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你我都不再「完整」

2020-03-09   林小白向上管理

文/林小白

01

不論你是否承認,碎片已經成了我們的常態

我們的時間是碎片化的。

通勤、工作、休閒時間不再獨立分割,它們之間的模塊邊界不再明晰。


上班後第一件事,從開機登陸微信電腦版開始。下班前最後一件事,卻不會因為退出微信電腦版而結束。

在地鐵上、在公車上、在飯店裡、在商場裡、在家裡……無時無刻,我們都有可能在工作。

我們一邊聲討「996」,實際上,哪怕解決了「996」,也無法解決因為時間碎片化而導致的「微信007」。

除此之外,我們的注意力是碎片化的。

用電腦辦公,隨時會因為一個網頁彈窗,而擱置下該寫的報告;在健身房健身,隨時會因為他人提到了一部劇,而不自覺地打開視頻軟體;在家裡打開一篇公眾號,還沒看兩端,就關掉了頁面……

碎片化的注意力,讓我們眼看著立下的一個又一個flag,就這麼輕而易舉地,一個又一個地倒了下去。

當我們發現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會沮喪,但沒關係,很快,我們的注意力就會從「未完成flag」的沮喪中轉移開來。

同時,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碎片化的。


每天打開公眾號、微博、今日頭條、知乎,哪怕一天24小時沉浸其中,我們仍舊沒辦法刷完所有的信息。

才打開一篇文章認真看完退回到主頁,主頁就貼心地提醒你,就在剛剛幾分鐘之內,主頁又有8條信息更新了。

我們像一塊海綿,被動地接收著外界推送給我們的信息,殊不知,這裡面大部分的信息屬於「垃圾信息」——看過就忘了。

更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社交也是碎片化的。

因為微信、微博、抖音的風靡,我們的線上社交總是熱火朝天。

今天給這個人的朋友圈點個贊,明天幫另一個人砍個價,後天再幫他人投個票。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社交」,享受著社交平台的便利性。

然而,離了電腦、手機,我們的生活又再度處於「離線」狀態。

當我們想看一部電影時,當我們想去旅行時,當我們有心事想要分享時,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的朋友並沒有因為社交平台而增多,反而越來越少。

在無數個無助的時刻,我們有的,仍就只有自己。

02

很顯然,「碎片」已經侵蝕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在手機中醒來,在視頻中乘車,在網遊中聚會,在簡訊中開會,在微信中睡去……碎片化正無情地撕碎著我們的生活。


如果你是一名有孩子的職場女性,你會愈加感受到自己成了一個被撕碎的個體。

每天早上頂著倦意上班,在地鐵上刷手機、看資訊。到了公司,你總是被一個又一個臨時的任務切斷注意力。

下午有個會,在會上,你的手機螢幕一會兒亮一下,點開微信,已經有了無數個小紅點。你忙著穿梭在各個群里回復「收到」,還不忘了點贊同事的朋友圈。

工作結束回到家,等著你的還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團麻亂的家務……

當你做完這一切,躺在床上時,你擁有的是僅有的一點專屬於你個人的時間。但很遺憾,它太短太短了。

更為遺憾的是,在這珍貴的個人時間裡,你又要投入到新一輪的碎片化——不斷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多個App里跳進跳出。

不止是有孩子的職場女性,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曾是或正是這樣的角色。


很顯然,「扮演」這樣的角色,會令人感到沮喪。

畢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一天被無情地切割成無數個碎片,沒有人希望,自己喘息的空間也被漸漸吞噬地越來越小。

於是,我們很努力地想讓每個碎片化「物盡其用」。

我們去學習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掌握如何學習碎片化知識,去嘗試進行碎片化閱讀,碎片化購物,卻在不知不覺中,反而踏入了更為疲憊的生活。

因為要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我們需要把各種事情七零八碎地塞進每一個碎片化的空隙。因為要學習碎片化的知識,我們在公車上、地鐵上,也不敢閉目養神。因為要進行碎片化閱讀,我們關注了很多公眾號。

但一天結束,我們回頭望這一天走來的痕跡——忙忙碌碌、一無所獲

我們不僅過著碎片化的生活,還因為努力填碎片化的坑,整個人都被撕裂了。

因為碎片化,你我都不再「完整」。

03

碎片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它會讓人習以為常。

畢竟身邊的大多數人都在過著這樣的生活。

但填充碎片化,是一件更可怕的事。


因為它讓你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們竟然喪失了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對一個成年人來說,失去了對生活的自主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沮喪呢?

而想要改變這件事,我們需要刻意營造邊界感。

例如,我們需要設置一個結束工作的時間。

美國暢銷書作者卡爾·紐波特給自己設置的結束工作的時間是下午5點半,5點半之後他不會再進行任何工作。

正因為給自己設置了一個明確的工作結束時間,他反而能以空前的高效完成更多的事情。

因為一旦你清楚分割了工作與生活,在工作中,你會更有勇氣對本不屬於你的事情說不。

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刻意騰出專屬自己的時間


就像比爾·蓋茨,哪怕他再忙碌,他也堅持從日常工作中抽出一個禮拜的時間用作思考。這段時間被他稱作「思考周」。在思考周,他會暫時放下日常工作和家庭責任,帶上一堆白紙和書,隱居到一間小屋裡。

這樣做,是讓你意識到,你仍舊對生活具有自主權。

當然,如果你覺得刻意營造與世隔絕的空間,或是刻意留出不被打擾的時間段,對你來說很難實現。

那麼你還可以在每天專門設置30分鐘的時間,來做你自己真正樂意去做的事情。

當你為自己設置了這樣的目標,你的一天至少有了某個時間段,可以讓你暫時從忙碌的生活中抽身退出。

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學會慢下來


約翰·列儂說過,「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想要不被碎片化牽著鼻子走,我們就要學會慢下來。

在周末的早上睡到自然醒,在溫暖的午後逗逗貓,在案板前認真地備菜……

不再急著把每個碎片化填滿,我們才能慢慢感受到沒被撕裂的自己。

如果碎片化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那麼至少,讓我們擁有一些對生活的自主權吧。

千萬不要被碎片化肢解了生活。

—END—

​作者簡介:林小白。熱衷旅行,熱愛寫作,出版了《攀升》《行動力》《每天多出一小時》。公眾號:林小白向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