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運動+自然人文,從《地球漫遊計劃》看百度如何重塑內容價值

2021-04-12     刺蝟公社

原標題:極限運動+自然人文,從《地球漫遊計劃》看百度如何重塑內容價值

「搜索」,是百度自前網際網路時代裡帶來的基因。而在搜索的背後,百度在內容製作上也同步發力,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屬於百度的內容標籤。

作者 | 宇涵

編輯 | 石燦 園長

阿光拉起橫杆,巨大的風箏鼓脹飛舞,牽扯著人破風馭浪,如梟隼般在海面上憑空騰起,又穩穩落下。

這是百度百家號自製紀錄片《地球漫遊計劃·山海奇遇》中的一幕,作為國家級風箏衝浪教練,阿光與節目製作團隊一起,完成了一場海天之間的精彩表演。

自去年以來,百度在內容製作方面持續發力,產出了《水果獵人楊曉洋》《為什麼這麼貴?》等多個精品節目,而《地球漫遊計劃》正是百度內容領域中重要的精品欄目之一。

《地球漫遊計劃》節目負責人告訴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這款以泛文旅為主打色調的節目,已經在百度APP和好看視頻同步啟動第四季,從直播潛水到戶外運動,百度的內容團隊偏向在泛知識領域發力,讓用戶在「百度一下」時,獲得更有深度的內容體驗。

「搜索」,是百度自前網際網路時代裡帶來的基因,而在搜索的背後,百度在內容製作上也同步發力,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屬於百度的內容標籤。

從水面,到空中

2021年3月11日,《地球漫遊計劃》第四季正式上線。

在這之前,它已經在小範圍內有了水花:團隊去過坦尚尼亞的草原直擊動物遷徙潮,也深潛水下直播探索千島湖下的幽暗古城,單期直播觀看量高達百萬,獨特的形式也獲得大量好評。

比起冷飯新吃,節目製作團隊展示了求新求變的意願,最新一季以「戶外運動」為主要切口,推出首檔戶外奇遇自然人文微紀錄片《地球漫遊計劃·山海奇遇》,這個切入點巧妙地平衡了節目製作團隊所希冀的「自然」「人文」雙屬性,也具有百度追求的「泛知識」內涵。

追風人阿光,是《地球漫遊計劃》本季的首期嘉賓,已經在風箏衝浪這一運動里耕耘了十餘年。從2006年起,他開始接觸風箏衝浪,之後的大多數日子裡,他每一天都在找風,追風,等風。

在《地球漫遊計劃》第四季第一集中,製作團隊花了一整集的時間,講述了一個等風的故事。

據阿光回憶,那一期他參與錄製了大概十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追風的路上,從節目錄製時間看,十天有些長,但對阿光來說,這是他十年追風中的又一次必經之路。他2006年來到海南,此後便一直住在海邊和風裡,最瘋狂的一次,從福建東山島驅車一千四百多公里去往海南,只為了迎接一場痛快的疾風。

在正片中,節目組如實地記錄了拍攝過程中的所有困難:因為等不到風,所以需要從三亞一路一路驅車沿海岸線奔馳;因為風高浪急,所以人需要考慮怎麼「活著回來」,而在這些驚心動魄之後,也是無數個平凡真實的細節:用阿光的話說就是:「一切都那麼真,連爆胎都是真的。」

房車旁點燃一堆篝火,酒杯一碰,阿光慢慢講起他的前半生,觀眾仿佛也和鏡頭一起安靜下來,怒風狂浪平息,追風者講述的身影在夜色里和酒杯一起輕輕晃動。

《地球漫遊計劃》節目負責人指出,節目的「表」是戶外運動和自然景觀,但「里」實際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所做的並不是灌輸或者說教,而是一種簡單的、質樸的「展示」。在數據之外,都市的車流和某種被廣泛認可的功利性價值被一併拋卻,有人願意選擇一種「不太一樣」的生活。

在風箏衝浪視頻的評論區,有大量意見不同的聲音,有人心生嚮往,有人讚嘆不已,也有人覺得這種運動太過危險,有人譏諷「這不過是有錢人的消遣」。在節目負責人看來,所有評價他們都會照單全收,平實的講述不會像錐子一樣穿鑿人心,而是像鏡子一樣反射出每個人的觀點。

《地球漫遊計劃》並不算一檔娛樂性的節目,而是力圖為用戶搭建出一個思考的窗口,也側面反映了百家號出品團隊在製作內容時的堅持:比起過眼即忘的娛樂性內容,他們更希望做出一點「有留存意義的東西。」

從娛樂,到知識

在內容泛濫的今天,百家號出品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角度。

當前的內容市場幾乎已近飽和,巨大的信息流足以讓每個人挑花了眼,每家平台都在精心製作自己的獨特內容,百度以「泛知識」為核心賣點之一,在內容生態中努力求索著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相比於娛樂類信息,百家號出品敏銳地察覺到,知識類內容在市場上仍然存在缺口,而百度賴以起家的搜索功能,正好和「泛知識」領域不謀而合,「百度一下,你就知道」這句話,在新的時代里早已演變出了更深的含義。

在選題階段,基於百度搜索大數據,數據部門和內容出品部門聯動,捕捉用戶搜索熱度高的話題,並作為鑽研內容的參考依據。在百家號出品自製節目《為什麼這麼貴?》中,就有基於搜索數據得出的「植髮為什麼這麼貴」等內容——某種程度上說,數據的確反映出了大家到底在意著什麼。

另一方面,百度也早已不滿足於只做「搜索」,而是在向搭建自己的平台生態道路上轉型,百家號經過數年沉澱,已然初具規模,也帶出了許多如《水果獵人楊曉洋》之類的,符合百度平台生態的獨家IP。

據百度百家號出品負責人介紹,目前,百家號出品的模式是「三帶一」,其中的「一」指的是百家號內的創作者群體,「三」指的是平台、內容製作方和未知數X,而這個未知數X,可以是一個政府機構,一個媒體,也可以是一個企業。

這個未知數X,展示出了百度內容生態的多樣性,相比於將生產優質內容的任務包攬在自己身上,百度更願意聯合多方力量,構築更豐富、更全面的平台生態,在2021年的新榜大會上,百度百家號總經理楊瀠指出,百家號創作者的數量超過了380萬,原創作者的增速超過了200%。

在百家號出品的內容製作過程中,原有生態中的內容創作者和合作夥伴的優先級別極高,在《地球漫遊計劃》中出鏡的所有嘉賓,都開通了百家號,「如果你看完我們的節目,真的對風箏衝浪產生了興趣,你馬上就可以在百家號上聯繫到阿光教練。」這是節目負責人十分自豪的地方,讓平台、用戶、創作者互利互惠,共生共贏,是百家號的重要目標。

阿光也強調,在百度,「你可以很輕鬆找到我。」

從搜索,向內容

在百度的所有基因里,「搜索」是不變的底色。

它既是百度的勳章,但某種意義上,它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桎梏百度前行的枷鎖。

在平台化的時代,百度提供的只是一個連結,隨即便跳轉到其他各個平台,這對百度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流量只是在百度介面短短停留了一瞬,隨後便被送往下一站,而「搜索」這一工具性過強的功能,在平台化的時代有自己的尷尬之處:一個個APP變成一座座顏色各異的孤島,連結不能隨意跳轉。

百度在很早之前便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了自己的「內容平台」轉型之路,而「搜索」這一基因,在這一過程中化為了新的優勢。

「在百度,你可以看見最真實的中國網民生態。」

這是《地球漫遊計劃》節目負責人非常引以為豪的部分:「你基本上可以把百度用戶等同於最大眾化的中國網民畫像。」龐大的用戶體量構建出的是一個線上的等比例社會,這也讓內容製作團隊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大眾關注的熱點和用戶關心的痛點,並基於此發力輸出。

「當你拋出一個議題時,你會發現來自城市和鄉村,身份背景迥異的各色人群都會來圍觀這件事,然後做出自己的評判。」節目負責人說,這也讓《地球漫遊計劃》在製作過程中,能夠儘量把握住用戶關心的一些基本話題:個人和社會、城市與鄉村、理想與現實。

評論區的爭論是必然的,但爭論也是生態的一部分,因為爭論也是真實的。

在嘈雜的爭論聲中,百家號出品堅持:百度做內容,務求出精品,出價值。這種價值並不在於情懷,而在於一種客觀存在的知識,一種客觀存在的生活方式。他們在努力地將用戶關心的問題內容化、具象化,並以適合的方式展現出來。

在《水果獵人楊曉洋》中,楊曉洋就在以相當直觀的方式,為用戶解釋「為什麼臍橙有一個肚臍」這類乾脆直白的「硬知識」,而在《地球漫遊計劃》中,節目組以一個個人的故事,一次次的冒險,串聯起一種種生活方式,作為對現代社會裡,人心中種種困惑迷茫的回應。

視頻里,阿光揚起了他的風箏,巨大的風箏在波浪中靈活騰挪,只需要一場風,就可以飛得那麼高——而百家號也在暗暗醞釀著,攜著自己的優質內容,沉住氣,「等風來」。

END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uT3xngBDlXMa8eqmk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