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502更粘的,是男孩的媽媽

2019-07-09   格十三

在過去的一周里,兒子跟著樂團來到歐洲,先是在德國漢堡進行了一場交流演出,然後去瑞士蘇黎世玩了。

而我和朋友一起,先是逛了逛柏林漢堡法蘭克福萊比錫和德紹,然後就去了布拉格,之後還要去維也納。

與此同時,孩子他爹先是在家學習垃圾分類,然後繼續學習垃圾分類。

這樣的安排真的非常奇妙。

兒子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行,好在是跟熟悉的老師和同學。即使這樣,幾乎所有家長都是不怎麼放心的,可憐天下父母心。

一場旅行真的可以完全反映出每個家庭不同的相處模式和教育理念。

如果你也經歷過這樣的假期,並且有所對照,就會發現:有的孩子經歷完這些之後會有所改變,變得獨立、果敢、成熟;有的孩子幾乎沒有收穫,甚至會比以前更依賴大人。這一切都取決於父母的態度。

以前我認為,女孩們可能更嬌貴一些,女孩的父母會更焦心。但事實證明,比502更粘的,基本都是男孩的媽媽。



出發前,我跟孩子爹達成了共識公約:

1.兒子外出期間不過問他的吃穿等小事,一切由他自己決定;
2.不讓老師給他特殊照顧,所有事情讓他自己看著辦;
3. 每天只發一次問候(或問題),不說廢話,不囉嗦。

慢慢地我發現,我和孩子爹都開始表現出了不同程度的不淡定,只有兒子從頭至尾非常淡定。

我們之所以不淡定,是因為男孩一旦超出了我們一隻手夠不著的距離,就真的夠不著了。

雲配偶不淡定的表現方式是很幼稚的。他幾乎自行調整成了時差,經常北京時間半夜2點還在給我們發《你不知道的汽車冷知識》......按照公約,他每天只能問一次問題,於是他各種千方百計譁眾取寵,比如時不時發個冷笑話什麼的,以為能取得兒子關注。

幸好兒子根本不搭理他。

我的方式就成熟很多,我善於掩飾。

我雖然會在任何地方任何場合一看到小朋友時就想「我的娃在幹嘛呢」......甚至看到脖子以下全是腿的歐洲型男時也只會想「我兒子長大後可能就是這樣的」......除此之外我真的每天只給兒子發一次消息,隨意拋出「今天過得怎麼樣」這種大命題,期待他能給我回復一條三百多字的總結。

然而我們都過於樂觀,男孩子根本沒有這根筋,他們通常會覺得:你們怎麼這麼多問題,你們怎麼話這麼多?



我跟娃交代過好幾次: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要給我們發個消息報平安。然而每天晚上依然是我先憋不住問「你睡了嗎」,他才會回答「馬上睡,今天挺好的。」

沒有下文了。

難道養男孩的老母註定要沒臉沒皮地過一生嗎。

好在我現在發現,養男孩的老父親也是沒臉沒皮的,這使我平衡了許多。

一個粗糙大老爺們,平時連娃生病發燒都搞不清吃什麼藥、我不在家時爺兒倆能同時把T恤穿反也察覺不了的200斤巨嬰,在兒子獨自出遊的幾天裡,每天表現出極度細膩的關照,例如「手機放放好」,又例如「吃飯要吃飽」......這種廢話,在平時只要我一開口就會被他懟「兒子又不是小孩子了,你那麼囉嗦幹嘛」,如今卻成了他每天沒話找話的搭訕。

說好的公約在實施了不到一周後,開始支離破碎,變得體無完膚。

真的,距離產生美,也產生錯覺,那些平時相信自己不會幹的事,此時乾得特別得心應手,自己還感覺不到,也承認不了。

這仿佛是一場暗戰,爹娘兩個人在較勁,看誰能撼動兒子冷峻的內心 ,讓兒子主動來聊聊出門在外的故事,傾訴對家人的思念。

目前看來我和雲配偶打了個平手——誰也沒成功。



看著同團的女生每天跟媽媽語音聊天,視頻聊天,實時直播,我終於發現了養女孩和養男孩的差距。

但正是因為男孩太不主動,也不開竅,更不知道如何表達,所以導致男孩的媽媽們的牽絆和追擊更勝一籌。

事實證明,最放心不下孩子的,都是男孩的媽媽。

女孩們的媽媽表現得完全不同,她們反而會更少地去關心細枝末節的東西,只有男孩的媽媽會很誇張地把手伸過半個地球去管東管西,比如讓老師「告訴孩子別穿短褲,會冷的」,又或是「讓孩子別吃冷飲,會嗓子痛的」之類的老母式叮嚀,甚至半夜不睡覺給孩子來個視頻聊天囑咐他「別忘了每天要大便」......

???孩子那麼大了,冷不冷自己不知道?大便不大便還要別人操心?

可別人的親子關係就是那樣,我們又管不著。但每次看到有的男孩子不聽老母的,我行我素,繼續穿短褲,繼續吃冷飲,我就暗自為他鼓掌叫好。

看到一個男孩掙脫老母的掌控,我就有種莫名的喜悅。風箏線固然斷不了,但總有老母永遠拽那麼緊,也是讓人看著就不是滋味的。


女孩們普遍更會照顧自己,女孩們的媽媽在這種時刻仿佛更強大一些,哪怕是有人遙控指揮多說一句「頭髮要紮起來」之類,都會遭到其他女孩媽媽們的鄙視。

你會發現女孩們更自由,更自主,有更多支配自己意願的權利。

在未成年階段,男孩絕對是弱勢群體,他們被認為「不開竅,不能自理」,於是被媽媽們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地控制了。尤其對於強勢的媽媽來說,孩子遠遊是對她們最大的考驗和鍛鍊,所有育兒和親子關係的缺陷,暴露無遺。

中國為什麼盛產媽寶男,這真的不能怪那些男孩,問題大多出在家長身上。

每個女人都不想擁有一個掌控一切的婆婆,但很多女人卻在有了兒子之後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了那個絕不放手的婆婆,真是一個極其諷刺的循環。



如果有機會,可以讓孩子多出去走走,孩子比我們想像得強大很多,即便是平時看起來嬌生慣養的小孩,出去以後很快就能變得很會照顧自己了。

相比之下,照顧不好自己的似乎是老母們,不能放手,甚至連假裝放手都做不到,緊繃了自己,拴住了孩子,對誰都沒好處。

男孩的媽媽應該更努力地去做一個寬鬆和寬廣的人,別總那麼粘,所有太粘的東西都是有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