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了一條昆凌參與某綜藝的視頻片段,那期節目中,她少見地聊到了自己家裡的育兒情況,並自曝曾與婆婆因養娃發生爭執。
昆凌稱,自己是不會在孩子3歲前給他吃鹽的,更不會讓孩子碰糖。但婆婆不這麼認為,她覺得食物不加鹽沒味道,自己都不喜歡吃,孩子當然更不喜歡,便偷偷給寶寶的食物里加鹽加糖,搞得昆凌十分無奈。
隔代育兒矛盾成家庭「標配」
畫面過於真實
隔代育兒的矛盾,不僅是善於溝通的「天王嫂」昆凌不能倖免,人設完美的「槿汐姑姑」孫茜也中過招。
在《父母世界》的一次採訪中,孫茜曾提到過兩代人在教育方式上的分歧。
「比如我不會當著很多人的面去教訓孩子,我要照顧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會把孩子帶到臥室去溝通,有時候我媽會捨不得寶寶,一時激動衝過來當著孩子面阻止我。但是其實大家心底里都是對孩子好的。」
現在社會,因為工作原因和生活的壓力,年輕爸媽有了寶寶之後一般都會找家裡老人幫忙帶娃。
老人帶娃的方法通常是他們自己被養育以及他們養育子女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而新一代爸媽處在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書籍課程等可以輕鬆獲取很多先進的育兒理念。這兩種模式的碰撞,讓兩代人在育兒觀念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分歧。
當發生分歧,你永遠會被老人的一句 「過去哪有那麼多講究,你們一個個還不是這麼養大的」懟得啞口無言。
如何機智對老人「 Say no 」?
隔代育兒的矛盾不說有多嚴重,但確實會或多或少影響到家庭成員間的相處。那有什麼解決方法呢?
雖然有時候年輕人不能認可老人的育兒觀點,但不得不承認,我們離不開老人的幫助。 因此,尊重老人,心平氣和溝通是前提,可以試試「黃金圈溝通法」。
這種溝通法有3個層次:第一層目的(Goal)、第二層信念(Belief)和第三層行動(Action)。
1.目的(Goal):以孩子為出發點,統一戰線
遇到爭執,首先要意識到,兩代人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愛孩子。基於愛,父母跟老人統一戰線,讓老人意識到,年輕人的養育方式,同樣也是愛孩子的,大家是在一個團隊中並肩作戰的戰友。
2.信念(Belief):相互尊重理解,向老人表達感謝
讓寶寶健康快樂成長是父母和老人的共同信念。 但要清楚,老人照顧孩子絕對不是義務,而是幫忙,要發自內心感謝老人對孩子的照顧和愛。
也許在日常生活的瑣事中,老人的種種付出會被忽視,時不時提醒自己一下老人的不易,自然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融洽些。
對父母的感激試著用語言表達出來,老人的內心其實跟孩子一樣渴望讚美。如果覺得非常難開口,可以針對老人具體做了的事,把對老人的謝意寫在便簽紙上。
比如:「媽,謝謝您每天早上送寶寶上幼兒園,您送他的時候,他一次都沒遲到過。」
3.行動(Action):提出方法,用「請求」代替「要求」
本著共同的目的和信念,我們要清楚,老一輩的育兒經驗其實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取其精華」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
千萬不要批評指責老人的做法,而是應該用商量、請教的態度。用「請求」替代「要求」,老人反而更願意配合和嘗試年輕人提出的新方法。
像是喂飯這個經常會遇到的矛盾點,可以跟老人說「您喂孩子吃飯我可以理解,但同時我也擔心孩子去了幼兒園沒有人喂,他自己不會吃。我希望能在家慢慢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的習慣,我們先讓孩子自己吃20分鐘,吃不完您再喂10分鐘,可以嗎?」
當然,也要讓老人明白,科學育兒不是瞎講究。
年輕人說的話老人可能不相信,這樣很容易就會產生分歧。不妨試一試讓老人跟自己一起學習 ,老人往往更相信「權威」,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新聞案例或者書籍。
比如,推薦大家和父母一起讀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育兒專家、隔代育兒觀念倡導者張思萊著的《隔代育兒不是那麼簡單》。
張思萊老師在書中坦誠介紹了自己實施隔代養育的實踐經驗和體會,書中客觀、理性、全面的理論分析,引導家長在實施隔代育兒的實踐中揚長避短。
點擊可直接購買
另外,父母還是應儘量多抽出時間自己單獨帶孩子,利用這個時間儘可能的培養孩子一些好習慣。比如,在輔食喂養初期就要給孩子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鍛鍊寶寶的手口協調能力,培養孩子自主進食。
寶寶取得了進步才是說服老人的最有力證據,老人看在眼裡,才能慢慢理解年輕父母,接受新的育兒觀點。
珍惜家中幫忙帶孩子的老人,理解和尊重,才是表達愛的最佳方式。隔代育兒的過程也是年輕一代跟父母「和解」的過程,更是我們自我成長的機會。
撰文/ 溫欣;編輯/ 雅雅;視覺/雅雅
《父母世界》Parents有償使用Gruner+Jahr AG & Co. KG的「Eltern」和Meredith Corporation的「Parents」雜誌提供的部分圖文資料。圖片合作:海洛創意、圖蟲、漢華易美(天津)、TPGOPEN、品圖、Veer圖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