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不只是一季度:經濟的困境與武漢地產調整周期

2020-04-20   中國房地產報

中房報記者 唐軍 武漢報道

經濟增長勢頭強勁的武漢因一場百年難遇的疫情暫停了下來!

4月8日,武漢獲得解封,當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雲招商」大會上,武漢拋出69個項目,簽約2451億元。其中融創、華僑城、復星集團、寶龍、金地等品牌房企對武漢繼續進行投資加持,為解封后城市恢復了一些人氣。

然而,一位比較熟悉武漢經濟的人士表示:「這2000多億元對於武漢猶如杯水車薪,難以彌補疫情衝擊產生的損失!」

中國房地產報(微信ID:china-crb)記者梳理武漢經濟數據發現,其在2018年、2019年兩個年度招商總額均突破2萬億元,按照正常招商進度,前4月招商指標應在6000億元以上。顯然,目前被落下指標太多。

3月底,武漢市統計局發布《2019年武漢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武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6223.2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此前,有權威機構發布的2019年全國各大城市經濟數據中,武漢GDP為17157億元,超越成都,在全國位居第七位。

多方經濟專家認為,如果從中央到地方沒有特彆強力的刺激政策援持武漢,今年武漢疫情影響很難填補。

失去的不只是一季度

一切跡象表明,武漢經濟所遭受疫情重創比預想的要嚴峻得多。

4月3日,一封《武漢中小微餐飲企業求救函》在坊間流傳開來,這份有幾百家餐飲企業聯合簽名的求救函發出了呼救:受疫情影響,武漢餐飲企業面臨「經營危機」,生存問題「迫在眉睫」;他們集體呼籲政府救市,給予必要援助。

正當人們在為這份求救函持有爭議時,4月14日,知名城市商業綜合體永旺夢樂城武漢金銀潭店在官微里發出了「不說離別,期待再見」的通知,宣布在此店經營多年的漢拿山、麥格理牛排、江戶前、魚滿江、香滿園、粥王府、老五燒烤等20餘家武漢品牌餐飲關門停業。同時從此撤離的還有哥弟、達芙妮、維意定製、labo by viffile、Esprit、小阿福、美朴生活、ABS等多家多業態的商業品牌。

這些品牌商家的離開無奈而不舍,因疫情影響消費降低。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對武漢三鎮主要商務區走訪後發現,雖然企業在復工,但很多寫字樓、商業體空閒率較高,人流稀鬆。一位武漢白領告訴記者:「因為業務量少,公司只有部分職員工作。」

武漢市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32.6%,固定投資下降72.9%,社會零售品總額下降32.1%。

由於統計數據時滯性,武漢市整個一季度經濟數據也不理想。

4月15日,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鬍亞波接受央視採訪時說,雖然目前武漢復工復產在提速,但遇到的困難很多,疫情對全市經濟社會衝擊太大,武漢市一季度各項經濟指標均大幅下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下降45%,固定投資下降80%,社會零售品總額下降40%,財政收入下降46%。

2020年武漢已經「失去一季度」。

「疫情影響大。」福星股份原CEO、朔商資本董事長鬍朔商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焦急的說:「在疫情衝擊下,武漢市高新技術類新經濟企業技術人才與市場客戶在被搶奪、流失,並與全球供應鏈脫軌而深陷困境。大批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正在生死邊緣掙扎著。」

武漢大學經濟系主任、武漢大學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羅知教授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即使武漢解封, 整個城市從啟動到恢復正常運轉仍需要一段較長時間,在這個期間城市各個組成部分也不可能是全負荷運轉, GDP 損失還將持續。」

羅知教授解釋說:「全面復工不等於銷售額全面恢復,這是由於需求端萎縮造成的。目前武漢企業面臨的需求端萎縮來源三個方面:一是停工期間市場被外地企業搶占;二是全國由於停產停工導致整體需求下降;三是由於疫情在全球擴散導致全球需求萎縮。」

多日以來,羅知帶領團隊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 GDP 的衝擊預測及政策建議課題組》,從停工停產期的 GDP 損失、復工期服務業損失、復工期製造業損失、需求端 萎縮造成損失四個方面,建立了評價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 GDP 造成總體損失的經濟學模型。經過數據採集與定量分析後,結果顯示在疫情衝擊下武漢市 GDP 損失巨大:如果停工期損失經過乘數效應放大,且武漢復工不需要對返漢人員進行隔離,那麼樂觀情況下武漢的 GDP 損失是 3020.23 億元,中觀是 3867.94 億元,悲觀情況下是 4478.48 億元。如果武漢對返漢人員執行隔離 14 天政策,損失還將擴大 40億元。這就等於說,在悲觀情況下武漢今年經濟損失達4518億元。

4518億元經濟體量是什麼概念?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梳理2019年全國各大城市經濟數據發現,2019年,南寧市以4506億元經濟體量在全國各大城市GDP排名中,位居第50位。

武漢地產進入調整周期

沒有哪個行業是孤島,疫情衝擊著武漢每個行業與各經濟部門,房地產業也不例外。

為抗擊疫情,武漢市2-3月商品房銷售按下了暫停鍵,地產市場遭受冰封后,其商品房交易幾乎為零。直到3月底武漢市才恢復商品房網簽交易。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通過武漢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官網查詢後統計,清明節後截至4月12日,武漢商品房10天累計成交僅875套。武漢市2019年全年新建商品房銷售242057套,每天平均銷售663套。也就是說這10天售房總量幾乎只相當於去年旺季時一天成交量。

胡朔商說:「疫情對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使武漢市房地產市場休克,其衝擊強度和烈度前所未有,這也提前終結了武漢地產上一輪景氣周期,讓行業直接進入『去庫存』新周期。」

過去5年,受益於武漢市經濟穩定增長、城市化率快速提升,人口流入特別是留漢大學畢業生增加,虹吸效應不斷增強,伴隨著國家宏觀經濟降槓桿和穩槓桿,武漢市房地產市場走出了一輪波瀾壯闊行情,行業主要核心指標保持高位運行。但2019年武漢市房地產市場開始回落,樓盤去化率逐漸降低,庫存量逐步攀升,疲態已顯。截至2019年12月末,武漢已批准預售尚未網簽的商品住房16.8萬套,庫存面積達1897.8萬平方米。根據《武漢市住房發展規劃(2020-2022年)》,未來武漢還將新增供應7019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面積達5072萬平方米,共計50.7萬套。加上2019年底16.8萬套,未來兩年武漢商品住宅潛在庫存接近68萬套。

顯然,如此龐大供應量,疊加百年不遇疫情,市場風險已顯。

華中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淑雲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房地產行業面臨考驗,特別是開發商高周轉模式正遭受挑戰,他們面臨更大的是資金壓力。如果現有調控政策仍不放鬆,疫情後武漢庫存迅猛躥升,市場將進入新的調整階段。」

復盤武漢本次疫情起始、暴發到有效防控過程與感受,羅知說:「就我個人對地產市場感受,疫情期間很多人被要求居家隔離,大房子或有二套房就會更安全、更有健康保障。我覺得疫情後會有人想買二套房或換一個大房子,改善住房環境。這是一個潛在的市場需求,如果把它合理激發、釋放出來,說不定對武漢房地產市場有利。」

但武漢目前的現狀讓羅知對市場預期,比疫情發生期間要悲觀了很多。

她坦陳沒有想到武漢會停工這麼久,復工復產會遇到這麼多的困難。目前,有些行業困境重重:產業鏈斷裂、企業收入急劇下滑、裁員降薪、職員收入下降,導致消費與購買力迅速下滑。

羅知焦慮的說:「這一系列連鎖反應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可能比疫情暴發時所想的住房需求效應要大多了。」

目前,武漢房企一線負責人都在擔心市場會有觀望、棄購等負面情緒。

一位銀行個貸部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採訪時說:「我們比較擔憂的是有些購房業主因生意虧損、失業與收入下降而造成斷供、斷貸。」

如果今年房地產業急劇下滑,本來經濟需要它去拉動和支撐的,反過來它卻拖累脆弱經濟或其他行業,武漢經濟將難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