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畢導、楊奇函「背後」的清華95後

2021-05-29     刺蝟公社

原標題:李雪琴、畢導、楊奇函「背後」的清華95後

挖掘名校知識偶像的「巨有文化」MCN。

作者 | 語境

編輯 | 石燦

憑藉公眾號科普起家,B站粉絲數超過400萬的博主畢導(畢嘯天);被因短視頻走紅,又跨界成為脫口秀新星的李雪琴;因《奇葩說》出圈,常站在輿論風口浪尖的怪才楊奇函;近期在職場觀察真人秀《閃閃發光的你》,因為身材意外出圈的林鷹谷......這些不走尋常路的清北學霸,都曾出現在一檔綜藝節目——《你次飯沒》。

《你次飯沒》的定位是國內首檔名校「廢柴」KOL吃飯聊天脫口秀節目,聚焦於年輕人的「焦慮」話題。

《你次飯沒》節目截圖

節目的出品方巨有文化(北京巨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奇葩說》辯手趙英男和大學好友張琳在2018年創辦的公司。兩人在清華大學入學第一天因迎新志願者相識,相熟於話劇隊,一起創辦公眾號,張琳接到投資人拍綜藝的邀約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趙英男。張琳把控內容,趙英男溝通商務,這是他們在做公眾號時期延續下來的合作模式。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有一門英文課的課程作業要求採訪一位女性創始人,張琳被連續採訪了三年。「還沒有確定創業的時候,我的室友採訪我,後來創業了,我的學弟學妹採訪我。」

1995年出生的張琳今年研究生畢業,「正常」是她對自己三年「半創業半讀書」的全部概括。「我沒覺得創業是一個很特別的事,假如我不創業的話,可能會在綜藝團隊里實習或者拍自己的紀錄片,都是過日子。」

「反正我肯定是寧死不屈,不會回歸『正軌』的。」張琳對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說。

不被主流接納的「廢柴學霸」

《廢柴學霸在線比慘》《「也行青年」的迷茫大聚會》《月入8k,頂級高校老師工資微薄,復旦教授也難買房》......從《你次飯沒》的幾期節目標題就能「嗅」到濃厚的「喪文化」氣息。

第二季《撲街的少年 大令北大畢業去泰國當和尚》是張琳最喜歡的一期。錄製時正值2019年畢業季,北大的嘉賓黃河清和大令,各自分享了自己在畢業後的失意階段「去西單賣蘋果」和「去泰國當和尚」的經歷,張琳和趙英男也聊了他們決定創業做綜藝的心酸。

「我們的節目一直有一個名校廢柴的基因,那一期可能是最能體現我們這些名校廢柴想說的話。」張琳說。

這期節目的B站評論區有一條留言:「一開始我以為會有很多人的內心其實都在主流的對立面上,但是這樣掙扎現實的節目的評論彈幕並不多,原來主流畢竟還是主流。」

你次飯沒》S2EP7 | 撲街的少年 大令北大畢業去泰國當和尚

而這個節目誕生的重要契機就在於張琳的「不主流」。

2017年底,張琳被一位同齡的北大創業者帶到唯獵資本的投資人面前。這位投資人會讓創業者帶3位有趣的人見他,張琳就是被發展的「下線」之一。

「面向主流培養高手」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培養理念,但張琳覺得自己是徘徊於「主流」之外的人。

對於大部分新聞學生來說,去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被認為「主流」的媒體才是「正道」,而張琳選擇了一條「非主流」的道路。

張琳的第一份實習是在《快樂大本營》做實習導演,她對傳媒行業有一腔熱情,但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來到《快樂大本營》後發現,這裡的工作讓她如魚得水行業,「我覺得自己的天賦就在這,乾得特別起勁。」

在這之後,張琳也嘗試過在國資委新聞中心實習這類更「主流」的工作,但每天一上崗就會讓她陷入焦慮,時不時想起在《快樂大本營》的時光。她很快辭去了這份工作,經《快樂大本營》的前輩介紹進入《奇葩說》做實習編導,讓她更堅定了做綜藝就是她將來想做的事情。

投資人問她想做什麼樣的綜藝,張琳舉例了一個例子,她覺得市面上一些 知識偶像 類的節目請到了不少可愛的名校學霸, 但市面上的很多節目「一味造神」的做法並「不在點子上」,如果讓她策劃一檔綜藝,她一定能做得更好,可以是「大學版鏘鏘三人行」,也可以是剛畢業名校生的真人秀

巨有文化線下活動的「敲鐘彩蛋」

用有趣的方式展示每個人的可愛之處,也是她做公眾號時在做的事。為了打破校園傳統規整的宣傳方式,張琳創立了公眾號「你看上去很美味」,希望用「不一樣」的方式記錄清華園內外形形色色大學生的故事,後來趙英男也加入公眾號的運營中。

「我和趙英男大學的時候總是喜歡做白日夢,暢享如果將來有錢了,我們能做怎樣的節目,現在真的有錢了。」得到投資人的支持,張琳完全沒想過這件事的困難程度,覺得對她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只有開心。

趙英男說服家裡從溫哥華回國創業,還叫上了在紐約深陷抑鬱的高中同窗李雪琴。搭好團隊,張琳一行人開始寫策劃方案,拿給各大平台談合作。談判過程十分膠著,「對方看了方案都覺得挺好的,但是我們這群年輕人什麼也沒做過,他們對結果是存疑的,尤其是18年時綜藝節目已經需要自帶招商,我們什麼都沒有。」

等待結果期間,張琳租了一個民宅,在公眾號招募陌生人組成飯局,邊吃邊聊,張琳發現這個氛圍很值得被記錄下來。恰好這時趙英男參加《奇葩說》攢了一點名氣,李雪琴也成為有了關注的短視頻博主,投資人建議他們,「你們現在團隊已經有人有粉絲了,完全可以把這個飯局拍下來,這不就是你最初的設想嗎?」

這些事全都發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在這期間張琳接到《一站到底》的邀請,上台「匿名」宣傳了節目。第一個樣片播出後,好多品牌都來詢問合作情況,希望他們能繼續把節目做下去。

就這樣以「聽到你也過得不好,我就放心了」為slogan的《你次飯沒》誕生了,自認為「廢柴學霸」的張琳和趙英男,為「廢柴學霸」做了一檔綜藝,聚焦於青年人焦慮的成因

《你次飯沒》無縫銜接,一口氣做了三季。

站在側幕條的「選角」小能手

本著向投資人介紹三個有趣的人,張琳分別向投資人推薦了畢導、李雪琴、楊奇函。

三人都與《你次飯沒》或深或淺的關係,也都在後來陸續發光發熱。因此,張琳和趙英男也常常開玩笑說:「想紅的話就趕快來《你次飯沒》!」

節目的「星探體質」離不開張琳的「選角」能力。

張琳認真回憶,能夠證明自己「眼光」不錯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發生在大二。一個話劇隊的清華新傳學院學長正在籌備他的畢業作品,請她幫忙為這部劇情片物色女主角,根據人物描述,張琳通過微博找到了00後新生代小花張子楓。

當時的張子楓剛剛拍完《唐山大地震》,還沒有完全走近大眾視野,「我應該是張子楓微博關注的前30,她和媽媽來北京時我帶著她們爬了長城。」

張琳特別享受在側幕條後面看戲的感覺在節目中,她並不執著於做一個台前的表達者,而更希望成為幕後推手。話劇中通常會有一個串場的小女孩或說書人,將整場戲串連起來,張琳就充當了這樣的角色。

「我想過為什麼我做的這些節目大家會喜歡看?是因為我說的都是大實話,都是自己生活里的真事兒。這個聽起來簡單,但其實挺難的,大家在綜藝上很少會說一些實事兒,大部分都是一些空空的話。」張琳要做的就是保持嘉賓真實的可愛。

一直頗具爭議的、並在去年直播翻車的楊奇函,是《你次飯沒》的常駐嘉賓,也是節目第三季的固定MC。

以往,楊奇函在節目中或社交媒體上更多展示了一個插科打諢的「江湖郎中」,但在《你次飯沒》的評論區和彈幕中,觀眾對他的評價更多是「幽默搞笑」「直戳現實」「雖然滿嘴跑火車,但三觀很正」。

所有矛盾的評價都是真實的。而能夠產生如此效果的原因也是張琳最初會邀請他上節目的原因——他的底色中有一些特質沒有被任何節目呈現過。

張琳曾邀請公眾號「Just lose it」(北大中文男足)的胡老師,在節目中講述了他用兩年青春在體制內工作換北京戶口的故事,引起了在場每位嘉賓對於「夢想和現實」的討論。直到現在,每逢討論高考、戶口相關話題時,胡老師充滿爭議的言論還會不時地被當做論據。

儘管嘉賓都有自己所堅持的選擇,但節目中沒有過多價值評判,而是最大限度地呈現出和而不同的態度。有彈幕評價說,「他只是說出了很多人不敢說但想要的東西」。

你次飯沒》S2EP3 | 我用青春換戶口 胡老師觀點犀利引爆飯桌討論

張琳會思考每個嘉賓身上的合理性,是什麼成長經歷塑造了現在的他/她。在她看來任何一個人最有魅力的點就是他的合理性,也解釋了他/她的一切「極端」行為。「如果能讓觀眾也感受到這種合理性,這個人物就太立體了,這是我一直想做的。」

無論是有些粗糙的第一季,還是有了品牌招商的後兩季,每一支視頻都是張琳親自操刀。「因為我在大學受到的教育就是,每一支片子都是你的作品,你要百分百對它負責,後來在兩個業內頂尖的節目組也是如此。我在做《你次飯沒》的時候就把自己當做一個匠人。」

但匠人很難規模化,張琳被迫要學著當「老闆」。前三季節目,團隊的其他成員幾乎很少參與核心內容的製作,工作多圍繞著嘉賓平面、後期花字、輔助剪輯等等。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張琳和趙英男逐漸放手讓團隊其他成員參與到第四季的台本策劃中。

2020年疫情對《你次飯沒》的線下錄製帶來一些麻煩,招商遇到到阻礙,第四季節目遲遲未能提上日程。但這也留給團隊更多的時間,張琳發現原來壓在自己身上的大山可以交給隊友,在反覆修改後,張琳整理出一套SOP流程以便更好地指導團隊工作。台本質量過關,大家也掌握了要領,更有參與感。

用播客孵化年輕的「高曉松」

暫停錄製讓團隊有了喘息的時間,也讓張琳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除了綜藝的更多業務模式。巨有文化逐漸接下品牌的定製綜藝的製作,短視頻和廣告短片項目,也開始孵化藝人幫助他們對接商務。

現在,團隊目前主要工作是幫助「巨有文化的朋友們」打造個人播客和文化IP

巨有文化的朋友們

疫情初期,閒不下來的張琳把和朋友約飯的聊天剪成《小年約飯》系列vlog。約飯的過程中,她覺得還是要將自己「挖人」的特長物盡其用,恰好這時播客App小宇宙的推出帶動了播客「出圈」。

張琳的各高校好友中,其中不乏在學術上有見解、熱愛專業研究,也擅長用接地氣的方式去做普及和大眾傳播的人。張琳覺得他們的身上發著光,但當她勸說朋友們拍短視頻內容時,不少人都對出鏡有很大的心理障礙。

播客這一形式剛好解決了「露臉」問題,容易錄製、內容充足、也沒有過強的娛樂性。張琳首先「策反」的是南風窗記者曹檸和北大經濟學博士Gareth,兩人都是張琳的高中校友,「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特別在乎的事業,是『真讀書人』,現在太多假讀書人了,能看到一個非常不容易。」

Gareth經歷過一個排斥對抗性表達的階段,因為找不到辯論和輸出的意義,他曾拒絕了《奇葩說》第一季的邀請。直白地說,張琳的「目標朋友」一定不是希望自己的「名校博士」頭銜能通過經紀公司去賣個好價錢,而是需要理解他們的人一起將內容落地。

張琳告訴Gareth:「你每周只需要拿出一到一個半小時跟別人聊天,其他都交給我們,你主導內容,我們來打輔助。」

在張琳的極力勸解下,2020年5月播客「子非魚」上線。Gareth在第一期發刊詞《以經濟學把盞言歡》寫道,「目前為止28歲的人生里,在北大與經濟學為伴的時間是9年,占了1/3。我想分享經濟學的願望,就像大家給別人安利自己喜歡的遊戲、電影、歌曲一樣......這檔播客希望在充滿煙火氣的對話里,把經濟學從神壇帶入到生活當中。」

曹檸的播客「咸檸七」比「子非魚」早幾天上線,定位是文化類人物訪談音頻節目。雖然一直以來曹檸收穫的喜愛有顏值加持,但張琳覺得,和很多知識偶像相比,曹檸有善良的初心「不是為了自己能得到點什麼,而是我要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麼。」

「咸檸七」現在是有文化電台矩陣最頭部的一檔播客,上線一年後已經正向盈利。2021年3月,張琳開始為曹檸策劃更多視頻內容和直播活動,例如「7天讀7本書」。曹檸開始集中更新B站後,半個月後就開始盈利。張琳算了一筆帳,剛剛過去的4月,扣除各項分成後B站給曹檸個人帶來商務等收入超過3萬,也為播客帶來更多品牌合作。

有文化電台旗下還有《奇葩說》辯手高嘉程主持的「小高的島」和樂隊主唱馬懿主持的「城市頸椎病理療中心」,現在的巨有文化更像一個以「名校知識偶像」為核心的MCN。

有文化電台旗下播客「戰績」

投資人對張琳沒有施加過多盈利的壓力,張琳對此解釋為「他可能是想看戲」,如果沒有這第一筆100萬,就不會有後面更多人的故事。而張琳對待巨有文化孵化的「藝人」心態也是如此,不可能期待每個人都會大紅大紫。但「暴得大名留給你們,我只要時代的加更券」,張琳曾在做客「子非魚」時說。

張琳在賺錢方面的唯一壓力來自於員工的愧疚。現在團隊正式員工有6人,前段時間在和一位員工的告別視頻中,張琳坦言每次在朋友圈總能看到「會搞錢的老闆」帶員工住豪華酒店到處旅遊,不免覺得有些對不起大家。

在up主「巨有錢的飯」更新的B站視頻中,幾乎每期下面都有粉絲催更,等著新一季《你次飯沒》復播。

在近期的一條視頻下,趙英男耐心回復道:「在現在的市場環境里,提案、招商、落地確實需要很多很多的精力,甚至很多事情不是通過努力能達到的。但我們在努力,希望儘快新一季能和大家見面。」

張琳告訴刺蝟公社,團隊在疫情期間已經完成了第四季的內容策劃,加入一些直播元素和外景的拍攝,例如一起去某個嘉賓的家鄉「回歸故里」。《你次飯沒》此前的節目陣容都是在校或畢業不久的同齡人,在第四季還會加入一些重磅的中年嘉賓,為年輕的飯局提供一個「後視鏡」視角。

節目做到第四季,張琳已經不再執著於拍攝最初策劃方案中高曉松、何炅一樣的「大人物」,「我覺得我們的時代有自己的、年輕的『高曉松』,我的機位對準的就是這些人。」

END

投稿、轉載、媒介合作聯繫微信號 | ciweimeijieju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okauHkB2DyH9sWzVfo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