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
前段時間,送兒子去幼兒園上學,無意中看到這樣的一幕:
媽媽正低著頭彎著腰給孩子整理衣服,孩子手裡拿著一隻奧特曼,抵著媽媽的眉中心,嘴裡發出「嚯嚯嚯~」。
只見這孩子一把推開媽媽:「不要弄了,叫你磨磨蹭蹭,都耽誤我玩了。」說完孩子跑遠了,媽媽也不以為然,望著兒子的背影,寵溺地笑了笑。
我看著這畫面,心裡很不是滋味!
這孩子小小年紀,卻用如此粗暴的言語和動作,去對待疼愛他的媽媽。長大後,他會懂得去愛、去尊重爸爸媽媽嗎?
我想不會的!
一個家庭,孩子會對父母出言不遜,行為失當,折射出的是,家庭內部失去了應有的秩序。
不懂得尊重自己父母的孩子,以及不會教孩子尊重自己的父母,對家庭和社會都是一種致命的危險。
這樣的孩子,他們只知道如何索取,不知道如何回報,也不知道如何關心和欣賞他人。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有人傾盡所有地去愛孩子,捨不得打罵一句,卻換不來孩子的愛和尊重,養出來「白眼狼」,導致這樣的後果,無非四個字:無限付出!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父母怕孩子受苦受累,總是悉心呵護,大包大攬一切事情:
接送孩子上下學,生怕沉重的書包壓垮孩子小小的身板,義無反顧為孩子背著,而孩子則心安理得空著手走;
回到家中,又怕孩子課業繁重,一點家務活都捨不得孩子干,連飯菜都是捧到孩子跟前伺候著他吃;
孩子一鬧,要手機要平板電腦,哪怕手頭並不寬裕,也立馬滿足孩子的要求,而自己卻縮衣節食的。
……
這些都是在助長孩子的受之無愧感。小時候,你為他背書包、盛飯菜等等,他理所應當的享受著;長大後,你為他安排工作,買車買房,他更覺得受之無愧。可一旦某天,你老了沒有能力滿足他的要求了,他可能就要心生怨恨了。
25歲的汪佳晶,日本留學五年期間,從未打過工,自己賺取過一分學費和生活費。母親靠著每個月7000元人民幣的收入,來支撐他的留學生活。四處舉債,無條件滿足他的要求,最後因拿不出錢來給他,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慣子如殺子!在理所應當地享受著母親的庇護,毫無愧疚地接受母親的全心奉獻,他卻學不會去愛,去尊敬,去回報,去感恩母親。
辱罵父母、拳打腳踢父母等無數的新聞報道,都在警醒那些「溺愛」孩子的父母,教導孩子學會愛與尊重,懂得感恩有多麼重要!
1.父母要學會,先愛自己再愛孩子
大多數女人,當了媽後,覺得要對孩子負責,總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給了孩子,而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標籤都拋之腦後了。
記不得,多久沒給自己買衣服了?
記不得,多久沒和老公去看一場電影了?
也記不得,多久沒和閨蜜一起喝下午茶了?
……
她們失去了自己的私人時間,社交朋友圈,事業前途……一顆心全放在孩子身上,省吃儉用,不斷降低自己生活水平,只為了把最好的都留給孩子。
但總是把最好吃的食物給孩子吃的媽媽,孩子不會懂得與她分享美味;總是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孩子也學不會去愛她,去尊重她。
2.給予孩子恰當的愛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懂得不能過分溺愛孩子,卻又不知道怎麼去把握這個尺度。
比如,有些父母總高標準要求孩子,覺得自己的孩子處處不如別人,一味地批評,導致孩子喪失了信心;有的父母,則傾其所有地去愛孩子,百分百的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兩種情況,都很可能養出一個自私而冷血的人。因為孩子從小隻接受愛,不懂如何去愛人。
有一次,我煮好了晚飯,喊女兒來吃,小傢伙跑過來,看了一眼飯桌,憤懣不滿地質問我,「飯都還沒盛好,怎麼吃飯?」
我心裡一驚,女兒竟然認為盛飯是我理所應當為她做的事。
不管我怎麼告誡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讓他學會為自己負責,但我還是像大多數父母一樣,不知不覺中替孩子包辦了一切大小事情。
於是,我告訴她,你長大了,七歲了可以自己盛飯了,這是以前媽媽沒及時改正的錯誤,一直覺得你還小,幫你做了所有的事,讓你覺得盛飯也是媽媽應該做的。
那以後,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替她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在心疼想幫忙時,則告訴自己「真正的愛是放手讓孩子去成長。」
日常生活中,我會故意將一些家務分配給她,讓她承擔起家庭一員的責任;在我們勞動時,我也會要求她加入隊伍,讓她體會勞動的辛苦;一旦她有事需要我們幫助,事後我會要求她答謝,以免她覺得理所應當,如果她沒有表達感謝之情,下次我就會拒絕幫助她;物質方面減少滿足,無論她如何吵鬧,我都不會去滿足她的一些無理要求,讓她懂得並不是她想要任何東西都可以得到。
3.父母要起到榜樣作用
都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愛與尊重,那麼就給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用言傳身教讓孩子去感知愛。
因為只有被愛與尊重滋養的孩子,內心才會被滋生愛和尊重的種子。
愛與尊重這一點,寶爸就做得很好。說實話,我的廚藝並不好。
有時炒菜鹽沒炒均勻,孩子一吃就直接吐出來,嫌棄地說:「媽媽,這菜太難吃了,咸。」
我還來不及開口,寶爸立馬要求兒子要像我道歉,他告訴兒子,「無論這道菜多難吃,都是媽媽辛苦勞作的成果,都值得被尊重,你不該如此指責媽媽。」
沒想到,平日裡的「小惡魔」竟然乖乖的向我認錯了。這件事後,兒子再也沒有如此粗暴地嫌棄我的廚藝了。
我想寶爸的態度是最關鍵的。他在愛我和尊重我這方面,為兒子起了表率作用,孩子看在眼裡,而愛與尊重的種子,卻在心底悄悄的萌芽了。
4.將愛與尊重滲入日常生活中
我們總是在特殊的日子,如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才會去表達心中的愛意。其實,愛與尊重更應該滲入在日常生活中。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爸爸媽媽不吝嗇表達自己的愛意,那麼孩子從小浸潤在愛的環境里,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會內化於人格中。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你想讓他學會愛與尊重,那麼你就要懂愛。你懂愛,你的孩子才能學會愛,真正的愛來自於內心,與孩子的心對話,與自己的心對話,說到底,家庭教育愛的核心也就是心和心在一起。
父母,賦予了我們新生,給予了我們無私的愛!愛並且尊重他們是身為子女的我們,必須學會的一門課。
同樣,愛與尊重是相互的。
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是自己附屬品和衍生品,把自己的遺憾和期冀,都強加在孩子身上,卻忘了孩子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的愛好和興趣需要被尊重。
父母之於孩子,只能是引路人,指引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包辦和要求孩子順從自己的想法。只有當父母學會了尊重自己的孩子,孩子才會更加尊重自己的父母。
身為父母,當你傾盡一切去養育孩子,不求回報,卻也求不得孩子的愛與尊重,則是莫大的悲哀。
我們總是打著「愛」的旗幟, 為了孩子承擔一切壓力,包攬了所有的事情,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
試著去讓孩子感同身受,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他們才能從中學會去愛,去尊重父母;試著去引導孩子去感恩,讓他們知道「輕鬆前行」的背後,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父母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時候,教會孩子愛與尊重,不僅能毀掉一個孩子的一生,更能毀掉一個家庭。
願父母們都能養出懂得愛與尊重的好孩子。
互動話題:你是如何教會孩子,愛與尊重?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中的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歡迎分享收藏!謝絕抄襲!
本文章《媽寶園》原創,歡迎關注或者點贊點評轉發文章。歡迎大家一起在下方多多留言交流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