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如何將思品教育因素滲透於音樂教學之中?

2019-11-18     向陽光

教師的神聖職責是教書育人。如何針對音樂學科的特點,將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滲透於音樂教學之中,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是值得我們音樂教師在實踐中認真研究,積極探索的。音樂學科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其教育因素豐富,教育手段獨特,它的育人功能,是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下面談談自己在音樂教學中育人的一些做法。

一、在名曲的欣賞課中育人

音樂欣賞教學是對音樂本體完整的體驗,我們應當牢牢把握這個「育人」的環節,在欣賞中對學生進行薰陶。如欣賞古箏、二胡二重奏《漁舟唱晚》,

教師在出示教學挂圖後,簡介一下古箏、二胡這兩種樂器的構造、音樂特點及其表現力,它們有何不同?然後,引導學生初步熟悉樂曲的音樂主題,再引發學生進行想像,領略樂曲所表達的情趣和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如欣賞管弦合奏《下山虎》(選自組曲《中國狂想曲》中的主旋律譜),教師在展示教學圖畫的同時,引導學生在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進行和變化過程中,展開聯想。讓學生去感受、體驗作者的表現手法,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同時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教育。

二、在唱歌教學中育人

歌曲是詩和歌的結晶。一首好的歌曲除了旋律優美動聽外,歌詞的內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我們須充分運用歌詞內容和歌曲旋律所塑造的音樂形象來陶冶學生情操。《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是一首雄壯豪邁、具有號召性的兒童隊列歌曲。二段式結構(AB),大調式。歌詞富有詩意,刻畫了少先隊員堅韌不拔的性格;樂曲以鏗鏘有力、熱情奔放的音調,成功地塑造了少先隊員朝氣蓬勃、勇敢前進的音樂形象。反映了少年兒童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教師在教這首歌時,可先簡述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性質和任務。然後,通過有表情地在音樂伴奏聲中朗誦歌詞。再進行啟發性的自由討論,使學生對全歌的思想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深刻的認識。並教育學生要從小立下大志向,積極進取,頑強學習,誓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烈士墓前》(二胡曲):1=G 2/4

是一首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歌,唱出了少先隊員們向革命前輩學習的感情。全歌的旋律鏗鏘有力,音樂的發展與詞意的層次相吻合。教學過程可用談話法導入,適當地加以引導,學生的歌聲就會更真切,更為深情。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革命傳統教育。

此外,還可以利用齊唱、合唱、重唱、輪唱中聲音和諧、音色統一、對比強烈、表現豐富的特點來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密切配合的集體主義思想,教育學生擺正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

三、在音樂常識傳授中育人

音樂常識教學,同樣不乏「育人」因素。例如簡介民歌時,

可著重強調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成果,是音樂藝術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如簡介中外著名音樂家生平事跡及其作品時,可著重介紹他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在樹立民族音樂學派中作出的偉大功績。這樣教學,既能達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之目的,又可使他們對我國民族文化、音樂遺產、民歌、民樂等藝術瑰寶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在基礎知識學習中育人

樂理、視唱、聽音、節奏、器樂等教學

既可以在培養學生準確、靈活的基本功夫上下功夫,使他們逐步養成一絲不苟的優良品格;又可以加強學生想像、思維、記憶等能力的培養。同時亦可對學生進行美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五、在課外藝術活動中育人

音樂教學延伸到第二課堂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這也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徑。如學校經常性地組織歌詠比賽、集體舞表演、合唱或合奏大賽等藝術活動,

既能豐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又可提高全體學生藝術素養。通過排練和演出,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參加各級組織的文藝匯演和比賽活動,還能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友誼,增強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有條件的學校可成立校儀仗隊、腰鼓隊、民樂團、民族歌舞團。

通過民族音樂教學,教師在學生心田中播撒愛國主義的種子,使他們從小就能熟悉並熱愛民族音樂藝術,增強民族自豪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gwcq24BMH2_cNUg2RQ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