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以來,美國的股市、債市以及大宗商品市場持續多日大跌,尤其是股市在3月出現四次熔斷,陷入技術性熊市。美聯儲已宣布實施「無上限」的量化寬鬆政策等刺激措施,但基於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收入分配製度等長期綜合因素判斷,美國經濟很可能已經進入新一輪衰落。而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政府管控乏力或將成為壓垮美國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眾所周知,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實施了金融自由化政策取向,推動其經濟逐漸脫實向虛。1998年,美國頒布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徹底放開金融監管,金融資本借槓桿機制快速膨脹;美聯儲在90年代以後長期實行以維持金融穩定為目標的寬鬆貨幣政策;美國政府毫無節制地發行對外債務。這三大因素相互交織,共同推動了美國虛擬資本膨脹和流動性泛濫。因此,在數十年時間裡,美國經濟不再主要依靠實體經濟進行實際資本積累,而是主要依靠政府、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創造出大量虛擬資本,以控制本國和全球經濟資源。
2007年次貸危機之後的10多年來,美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仍然是以虛擬經濟運行為核心,高度依賴其基礎貨幣的發行、槓桿和債務的積累,而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內在脆弱性。當前,加劇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本已脆弱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美國經濟現狀和走勢作出基本判斷。
第一,從經濟結構基本面看,美國實體經濟萎縮的局面沒有改變。美國實體經濟創造的GDP占比由20世紀50—70年代的約60%下降到2019年的約33%;製造業GDP占比從22%下降到11%;而虛擬經濟創造的GDP占比從15%上升到34%,其中金融與房地產服務業創造的GDP占比從12%上升到21%。從1982年開始,美國經濟不再依靠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而是重點依靠金融、保險和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2007年次貸危機後這一趨勢也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第二,從國際收支方面看,經濟虛擬化導致美國從實際產品出口國變為金融資產出口國,形成了經常項目帳戶逆差和金融帳戶順差的循環模式。從1982年開始,美國經常項目的國際收支持續逆差,金融項目的國際收支持續順差,這種狀況持續近37年(僅1991年除外)。現在的美國不再是對世界提供大量產品和技術裝備的凈出口國,而是對世界大量輸出各種金融資產的凈出口國,隨之而來的是從世界債權國向世界債務國的轉變。實際上,近幾年來美國股市和債市的繁榮,高度依賴美聯儲向金融業注資(由於實施了四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擴張了3倍),以及新興市場國家的富人向美國房地產業注資(僅2013—2014年外國人在美國購房總額就達922億美元)。
必須指出的是,過去3年美國通過挑起貿易爭端等方式,在短期內誘導全球避險資金繼續增持美國金融資產,造就了美國經濟的「復甦和繁榮」,而這種「繁榮」背後實質是美國債務的持續升高。美聯儲通過購買長期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等方式向國內市場注入大量現金,表面上看似化解了金融危機,但實則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的高度虛擬化。因此,美國股市繁榮的本質是貨幣政策、槓桿和債務刺激的短期繁榮。美國次貸危機之後的「去槓桿」僅使其債務存量從2008年的54.5295萬億美元下降到2009年的約54.3110萬億美元,此後的債務存量反而繼續上升。而美聯儲空前力度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使狹義貨幣(M1)規模從2008年的1.6323萬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4.0427萬億美元,增加了1.47倍。這充分反映出美國經濟恢復源於對債務槓桿以及貨幣增發的高度依賴。在既要「去槓桿」又要救活虛擬經濟的情況下,債務總量就不能持續下跌,而這又只能通過現金的更快增長來降低債務風險並恢復和維持虛擬經濟增長。
第三,從國際貿易和產業鏈內在要求看,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背離全球化潮流。美國在過去30多年實施的經濟與金融自由化政策,推動了國內經濟虛擬化發展,同時塑造了當前的國際產業鏈和貨幣金融鏈,美國與各國在經濟上形成了高度依賴關係。因此,實現其實體經濟復興與維持國際貨幣金融優勢地位所使用的宏觀政策是相互矛盾的,前者需要使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長期政策;而後者依賴的是短期金融凱恩斯主義政策,恰恰要進一步刺激虛擬經濟發展。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國的相繼爆發,對全球貿易和產業鏈是一次巨大的壓力測試,目前的結果已顯示,其中很多環節的技術、生產離不開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而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已經逐步形成了較為穩固的地位。因此,疫情反而催生了一些新業態、新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也刺激了中國國內市場對新技術及其各種應用的需求。這就進一步降低了美國同類高新技術對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從而可能長期影響美國實體經濟復甦,並惡化美股、美債和美元前景。
第四,從宏觀經濟政策方面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已無力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歸和實體經濟復甦。過去40年的去工業化過程導致美國製造業大量外移,政策紅利不足以抵消國內社會經濟問題推高的生產成本,反而造成流動性泛濫和虛擬經濟膨脹。2020年3月3日,美聯儲將美國基準利率下調50個基點,15日再度下調100個基點,美國傳統的利率政策空間殆盡。財政政策方面,特朗普政府推出的減稅政策以及持續增長的政府開支,將推動美國財政赤字大幅上漲。美國財政部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度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達到1.02萬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了17.1%。
第五,從就業結構和收入分配方面看,經濟虛擬化造成美國就業結構不合理,兩極分化日益嚴重。次貸危機後到2019年,美國經過十年的持續注資,金融房地產服務業得以緩慢恢復,該行業的增長帶動了包括會計、律師等職業服務業就業的恢復,職業服務業就業崗位創造的貢獻率超過12%;與此同時,製造業就業崗位貢獻率僅為9%。總體來看,美國80%的就業人口集中在虛擬經濟和一般服務業,由於高度依賴虛擬經濟,這種就業結構相當脆弱。而且,美國國內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中產階層的實際收入逐步下降,多數人依靠信貸實現消費。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響,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已創歷史新高,失業率還將持續攀升,貧富兩極分化的現象進一步加劇。
第六,從美元霸權方面看,美國已經越來越難以通過向其他國家出售債券的方式,維持其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國主導構建了美元與石油、美債、股票的循環機制。這個循環機制的關鍵在於,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和投資者用其國際貿易美元收入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和股票。為緩解疫情帶來的衝擊,美國參議院於2020年3月25日通過一項2萬億美元的經濟救助計劃,美聯儲還將提供4萬億美元以穩定金融市場,而這種貨幣—債券自我循環創造,將嚴重稀釋其他國家持有的美元資產價值,將加劇各國擺脫美元體系的離心傾向。
第七,從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能力看,美國政府採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充分暴露了其治理能力的短板。美國政府不僅在治理措施上嚴重滯後,而且在治理方式、治理手段上都缺少專業性和有效性,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以資本為中心、而非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如果此次疫情在美國以及全球持續惡化,必將進一步動搖投資者對美股、美債和美元的信心,進而加速美國經濟的衰退以及美元體系的崩潰。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寶偉 劉鳳義 張雲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