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它將接手魯能地產業務?揭秘央企中國誠通國資運營史

2020-03-25   中國房地產報

中房報記者 高拯坤 | 北京報道

3月24日,針對國家電網下決心退出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務,有消息傳出,稱國家電網旗下主要地產平台魯能集團,其地產業務大機率將由中國誠通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誠通」)接手,並於今年年底前完成。

對於這一消息,中國房地產報(微信ID:china-crb)記者分別聯繫了中國誠通和魯能集團方面,未有回覆。

中國誠通,對於這個可能的接盤公司外界或許並不熟知,但它卻是一家受到眾多央企國企青睞的公司,曾位列國資委央企排名第52位。

成立於1992年的中國誠通不僅背負著重要使命,還有著鮮為人知的一面:接收經營性國有資產、主業剝離資產、困難企業等,實現企業清理退出或重組再生。

「網上說中國誠通是專門為央企收拾爛攤子的平台,這麼說倒也不為過,但是中國誠通背後的國資運營史才是最值得關注的。」一位接近中國誠通的人士看來,中國誠通近30年的改革發展史充滿了「悲壯」韻味。因改革而生,為改革探路,從傳統物資流通企業到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再到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在每一次國有企業改革背後都有著中國誠通的身影。可以說「一部誠通發展史,就是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因改革而生的「救火隊員」

伴隨改革而生,從部屬企業到脫困盈利,再到融入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在這條路上,中國誠通已經走了近30年。

時針撥到1986年,這一年,國有企業改革剛剛取得明顯成效,國家經濟委員會物資管理總局儲運管理局正式更名為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後來,這家公司成為中國誠通重要的成員企業之一。兩年後,國家物資部成立,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等物資流通企業由物資部管理。

1992年,是中國誠通成立的元年。已經邁向改革道路的中國物資儲運總公司等19家原物資部直屬企業正式組建了中國誠通。

發展之路並不順暢。成立剛滿四年的1996年,中國誠通就遭遇了第一次「危機」。受當時的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中國誠通內部大部分企業瀕臨困境。

這是當時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縮影,如何止損擺脫困境成為中國誠通必須邁過去的一道門檻,這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在1998年至1999年兩年時間,中國誠通通過剝離100多戶下屬企業,提前完成了「三年脫困」目標並實現盈利。

改革的浪潮中不確定因素愈發增多,脫困之後,中國誠通先是被上劃中共中央企業工作委員會管理,隨後交由國資委管理。

在國資委管理下,中國誠通真正意義上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快速發展。在這一時期,用於接收經營性國有資產、主業剝離資產、困難企業,實現企業清理退出或重組再生的國有資產重組和資本運作平台開始初具雛形。

探索專業化推進困難企業退出的方式是對自己「動刀」。彼時,中國誠通為了解決虧損企業對經營正常企業的拖累,通過破產、關閉、改制或產權轉讓、重組為老幹部管理平台、歇業、託管、劃轉、存續經營以及待定共計9類,剝離了76戶困難企業。

這段充滿血與淚的改革經驗換來的是一份輝煌的成績單。資料顯示,2001年至2015年,中國誠通共計完成了6戶中央一級企業、14戶中央企業所屬二級企業、11戶軍工企業和1戶地方國有企業以及系統內182戶企業的重組整合,對1戶央企財務公司實施了破產清算,資產經營共涉及企業656戶,資產債務800億元,職工8.8萬人。

中國誠通曾表示,這些企業因多種原因經營陷入困境,涉及資產整合、人員安置和企業發展等多方面棘手問題。中國誠通對這些企業分類指導、因企制宜、精心制定解決方案,在退出重組、孵化培育、妥善安置職工等層面做出了創新實踐,確保了企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在一位接近中國誠通的人士看來,中國誠通近30年的改革發展史充滿了「悲壯」的韻味。因改革而生,為改革探路,從傳統物資流通企業到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再到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在每一次國有企業改革背後都有著中國誠通的身影。

多次臨危受命

2016年,中國誠通被國資委確定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同年9月,中國誠通牽頭髮起的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基金總規模3500億元人民幣,主要用於促進國有企業布局結構調整。

伴隨著這隻基金的成立,中國誠通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在當時,業內有很多質疑之聲,為什麼國資委會放心的把3500億元的基金交給中國誠通。其實不難理解,中國誠通的存在本身就有著特殊的含義。」在業內人士看來,受國資委管理的10多年時間裡,中國誠通不僅多次完成國資委交辦的各項改革任務,還多次成功受託重組央企。信任的原因就在於中國誠通的改革發展自身就是在改革和重組整合中發展起來的。

雖然時常充當「救火隊員」角色搶付央企危機,但是最受市場關注的則是4年前那場中國鐵物債務兌付危機。

2016年4月11日,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鐵物」)在中國貨幣網上公布了特別風險提示和債券暫停交易的公告。

中國鐵物表示,由於該公司業務規模持續萎縮,經營效益有所下滑,正在對下一步的改革脫困措施及債務償付安排等重大事項進行論證。公告顯示,截至公告發布日,中國鐵物發行且尚在存續期的9期債務融資工具總額168億元,其中68億公募債即將於2016年到期,兌付期最早的一批是5月17日到期,最晚的一批也近在8月13日。

當時業內的普遍認知是,中國鐵物的債務兌付危機一旦處理不好,將造成連鎖反應,引發系統性危機。

2016年4月29日,國資委召開中國鐵路物資總公司全體幹部大會,會議宣布為妥善解決中國鐵物債務兌付危機,國資委決定對中國鐵物實施託管,對中國鐵物領導班子進行改組,由中國誠通原董事長、黨委書記馬正武兼任中國鐵物總經理、黨委書記,成立中國鐵物管理委員會,在託管期間實行管理委員會體制。

誠通集團臨危受命。在3個月內,通過自籌資金、清收欠款、盤活資產,連續兌付5筆到期債券,總計48億元,穩定了債券市場預期,避免了流動性危機與兌付危機,維護了債券市場的穩定,增加了市場信心。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比較成熟的國有資產重組專業化運作平台是中國誠通能夠用市場化方式完成重組目標以及各項攻堅任務的關鍵。

中國誠通曾指出,由於國資委交由中國誠通重組的央企都是全國性公司,無論是資產處置還是人員安置都需要全國化網絡作業。對此,中國誠通搭建了產權管理、資產運營、人力資源管理三個功能性平台。在不良資產處理方面,中國誠通探索出「三個一批」。一是退出一批,二是重組一批,三是發展一批。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與中國誠通主業相關的資產,整合清理後將併入主業板塊;與央企其他企業有同質業務的,清理整合後將劃出。

這種處置思路使得近日熱傳的國家電網退出房地產一事有了新的想像空間。結合這一處置思路,有分析人士表示:「國家電網主要的地產業務在全資子公司魯能集團,如果中國誠通接手,處置的方式要麼是併入其地產板塊,要麼劃給其他央企,至於具體是哪種方式還不得而知。」

接盤地產業務只是分內事

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中國誠通旗下包含著17家二級企業和7家上市公司,經過一系列調整,目前主業為地產業務的只有誠通房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通房地產」)一家。

企查查顯示,誠通房地產成立於2017年4月26日,註冊資本70億元人民幣。中國誠通、中儲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誠通的上市公司之一)、中國電建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分別占其股份的35%、35%、25%、5%

雖然成立時間尚短,但誠通房地產的定位是十分明確的。

誠通房地產相關負責人此前稱,組建誠通房地產是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探索央企間合作協同發揮作用的積極嘗試。圍繞服務於國有資本運營,誠通房地產作為盤活央企土地資源和資本運營公司配置資產的重要平台,具有特殊的使命。未來要重點強化房地產投資、運營能力,不走傳統房地產開發老路,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投資業務模式、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注意到,誠通房地產2019年開始有拿地動作,但整體數量極少。拿地的主要原因多是為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不排除未來轉手賣地或合作的可能。目前,誠通房地產投資或控股著13家子公司,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南京、佛山、海南等地,其中多數公司以地產業務為核心。

針對網傳中國誠通將接手魯能集團地產業務,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通過多種途徑分別聯繫了中國誠通和魯能集團,截至發稿未獲明確答覆。不過,按照中國誠通近幾年一系列動作看,接盤魯能集團地產業務或許是一件意料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