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談 | 活用詩詞,彰顯不凡

2019-10-21     小新知識堂


新編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中學生根據作文寫作內容和自身語文素養的儲備,在作文寫作中自覺或有意識地運用或化用古代經典詩詞或名句,就是一種「獨特體驗」。

而它需要學生必須具備豐厚的文化詩詞底蘊作為前提。那麼,詩詞底蘊又是什麼呢?

所謂詩詞底蘊,簡而言之,就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現代詩詞佳句於自己創作的文章之中,從而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使自己的作文在考場上鶴立雞群、耐人咀嚼、獨樹一幟。

一、有詩心中語自真

首先,讓我們通過我指導的學生高梓軒同學的作文片斷來感受詩詞底蘊的美麗。

例文片斷:《在春天裡,傾聽花開的聲音》

「已向丹霞生淺暈,故將清露作芳塵。」龍首山莊的玉蘭花悄無聲息地開了,開得如此幽然美妙,那是純潔的花朵,安靜開放,抹過一丁忽遠忽近的清香,蜜蜂知道這是春天的使者,爭先恐後地為她們傳粉,一派春日之累,玉蘭花是簡略又純粹的花兒,有著玉一樣的花兒,高高地綻放在枝頭上,省卻了綠葉的陪襯,只是一朵朵,白的猶如上好的玉石般清靈通透,在春陽下是如此的纖巧而又美好!

「翠條多力引風長,點破銀花玉雪香。」陽春下,微風中,玉蘭花優雅寧靜地綻放,那溫潤的花瓣,馥郁的香氣,清新淡雅,令人心曠神怡,迷醉不已。正是這種對詩詞的活用,使學生習作頓然生輝。

二、精詩為文,秀氣成采

詩詞名句自古以來就是寫作的必備素材。那麼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最有效地積累和理解古代詩詞,便於高效地在作文中引用和化用呢?

一般說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對詩詞文化進行分類積累,記住詩句和詩人,如果同時還能記住作品名稱當然更好。閱讀背誦詩句時要有意識地運用詩詞意象的有關知識,賞析重要名句意境,個性化地運用和表達這些名句潛在的亮點。

第一,古詩詞分類積累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結合我們學校自編的語文校本教材《品味詩詞曲》,比如:我們可以按事物分類可分為「詩中花」「詩中水」「詩中春」「詩中月」等;可以按作家分類如「杜甫名句」「蘇軾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類如「五絕名句」「七律名句」等分類整理,這樣同學們就很容易記誦。

第二,鍥而不捨,持之以恆,長期堅持。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賞析和誦讀競賽這種形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緊密結合不同課文,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把更多古詩詞名句介紹給學生,並作出評價,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名句的審美價值。

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這些古代的名詩佳句,猶如一串串晶瑩璀璨的珍珠熠熠發光,讀之琅琅上口,鏗鏘和諧,撥動著人們的心弦,引起讀者豐富的聯想。每讀一次就是一次很好的藝術享受。我充分利用語文晨讀時間,讓學生反覆吟誦,引導學生在誦讀上下功夫。只有讀得多,才能背得熟,只有背得熟,才能體味佳句的妙處。眾所周知,詩歌是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具有鮮明的節奏韻律,通過誦讀詩歌,有助於領悟、欣賞它的優美意境,有助於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接受藝術的薰染。難怪人們常說「佳句不厭百回讀」。使學生會背誦,會解釋,這是為運用打下基礎,為把佳句用到議論文寫作中創造條件。

第三,結合教材詩詞單元教學,重點講析詩詞中的佳句,多方面誘發學生在領會原句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怎樣靈活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中。例如李白的《行路難》中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是作者未來的理想,總有一天會揚眉吐氣、激昂青雲的。這種心境,是古代士大夫所常有的,而對李白來說尤為突出。引導學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礎上,教師重點講解運用聯繫學生和當今社會實際,為了美好的未來,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遠大抱負,表明自己的決心,同樣可以「長風破浪會友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第四,在講授和學習語法修辭的運用時,也可以列舉古詩詞中的名句,例如: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來揭示比喻的巧妙,李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喻「愁」。委實耐人尋味,一江春水向東流顯示的特徵,是清江碧水,徐徐悠悠,既深且長,深不可測,長無止處,而人的愁緒綿綿,欲理難清,想斷不能的一面,於是乎兩個特徵相貼,恰好構成了這樣的比喻。

總之,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名句的理解和印象,就應堅持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機會,如早讀課、課前五分鐘、語文綜合活動課等,分析鑑賞佳句,從而給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詩詞學習和積累的氛圍。

三、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我校自編的語文校本教材《品味詩詞曲》試用以來,我們的學生平均每個人都能積累二百首左右的古代詩詞(曲),應該說這已經遠遠超出了現行語文教材上面的詩詞篇目的數量。幾年下來,學生已經在詩詞積累上有了一定的儲備。

但關鍵在於,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作文中靈活有效地運用所積累的古代詩詞來為文章增光添彩。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根據我自己多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和感悟,現總結歸納如下幾點:

  • 標題引用法

在文章標題處引用古詩文名句。如我指導的學生楊丹同學的作文《秋風詞》直接引用李白的名篇《秋風詞》為作文標題,簡潔明快,令人印象深刻。

在文章開頭嵌入詩詞佳句,以此領起全篇。使文章在開頭便顯得意蘊深刻,詩意靈動,能夠使語言顯得凝練精闢。如由我指導的楊丹同學的作文《秋風詞》的開頭: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炎炎夏日在時間的推移中漸行漸遠,季節的車輪載著秋季降臨了人間。清冷的秋風吹遍了人間每一個角落,氣溫驟降,原本就黯淡無光的花兒更加憔悴了幾分,兩三片花瓣不甘心的悄然落地。到處都冷冷清清,不復夏日的熱鬧繁華。四季輪迴,花開花謝,沒有誰,能阻擋歲月的腳步。

相思逆流成河,此處引用李白的古詩名句極力渲染了相思之情和大自然季節的流轉輪迴。

  • 中間穿插法

引用古詩,營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藝術形象拔動讀者的心弦,引用或化用這些詩句,就能以他人之境寫我之性靈,增添文章的神韻。如:

「偏凌早春發,應誚眾芳遲。」最後一位春天的使者也在我們身邊,雖然仍然春寒料峭,迎春花卻已經悄悄的盛開,花枝蔥綠靜美,花朵金黃耀眼。迎春花沒有辜負它的名字,擔負起春天的信使的職責。迎春花在一點點努力的綻放,直到人們眼中充斥著迎春花的金黃,花開的正艷,一株株如迎接春天一般,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是兢兢業業的報春使者。

上面這段文字選自本人指導的學生高梓軒的作文《在春天裡,傾聽花開的聲音》,文章擷取古詩句, 展現了金黃活潑的迎春花衝破了殘冬的冰凌余寒,傲然怒放,帶來了春天的氣息,奏響了春日的音符。讀來滿紙花色蕊香,令人賞心悅目。

  • 結尾點題法

文章結尾處引用古典詩詞,畫龍點睛,升華主題。據此可以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如我指導的學生李含月的作文《半生陽光半生冷》:

一切蕩然無存,留下一屋的悽慘悲寂,刀尖一樣劃破了漸老的容顏,流出的,是相思的血,染紅了整個季節。真箇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

由此可見,古詩詞名句不僅可以用在議論文的不同位置,而且還可以靈活化用古代經典詩詞名句當作題目、論點、論據。我在指導學生寫議論文的過程中,結合個人閱讀書刊雜誌的經歷和感受,把有關範文及時向學生講析、評價,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運用古詩詞名句的能力。我把這些例文介紹給學生,使學生了解了古詩詞名句既可以作為題目用,又可以作為論點或論據用,開拓了他們的眼界,收到了不同凡響的效果。

作為教師要帶頭用好古詩詞名句,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形式都應儘量運用名句,最好能背誦三百句以上,並且可以做到信手拈來,駕輕就熟。只有這樣,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才能營造一種濃郁的語文習作訓練和詩詞積累的良好氛圍。

-END-

作者丨張建華

責編丨阿加兔

編輯丨墨 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spX7W0BMH2_cNUgO-I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