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 寞 楊 陵

2019-07-28     扶風同城

寂寞楊陵

文/叢林貓

我戶藉扶風,而長居楊凌,楊凌和楊陵的區別,本文不想討論,總之都是指我腳下的這片土地。

楊陵聲名於外,讓世人熟知的,還是一個「農」字。從農業始祖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始,到民國大佬于右任等,在農業發祥地創農校,一直延續至今日之高等學府,985,211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再到新中國因大學而設農科城,建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農業文明這條線如淺溪源遠而來,終致浩浩湯湯而一片汪洋!

然而,楊陵文化其實是有兩條主線的,除了農業這條光彩輝煌的熱線外,還有另一條寂寞無人問津,以致落魄的冷線。這好比一個家庭所生的兩兄弟,長兄風光於人前,而鄉下老家還有個默默無聞的弟弟。

默默無聞這個詞用的很不恰當,應該是「舊時王謝」,如今「尋常百姓」了。再追深點或許還是個陰謀論。

楊陵的得名,卻不因為那風光的農業,而真是因為一座陵!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楊陵,隋文帝楊堅和她的皇后獨孤伽羅的合葬墓。

楊陵只算是這個帝王墳塋的俗名,楊堅的陵,故叫楊陵,它標準的稱呼是泰陵,為了以示朝代區別叫「隋泰陵」,比如影視劇里那個陰鷙的雍正皇帝死後的陵也叫泰陵,我們約定叫「清泰陵」。帝王陵的命名同帝王死後尊號,諡號一樣,是反覆斟酌的,有諸多含義。泰字在這具體是什麼含義我沒研究過,但觀這兩位君王的功業,應該是褒義的。

隋,一個短暫的王朝,不算追封和兒皇帝,只兩世而終,享國才38年。流星划過天際只是一瞬,但並不影響它光茫四射。

大略的數數隋在這三十八年間都乾了些什麼:統一中國;創三省六部制;推行科舉制;興建大運河;修馳道;推行府兵制;實行均田制;三征高句麗;建兩京;哪一件單獨拎出來都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但做個不恰當的比喻,牛掰如此的隋朝,也像汪峰一樣上不了頭條!現實是知名度並不高!而它身後的唐,卻被傳做盛唐!封建制社會的顛峰,貞觀之治更是高光時刻。

楊陵區長青路與康樂路交匯處東南側有個新建大型商場,名叫做「開皇廣場」,有多少人知道開皇的出處?對了,隋初的開皇之治。也如貞觀一樣是治世。

這倒霉蛋隋朝更多是為唐做了一次預演,隋起於北周內,唐又興於隋內,而這三朝都出身於關隴集團,甚至三朝皇帝還共一個外公,這就是著名的獨孤一門三後!

隋文帝楊堅艱苦樸素創業,好不容易攢下份不錯的家業,可惜一蹬腿,兒子楊廣繼位了。人家秦皇奉六世餘烈,漢武擁先祖百年生聚才敢搶地主,楊廣這愣頭青,隋才建國二十多年,傲慢自大不作不死的折騰,非要全面上馬各種類似三峽的千古級工程,本來一幅兩王四個二的大好牌,被他把炸彈零拆了打,反被打的稀爛,一地雞毛,遍地狼煙。被他姨表哥李淵偷雞成功。然後用鮮活的教訓,教育中國歷史上另一位名君,唐宗李世民。要納諫,要開放,不要作!於是唐在隋的基礎和教育下,規避風險,成功上市,並做大做強了。

楊堅好不容易攢三瓜兩棗的,被楊廣崽賣爺田心不疼,揮霍盡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本來楊堅是能進千古名帝排行榜前十的,這一下被拉下來了。楊廣更慘,成了後輩帝王的反面典型教材,瞧瞧,這就是不爭氣的富二代!野史演義小說更狠,說楊廣淫母弒兄,荒淫無度,殘暴不仁,頭頂長瘡,腳底流膿,一無是處,徹底壞透了!

其實不然,人家妥妥的一枚大好青年,文武雙全,雄材大略,只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沒處理好功在當代、罪在千秋和罪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關係。剛愎傲慢恐怕有,昏昏無能談不上,連死都有項羽氣概,三尺白綾毅然赴死,絕非劉阿斗此間樂,不思蜀,秦胡亥被趙高指鹿為馬般苟且求生之流可比。

隋被黑化或被故意弱化宣傳是已成事實。成王敗寇,無可厚非。可開明之君李世民玄武門殺手足迫父親,能被接受,為什麼輿論不能放過一個已亡的國和亡國君?

和隋沾上關係的楊陵區和楊堅陵也擺脫不了這樣的偏遠,孤寂無人問津,被忽視的尷尬宿命!

我早早就聽說過這樣的一段文字,「山東才子山西將,陝西愣娃站兩行,咸陽塬上埋皇上」。這咸陽的塬上埋的帝王多了去了,漢九陵,唐十八陵,你隨便翻翻咸陽旅遊,乾陵,茂陵,昭陵的。故去的帝王,大家都湊一塊熱鬧麼,不知楊堅為什麼非不選咸陽塬上,反而會把陵寢選在楊陵這麼偏遠的地方,真正的稱孤道寡。當然這是戲說,隋在唐前,楊堅活著時,還沒唐十八陵什麼事,可漢九陵已經在那了,西漢,隋,唐都是定都長安,做皇帝的選陵的差距怎麼這麼大呢?

楊陵是帝後合葬墓,同墳不同穴,那個同她丈夫一樣牛掰的獨孤伽羅先去,沒幾個月楊堅也去了。這說明選陰宅這事,楊堅是知道的,有意為之的。我推測大約是距避暑之離宮仁壽宮近些,必定這兩位都亡於這。

我有幸在前不久剛去了趟仁壽宮避暑,只是現在已不叫仁壽宮了,李唐接了隋的天下,這裡仍然是避暑的夏宮,只名字改叫九成宮了,絕好的地方,在麟游縣,一翻過山就明顯感覺溫度下降不少,夜晚還把我凍的瑟瑟發抖,在這三伏天回憶起來都是幸福。小城的夜景極美,九成宮有兩塊國寶級碑,說是魏徵撰文,歐陽詢手書,號稱「天下第一楷書」!旅遊部門真的在景區門口樹了支「如椽大筆」。很醒目。

還有個小插曲,在我的故鄉扶風縣段家鎮,有座很有名的古寺曰「大明寺」,最早叫福蔭寺,就是煬帝楊廣建了記念其父母的。一千多年過去了,寺幾經興哀,目前依然香火旺盛,我母親就是虔誠的居士,受了幾戒的,問她大明寺淵源,什麼也不知道,只說總歸念佛就是好的。

楊堅選的楊陵這地,東距西安80多公里,西距寶雞80多公里,恰處兩城中間,據說要發展成關中城市群的次核心城市。你若稍有常識,站地圖前仔細看看關中,關中平原的白菜心唯有西安!而寶雞,扼出川和往西北的散關口,交通要隘,楊陵你有什麼?兩城之中的好位置?西咸相距不足30公里,西安尚且耐何不了咸陽,何況80多公里!兩城中是兩城都輻射不到才對!

我在該文的塗寫過程中,專門冒酷暑來五泉鎮王上村北,看了看這寂寞的隋泰陵。平坦坦的地上凸出個土丘,狀如倒扣著的斗,占地還是廣大的,平原襯托下還是有氣勢的。雖然比不了乾陵那麼石人石馬石砌通道,但還是封土高大有帝王氣象!

陵上,後人出於保護防止封土流失,栽種了松柏,已蔚然成林,雖不粗壯但已經能隱沒人了。陵周圍的環境就不好形容了,四周是大片獼猴桃地,鄉民不斷的往裡蠶食,那塊清代畢沅題寫的「隋泰陵」碑就孤寂歪斜地樹在果園裡,果園後就是陵坡,沒一點過渡。不遠處政府還立了塊牌,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這也許是我見的最寒酸的國字頭文保單位了。

果園邊上有一條小水渠,渠往村莊的方向不遠,有間破敗的小廟,說是祭祀文帝楊堅的,這純粹是民間自發行為,神像已坍毀,從殘留信息看,無論規制,彩塑,均無殊美可言,只在白牆上頑童用炭灰寫了「xxx,大二球」,很扎眼。

這渠既是水道也是路徑,沿著走一直可以到陵邊,轉往陵上的小路,一直可以到頂,陵頂也是一片平坦,站著凝望秦嶺,山高雲白,晴空蒼遠,關中大地一馬平川,心情還算不錯。只是酷熱難耐,我不得不匆匆下去,途中遇到個放羊的老人,不巧,他正在小解,背過身嘩嘩放水,不知下頭的楊堅做何感想?皇帝頭上放肆。

這楊陵太孤寂了,鮮有人來,荒草淒淒的站在哪,任誰都沒把他當回事,只有我這種性格二二的人,還懷有份憑弔的心情。帝王也好,百姓也好,終歸都做了土。

註: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t0QPWwB8g2yegNDmf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