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冬至節

2019-10-17     揭西即沖擂茶粉

冬至節,即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即冬天到來之意,俗稱「過冬」。周代時,除夕就定在冬至的前一天,那時的二十四節氣以冬至為首。每年從冬至起,白晝開始增長,到來年夏至才逐漸縮短,因而民間有「冬至陽生,是一元復轉,萬象更新的前奏」之說。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小至」詩中寫道: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在古代,冬至節曾是一個隆重的節日。唐宋時將冬至視為年節,將冬至看作一年重新的開始。在過去農耕社會尤為重視,看作是撫育萬物的陽光,且對於冬耕、積肥、曬穀、舂粉、藏冬都是極為重要的時令,因而許多明春開耕的準備工作都趕在冬至前。冬至節過後,春日來臨,萬物更新,祝願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而冬至節成為一年中充満憧憬的最後一個節氣。從古到今,每逢冬至之日都要全家團聚,歡樂飲宴,以示慶賀,故又有「冬大過年」之謂。人們也常用冬至的天氣來預測氣候,如:「冬在初冷唔多」、「冬在尾,賣左黃牛買棉被」等等。

冬至節來臨,佛山民間普遍的習俗是「祭祖」、拜祭祖先,稱之為「冬祭」,這一天,家家例必劏雞,同時備燒肉、崧糕、柑、蘋果等取其生生猛猛,紅皮赤壯,生髮高升,金銀滿屋,平平安安的好意頭。除拜祭祖先外,民間還有吃冬至節飯的習俗,拜祭祖先後合家吃冬至節飯。

南海區大瀝鎮鹽步平地村的「冬祭」習俗就很有代表性:宋末明初,平地村黃姓族人就已經有冬祭習俗。現存的平地村黃氏大宗祠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尊奉大太公———德政公。冬祭禮在本村黃氏大宗祠舉行,祭祖儀式由年紀和輩分最高的長者主持。三聲銅鑼響過,年滿60歲以上的男丁,身穿傳統長衫馬褂,按輩份依次進入祠堂,還有選家中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齊全的男童數名,稱為「攜童」,隨長輩進入祠堂行祭禮。參祭者個個神情肅穆,向先人緬懷,奠茶、奠酒三巡,誦讀祭文後,行三跪九叩禮。祭禮畢,開筵吃冬祭飯,冬祭飯俗例備「三扣三硬三炒」菜式,稱之為「九大簋」。飯後,黃氏族人在祠堂門口領取「太公豬肉」。按俗例,黃氏男性族人可領一份,70歲以上可領兩份,90歲以上的長者,只要拿得動,要多少可拿多少。

建國後,平地村的冬祭習俗停止了數十年,2005年開始恢復,且隨時代的進步不斷移風易俗。過去只許男性進祠行祭禮,也只有男丁才可領太公豬肉。如今女性同男性一樣可以進祠堂參與拜祭。2007年冬祭,恢復了穿傳統民族服裝短袴長衫,莊重地進祠行祭拜禮,近千人參加了祭祖儀式,筵開百席,十分隆重。

在舊社會,不少貧苦人家因生活所迫,借下了債務。到了年關,債主便臨門索還借債。民間流傳「冬到是年、賒借還錢」的俗語。因此,每年冬季前後,債務人便離家逃債,至年三十晚才回家與親人團聚。還有一些特殊的民間習俗,如食俗中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習俗流傳。冬至吃魚生早在清代就形成風俗,屈大均詩有「鱠成雙蝶食如流,冬至魚生絕勝秋」之句。

順德區民間有冬至「打邊爐」習俗,且歷史久遠。「冬至祀祖,燕(宴)宗族。風寒召客,則以魚、肉、蜆、菜雜烹,環鼎而食,謂之『邊爐』。」故「打邊爐」成為順德民間冬至應節的飲食習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qTI2G0BMH2_cNUgwS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