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個消息:一對夫妻身高都不高,為了讓女兒以後個子能高挑些,媽媽不僅把孩子送去了專門的體型訓練班,還給孩子買了上千元的營養品。可結果沒想到,孩子吃了這些補品之後,不僅沒有長高,反而開始發胖了。
一開始媽媽根本沒放在心上,但還沒到10歲的孩子突然就來了月經,嚇得媽媽趕緊帶著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
醫生一番檢查和詢問後才知道,原來是營養品導致了孩子「性早熟」,這位媽媽後悔不已。
說到「性早熟」這個話題,有些家長可能並不敏感。但根據中國健康促進與協會公開的數據統計表明, 我國約有53萬兒童存在「性早熟」的問題,全國兒童「性早熟」的平均患病率為0.43%左右,經濟發達的城市甚至可高至1%。
別大意!「性早熟」有這些信號
「性早熟」是指還沒到發育年齡就出現了性發育症狀,如女孩8周歲前乳房開始增大,出現腋毛或陰毛,10周歲以前來月經。男孩9周歲以前陰莖、睪丸增大,長出腋毛或陰毛等明顯的第二性徵。
「性早熟」分為真性和假性,假性「性早熟」僅僅指單純的過早發育,而真性「性早熟」一般為中樞性性早熟,即由下丘腦、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增多所導致,表現為身高增長加速,女孩子宮、卵巢增大,男孩睪丸增大。
為了準確區分真假性「性早熟」,醫生會先對孩子進行骨齡檢測,女孩還要進行婦科B超檢查。
如果結果顯示骨齡提前同齡人1年以上,子宮、卵巢增大的話,再進行近一步的性激素抽血化驗。一旦發現黃體生成素增高,女孩體內確有雌激素水平增高,男孩睪酮分泌量增高的情況,就可診斷為真性「性早熟」,必須進行醫學治療和干預。
高度重視!「性早熟」不是小事
「性早熟」會影響孩子的最終身高。孩子成人後,一般要比正常情況矮5~10厘米。骨頭生長需要鈣,「性早熟」的孩子鈣貯備不夠,提前發育也並不能長多少。而到了真正的青春期,鈣貯備足夠了,但骨骼骨骺線提前閉合,也就不長個了。
除了身高問題, 「性早熟」還會給孩子的生活、心理增添負擔,造成性格壓抑。「性早熟」的孩子可能因為自己在體形、外表上與周圍小朋友不同,過早地背起沉重的思想包袱,產生自卑、恐懼和不安情緒,對日後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瞎補營養可能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性早熟」與生活習慣有關,包括飲食,以及電視、網際網路等等引起的性刺激,以及一些環境污染物的影響。
特別是飲食方面,油炸類食品,如炸雞、炸薯條、薯片等不要放縱孩子常吃。高的熱量會在兒童體內轉變為多餘的脂肪,引發內分泌紊亂,導致肥胖和血脂異常。 有研究證實,肥胖兒童容易發生」性早熟」。
也不要瞎給孩子吃營養品,尤其是牛初乳、乳珍、蜂蜜、蜂王漿、花粉、雞胚、蠶蛹或胎盤等含有較多雌激素或類似雌激素物質的保健品。 保健品吃得越多,孩子反而可能越長不高。許多營養品中有很多的激素或是其他的添加劑,孩子長時間服用容易引發「性早熟」。
如何預防「性早熟」?
預防「性早熟」, 應避免讓孩子食用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保證蛋白質的攝入量,同時要多吃些蔬菜、水果。只有均衡、健康的飲食,才能避免孩子出現營養過剩、肥胖等問題。
注意飲食健康外,家中一些「陷阱」也要提高警惕。有的媽媽有使用豐乳霜的習慣,如果被孩子模仿使用,可能會引起乳房發育。長期給孩子塗抹成人用的護膚品,如果其中含有激素成分的話,也會有類似後果。
而除了生理方面,還要注意預防孩子性心理「早熟」。
6歲前,孩子要經歷性發展的三個階段: 口欲期、肛欲期和性蕾期。3~6歲是性蕾期,這個階段是人類性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會表現出很多性活動,比如孩子之間可能會互相看或摸生殖器、萌生兩小無猜的「愛情」。
這些都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性心理、性感覺、情感等發展所特有的表現, 家長不要輕易地將這些性活動定義為「性早熟」,但要進行正確地引導。
一些影視作品、書籍中,有不少情愛內容的鏡頭和文字,如果孩子在這種環境下耳濡目染,就容易造成大腦中調節青春發育的神經中樞提前啟動,受到刺激後影響心理發育。在這一方面, 父母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避免接觸此類信息,並創造符合孩子年齡的,積極向上的活動和環境。
關於孩子「性早熟」,家長千萬別大意,早期發現、及時治療非常重要。 6歲以上的孩子最好每年體檢,最關鍵是骨齡檢測,如果發生異常,需要到兒童保健科或生長發育科及早矯正。
撰文/溫欣
編輯、視覺/雅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lTgZHYBur8RWXSAm3m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