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冬至習俗

2019-10-17     揭西即沖擂茶粉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古人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福扯,所以把它定為一年節令的開端,各地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為良辰吉日,故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要舉行各種慶典活動。歷代統治者多選擇在冬至日進行祭天活動。「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鑲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準備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在民間,有冬至日祭祖的習俗。祭祖的同時,人們還要向父母長輩敬獻鞋襪,此習俗現在仍然十分流行。

俗諺雲「冬至大過年,不返無祖宗」,所有外出謀生的人都要在冬至節時趕回家鄉過年,表示年終有歸宿。舊時安徽皖南徽州地區多於冬至日備酒祭奠祖先,上墳掛標壓土。各名門望族備鼓樂開門祭祖,族長主祭,有名望者朗讀祭文,祭祀秩序井然,午時在祠堂設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長作陪,俗稱「冬至酒」。有祠產的氏族備有大量豬肉等食物,按戶丁分發,每丁一份。

民間又把冬至稱為「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為1個「九」,共分成9個「九」,九九八十一天之後便進人春天。冬至之後數九九在全省各地都十分流行,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徵、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口溜在許多古籍中都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八十一,貓狗尋陰地。

冬至時各地有吃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習俗。安徽處於南北交界處,冬至的食品各地不同,阜陽一帶有冬至吃餃子的習慣,據說是為紀念南陽醫聖張仲景的。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蔽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煮熟後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進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做「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此種習俗。

皖中合肥、六安以及皖北地區的蕭縣、楊山、灘溪等地冬至有吃狗肉的習俗。狗肉性溫,可補中益氣、溫腎助陽。在冬天最寒冷的冬至這一天食狗肉,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熱量,達到既禦寒又進補的目的。傳說當年劉邦被匈奴單于圍困於平城,無糧可供充飢。冬至這一天,劉邦手下大將樊啥弄到一條狗殺了送給劉邦吃。劉邦為了不忘被匈奴圍困之仇和大將樊啥的功績,回到長安後,每年冬至必食狗肉。民間效仿,便有冬至食狗肉的習俗。肥西縣民間在冬至日素有吃掛麵、油炸南瓜把把和油炸雞蛋的習俗,據說可以防肚痛、哮喘。另外,腌制臘菜、製作過冬和年節的雜副食品也從這天開始。各地有許多關於冬至日的養生諺語,比如流傳較廣的一首:

冬至一陽生,冬至蘿蔔夏至姜。

冬至不割禾,一夜脫一蘿。

冬至定果年節定瓜,正月十五定棉花。

冬至出日頭,過年冷死牛。

冬至天氣晴,來年果木成。

冬至天氣爽,來年果木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aTI2G0BMH2_cNUgwS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