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綠鎖窗閒院靜,照人明月團團。」
半窗斜月,琴笛相和,古代的文人雅士時常在那雲淡風輕的夜色之中,借著幽幽月色,以笛傳情,撫琴以對。月色破窗而入,經那雕刻精緻的窗格一阻,在地上灑下斑斑駁駁的碎片。
窗對於我們來說,想必是再熟悉不過的,或憑窗遠眺,或西窗剪燭,總是能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增添一絲光亮之感。
正因如此,窗對於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一個房間如若無窗,總是會有沉悶抑鬱之感。
《說文解字》中曰:「窗通孔也」。
自古至今,窗的最主要作用就是通風采光,越是發展到現代社會,這項功能似乎越顯得重要,我們去看一處住所的時候,往往都會非常在意它的採光是否良好,室內光線是否充足。
然而比起現代明亮透徹、四四方方的玻璃窗,古代的窗更別有一番獨特的韻味,形狀各異的窗,搭配上古香古色的窗格,自有一番旖旎風光。
那時的窗,不僅僅是為了透光、通風,同時也有著非常重要的裝飾作用,窗外之境也如同鑲嵌於一個精緻的畫框之中。
正如李漁所說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以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物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
「窗」在一開始其實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窗,它經歷了一個從「囪」,到「牖」,再到「窗」的漫長演化過程。
「窗」字拆分開來,上「穴」下「囪」,與窗戶的演變史正不謀而合。
01.窗的演變史
一開始的 「囪」其小篆字形,象天窗形,就是在屋上留個洞,類似於「天窗」,只要是用來通風排煙和採光的,一直到商周時期,這種窗的樣式都是非常常見的。
隨著原始的巢居和穴居建築的錐形屋頂逐漸演變成兩坡屋面,建築的形式也隨之有了變化,「牖」的形式也就應運而生。
「牖」與「囪」不同,從《禮記·月令》中記載的「穴皆開其上取明」中可知,「囪」是開在房頂的。
《說文·穴部》中也提到:「在牆曰牖,在屋曰囪」,所以這「牖」是開在牆壁之上的,這樣一來,不僅採光好,又能起到防水的作用。
隨著時光的推移, 「囪」逐漸演變成天窗和煙囪等形式,而「牖」也發展成檐下的通風窗和橫窗,再到後來,人們對於通風和採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窗的面積和數量也隨之增加,於是演變成了後來的「窗」。
在古代木結構的建築中,又有「大木作」和「小木作」之分,大木作指木建築的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檁等,這小木作便是指門、窗、隔斷、欄杆、外檐裝飾等。
02.窗的寓意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窗就是這建築的眼睛了。
花開花落,是窗外的景致;詩酒茶畫,是窗里的日子。
在那窗外光影婆娑之間,斑駁了歲月,古代無數文人雅士留下了和窗有關的名言佳句,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傷感淒涼,有「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少女心事,也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殷切思念。
於是,窗的意象被人們用在詩句文章中,賦予了各種各樣的寓意,正所謂「燈蘢窗寓光明永照,書卷窗寓詩書傳家」。
窗不僅在文學上有著不同的意象,人們根據窗的形狀也賦予了它們很多美好的寓意,譬如:
六角窗應合「六六大順」之意;
方窗圓門——方正圓融;
六角窗與瓶形門——平安大順;
正方形窗與八角門——四通八達;
多樣構成的什錦窗——十全十美……
除了形狀,窗上的雕刻也是有故事的,象徵平安的「寶瓶」,象徵福氣的「蝙蝠」,冬梅夏荷、花鳥魚蟲、青絲白馬、戲曲人物、神話仙人……小小的窗戶上藏著大大的奧妙,仿佛這世間所有的美景和故事都能都可以成為這小小一扇窗上的裝飾。
如此一來,既賞心悅目,又古韻悠長。
古代的窗宛若一個風情萬種的美人,不同的窗也有著不同的「性格」,展現出不同的美感。
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窗外之景美的千姿百態,這牆上之窗更是有著萬種風情。
01.是窗也是畫,是畫亦是窗
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說:「予往往自製窗欄之格,口授工匠使為之,以為極新極異矣」。又說「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杆以玲瓏為主」,除此之外,他還列舉了幾種他喜歡的窗格——縱橫格、欹斜格、屈體格。
僅是聽著這些窗格的名字,仿佛都能體會到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氣韻,在這樣的窗前憑欄而佇,倚窗而立,窗外四季變換之中的風花雪月之美,便都成了畫中之景。
李漁是清代的一位美學家,《閒情偶寄》則是李漁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他對於窗的「要求」更是著實不低的,在李漁看來,窗欞與欄杆的設計不僅要講究裝飾美,窗的整體更應該像畫一樣。
方寸之間卻別有洞天。
穿插、雕刻、鑲嵌……月形、拱形、扇形……幾根木條組合成一個個「條條框框」,卻能包絡這斗轉星移的大千世界。
當月光粼粼落於窗欞,窗外的枝枝蔓蔓化為了影影綽綽的黑白剪影,片刻的安靜卻滿是美感與禪意。
就像李漁曾在《一家言》提到的「取景在借」的概念,又如明代計成關於園林的借景時所說:「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
風景旖旎,窗就像是取景框一般,讓我們得以向大自然「借」來這窗外美景,將那無限的美收入到有限的空間之中,豈不別有一番風味?
02.形態各異的窗格和花紋
《長物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用木為粗格,中設細條三眼,眼方二寸,不可過大。窗下填板尺許。佛樓禪室,間用菱花及象眼者。窗忌用六,或二或三或四,隨宜用之。室高,上可用橫窗一扇,下用低檻承之。俱釘明瓦,或以紙糊,不可用絳素紗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制大眼風窗,眼徑尺許,中以線經其上,庶紙不為風雪所破,其制亦雅,然僅可用之小齋丈室。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已經讓我們讀到了這小窗之中的大學問,先用木板做成大格子,再用細木條隔成小孔格,下面再做出一尺左右的填板,室內空間較高的話,可以再在上部開一橫窗,下面低的欄杆承接。
在供佛的樓閣禪室之中,常用夾雜使用菱花窗格和象眼窗格。
說到「象眼」這種樣式的窗格,在明代時期是比較常見的,它本是由象棋中的術語衍生而來。會下象棋的人都知道,象走田格的對角線,兩條對角線中間的那個交點如果被棋子占上的話,便叫做「堵象眼」。
若是將棋盤格的田字拆分開來,可以拆為幾個三角形,與之相類似,在古建築中,三角形的空間叫「象眼」,長方形的空間叫「山花」,兩者統稱「五花象眼」。
不同位置的象眼交叉組合,又形成了如:門廊象眼、門洞內山牆上的五花象眼、垂帶式台階的垂帶象眼等各式各樣的形式。
如果你細細觀察,便會發現這窗上的花紋更是猶如有著各種故事的美人一般,萬般話兒欲語還休——用弧線的有魚鱗、錢紋、球紋、秋葉、海棠、葵花、如意、波紋等,用幾種線條組合的,有壽字、夔紋、卍字海棠、六角穿梅等……
或冷艷、或典雅、或純凈、或端莊……「窗美人」的內在靈魂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仿佛在訴說著一個個從舊時光中走來的故事。
除了這些形態各異的樣式和花紋,窗戶的數量也是有著禁忌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採用兩扇、三扇或四扇,要忌用六扇。
由此可見,從做工到尺寸,從場合到禁忌,從用材到顏色……一扇小小的窗戶之中,可有著不少的講究。
宗白華先生曾說:「古希臘人對於廟宇四周的自然風景似乎還沒有發現。他們多半把建築本身孤立起來欣賞。古代中國人就不同。他們總要通過建築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面的大自然。」
以小見大,精雕細刻之下著實蘊含著能人巧匠們的大手藝和小心思,也正是這些精巧的「小」心思,讓這些來自古代的「窗美人」們有了自己的靈魂,給人們的生活增添了一份典雅和情趣,窗里窗外,都有著生活中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