小北這樣的少年,有救嗎?

2019-10-29     Neets電影

《少年的你》爆了,想必不論是朋友圈還是微博你都能看到大家自發地為這部聚焦校園霸凌的電影做宣傳。

青春片不再狗血,而是多了暗黑的味道。它觸碰著校園暴力,試圖去質疑高考、質疑制度……此外讓大家意外的是周冬雨哭戲可以多層次,意外的是流量小鮮肉易烊千璽演技居然那麼有爆發力。

電影里那股子又痞又純的勁兒就好像融在他骨子裡,極度鋒利的表演足以讓大家摘去原本對他的偏見,他飾演的小北用痛徹心扉的表演收割著大家的心疼。

不吹不黑,他會是個前途無量的好演員

不過今天想聊的不是四字弟弟,而是另一位和小北極其相似的少年。沒有父母管教,不懂社會規則,青春、懵懂、兩手沾滿血污的——

《少年囚徒》

Michael Inside

愛爾蘭,都柏林。

念著高中的小邁還沒成年,稜角分明的他頗有顏值。他不太愛說話,偶爾吐露幾句也都是冷冷的,眼神迷離有些空洞,因而整個人看上去也有些不太自信。

不過冷酷的男孩子在校園裡總是受歡迎的,小邁老爹在蹲牢飯這件事並沒有影響他交到可愛的女友,也沒有妨礙他結識夠義氣的哥們,球場也從來沒缺過他的位置。



一天,小邁朋友找到他,神秘兮兮地讓他保管一大包粉末。小邁當然知道這包是啥,畢竟他朋友的哥哥是當地有名的毒梟,但出於哥們義氣,他還是收下了。

大人們可以分清情和理,能明白孰輕孰重,但對於孤獨的少年而言,情遠大於理,有什麼能比哥們的託付重要呢?



貿然的允諾必定要為自己的衝動買單,很快警察找上門,一口認定他非法持有及銷售管制類藥物。面對警察的搜捕令,他一臉淡漠,很不在乎,就像在做一件很酷的事,對於幫人藏毒這件事,他更是隻字不提。

但伴隨著審判日的臨近,小邁突然慌了。他的女友堅決地和他劃清界限,即便他解釋自己並不是毒販,只是出於義氣幫忙。而他幫的朋友因為他沒及時轉移粉包而遷怒於他,毒販更因此找上了他年邁的爺爺……

好一個少年意氣,好一個獨自抗雷。然而法不容情,更不會容忍這種為所謂義氣錯到離譜的荒謬舉動。小邁雖然未成年,但此前有過鬥毆前科,法官最終決定判刑入獄三個月。



我所理解的牢獄,一方面是為了限制犯人的行動空間,另一方面是給人獨立思考的空間吧,就如同令狐沖呆的思過崖。

然而從《肖申克的救贖》開始,影像就告訴我牢獄並不是那回事。那是另一片世界,有另一番規則。暴力、脅迫和雞姦是家常便飯,沒有靠山,不懂以牙還牙只會讓你一直忍受無盡的欺凌。



熟悉規則讓小邁沒有時間去考慮對與錯,考慮何為義氣、何為正義,在獄友的慫恿下,他握緊拳頭開始反擊,也因此嘗到了捍衛自己的甜頭。

日復一日的鬥毆里時間過得很快,小邁很快出獄了,陽光撒肩頭,已是自由人。

電影的節奏突然輕快起來,事情也自然而然地向陽生長。小邁在老師的幫助下,去參加了大學面試,期盼著能以自己的經歷為鑑去幫助更多像他這樣的人。



他開始逃離社區里的爭鬥和紛爭,逃開所有的麻煩,然而潘多拉的盒子已經打開了……毒販得知他出獄,很快找上門。

為什麼弱者就要忍受欺壓,滿腦子仇恨的他試圖冷靜下來,然而理智給他提供的解決方案只有暴力。只要把欺負自己的人揍一頓,便可一勞永逸,抱著這樣的念頭,夜色里他喝了幾罐啤酒,拿起路邊撿到的千斤頂。



不禁想到法官的那句,「只有用一次短暫且嚴厲的懲罰才可以幫助小邁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這有問題嗎,似乎也沒有,那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了呢?

為什麼懲罰沒能救贖反倒讓一位本要脫身苦海的少年陷進了更深的沼澤。

有部英劇叫《少年犯》,講述兩個愣頭青搞破壞的日常,他們滿腦子的荷爾蒙無處揮發,每天也就是偷偷自行車,和警察兜圈圈,但這檔喜劇的背後,你會發現這兩位基佬少年犯很可愛。

他們信任兄弟,孝順母親,忠於愛情,沒事還喜歡去關愛弱勢群體,雖然表達方式有點點異於常人,但這兩位被邊緣化的少年就應該被定義為少年犯去接受懲罰嘛?

小邁因惡意傷人被判三年刑罰,他出獄後會變好嗎,還是會陷入犯案-被抓-坐牢的死循環里呢,不得而知。這世界會變好嗎,還是說情理有如貧富差距,伴隨著階級會越拉越大呢?

我相信人性本惡,但我更相信這世上沒有無端的惡意。因為沒法共情,沒法不去俯視,沒法拋棄偽善的同情去真正看待惡意。

聊到這兒,不難不去聯想到大連那個13歲少年殺人事件,誰都會惱怨一句,「青少年保護法,到底在保護什麼」。小小年紀,犯下如此罪孽的惡魔真的還有教育的必要?

低齡免刑責的問題,真的還需要細化。具體問題就該具體分析,直接呲啦劃一條年齡線似乎並不是啥好法子。

這部電影是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一部冷門佳作,電影製作團隊從愛爾蘭「監獄過渡項目」中採訪許多真實的囚犯,通過吸取結合現實元素使電影中的監獄生活更接近現實質感。



這段小邁拋物線一般的經歷究竟在講什麼呢,看似是在探求少年犯罪的原因,但何嘗又不是一個制度、一個人的困境。不過,就好像一個人沒法從情緒里果斷抽身,制度也沒法在意識到問題後迅速作出反應。

不禁又要提起《我們與惡的距離》里的李赦律師,理解惡意是我們為這個系統所做的熵減,即便孤立性熵增原理告訴我們一個獨立系統終將演化至無序而自我滅亡(文科生的胡謅時間,歡迎指正),但我們似乎可以試著為系統緩解這一進程。

暴力不能帶來和平,更不能爭取到民主和自由,但立足人民可以,愛可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xdPFm4BMH2_cNUgYFV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