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發癢發紅,先要祛除體內濕氣?聽聽中醫怎麼說

2019-07-24     湖北健康秀

每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伴隨而來的皮膚發癢、發紅、流體液、流血等症狀,不僅令人難受,更是影響觀瞻;常讓不少病友忍不住大呼,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改善呢?

近來網路就流傳:「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想要有效改善不適症狀,先積祛除體內濕氣就對了」的說法,但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嗎?就讓我們聽聽專業中醫師怎麼說!

不只局限於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更是多種皮膚疾病的統稱

中醫師表示,其實「濕疹」指的是續發性皮疹、紅疹、起水泡、乾燥、脫屑、搔癢等多種皮膚症狀的統稱,包括異位性皮膚炎、富貴手、汗皰疹、接觸性皮膚炎,都屬於濕疹的一員。

因此,民眾說異位性皮膚炎就是濕疹並沒有錯,但要注意的是,濕疹並不一定等同於異位性皮膚炎,也有可能指的是上述皮膚問題。

舒緩異位性皮膚炎不適先祛濕?這2類體質才可行

除了說明異位性皮膚炎和濕疹的關係外,那麼中醫又是如何看待異位性皮膚炎?想要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問題,第一步就是祛除體內濕氣嗎?

中醫師解釋,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多好發於患者的手肘、膝膕(膝後窩)等關節彎曲處,且常見對稱性的發作,故古人又將其稱之為「四彎風」。

至於成因部分,中醫則認為,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上身的原因其實相當多元、複雜。但根據成因的不同,主要可以劃分為3大類型。

其中2類,和患者體內正氣不足、脾胃稟賦虛弱、水濕無法運化有關。

《第1類/濕熱內蘊型:忌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

症狀: 這類民眾相當於急性期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多會有明顯的紅、腫、癢,甚至滲出物變多的問題,有些患者甚至會伴隨有痛感產生。此外,該類型患者也常有大便較黏膩、出現口臭的狀況。

成因: 主要與患者未多加留意自身的飲食習慣,常過度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使體內的水濕積聚,由濕化熱造成濕熱內蘊所致。

調理方針: 針對這類型的患者,由於導致其異位性皮膚炎產生的原因,與體內濕氣過多有關,所以,日常調理上,多會建議可適度飲用有解毒清熱、祛濕利水作用的薏仁水、綠豆湯、赤小豆水,來祛除體內濕氣、熱氣。

《第2類/濕熱內蘊型:脾虛濕盛:冰涼食物及冷飲需注意》

症狀: 濕熱內蘊型的病友,多屬於亞急性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這類族群的患部顏色往往較暗,且表面常以有水泡、滲出液為多。並容易伴隨有食欲不振、腹脹、容易疲累、腹瀉、大便稀溏的情形。

成因: 多與患者日常飲食嗜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影響身體氣機的流通有關。

調理方針: 首先調理上要先注意,冰品及過於涼冷的食物要少吃,改成多吃能健脾除濕、顧護中焦的食物。

異位性皮膚炎慢性反覆發作?血虛風燥型要做好皮膚保濕

而第3類則與上述2者有些不同,屬於異位性皮膚炎慢性反覆發作的類型,導致其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症狀的原因,主要和其病久傷血,以致生風、生燥有關。

所以在調理上,就不能像上述兩者一般,一昧的祛濕,而應從補血養血、祛風潤燥著手。

《第3類/血虛風燥型:首重皮膚保濕》

症狀: 在症狀表現上會以皮膚乾燥、脫屑、搔癢難耐為主,且常有皮膚色素沉澱、苔蘚樣的問題。

成因: 病久傷血,以致生風、生燥有關。

調理方針: 此類患者需要多注意皮膚的保濕,並建議服用中藥稍作調養。

日常生活謹記3大保健錦囊,舒緩異位性皮膚炎不適有一套

最重要的是,想要舒緩異位性皮膚炎問題,除了中醫內服外用的方法之外,做好日常生活起居及飲食上的調整、改善更是致勝關鍵。

中醫師特別提出,以下3大保健錦囊,提供給民眾做為居家保養參考:

1.做好皮膚保濕: 洗澡以淋浴為佳,水溫不宜過高,不宜過度清潔患部,沐浴後全身擦上溫和的乳液,都有助於避免皮膚乾燥、減少搔癢感的產生。

2.保持肌膚通風: 穿著寬鬆、吸汗,不易使皮膚感到悶熱潮濕的衣物。尤其是夏天容易流汗的季節,流汗後更需要儘速將汗水擦乾,並於必要時使用電扇和冷氣適時,儘可能的保持肌膚的通風,就是有效避免肌膚遭受反覆刺激的好方法。

3.飲食適度忌口: 避免食用烤炸辣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及魚、蝦、螃蟹、海鮮等發物的攝取,自然有助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

【中醫師小叮嚀】:

最後,中醫師也提醒,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切勿諱疾忌醫。

事實上,只要在飲食和日常生活環境上適度控制,並搭配中醫食療、外敷,以及中藥調理體質,想要改善、緩解異位性皮膚炎問題並非難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dN5MWwB8g2yegNDg-G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