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音樂先聲作者 | 范志輝 「為什麼現在民謠不火了?」 這句來自友人的發問,恍然間讓我以為兩三年前的民謠浪潮已經是多年以前了,也開始思考民謠音樂在這片土地上的命運。 駐足回望,在時代的演進里,民謠音樂自身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與成長。從上世紀90年代以高曉松、老狼、葉蓓、沈慶、郁冬、趙節等為代表的校園民謠,到後來以小河、萬曉利、周雲蓬、野孩子為代表的新民謠,再到以宋冬野、馬頔、陳粒、好妹妹樂隊、程璧等為代表的城市民謠,都以其獨有的表達感動了一代代年輕人,成為時代的經典迴響。
從創作題材、觀察視角和主題表達上,民謠音樂也在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內涵,從最初歌唱校園中的純真美好到進入社會現實的人文觀察,以及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變成都市青年男女的解藥,民謠始終在與市場、時代的互動中,持續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而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回望思考的過程中,我也找到了開頭提問的答案。 白衣飄飄的純真年代
說起校園民謠,黃小茂和大地唱片是兩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當時,大地公司是內地第一家正式的唱片公司,率先引入簽約制,改變了內地過去以音像出版社為單位的操作方式,而黃小茂時任大地唱片音樂總監。據大地唱片製造部主任趙小源回憶,1993年初夏,黃小茂把他叫到辦公室,以他慣有的慢悠悠的口吻傳達了「想做一張屬於大學生的唱片」的想法,並得知已經獲得公司老闆劉卓輝(Beyond御用詞人劉卓輝)認可並正式立項。
就這樣,他們從北京當時各個高校搜羅來了一批歌,幾十盤磁帶,三百多首小樣。雖然大多錄製粗糙,但在「成堆業餘平庸的作品裡,時不時就冒出一兩首讓你眼前一亮的旋律」,篩選後一口氣買下了其中的38首歌,這才有了後來的《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校園民謠3》。 1994年1月,《校園民謠1》橫空出世,被廣為傳唱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青春》等都收錄其中。在磁帶封面上,製作人黃小茂寫道:「每一首歌都來自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發生在你生活的四周」。而大概連黃小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三十歲時在西單華威大廈12層的辦公室里被打動的那個瞬間,會生長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隨後,《校園歌謠2》也在1994年4月推出,由廣院趙節創作、演唱的《文科生的一個下午》《照顧愛情》等歌曲也漸漸流傳開;1995年1月,不同於清華學生創作為主的《校園民謠》系列,由北大學生創作結集發布的《沒有圍牆的的校園》,許秋漢、陳涌海等也唱出了北大人特有的家國情懷。從創作上看,校園民謠也生長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唱出了當時年輕人的心聲。 憑藉優美輕鬆的曲風、簡單清新的歌詞和箱琴、口琴、鋼琴等為主的極簡編曲,與當時樂壇中「西北風」、「港颱風」一下子就形成了差異化,而原本校園中的風花雪月也成功走進了大眾的內心。據趙小源所說,當時《校園民謠1》正版的銷量就超過60萬盤,盜版更是不計其數,這樣的浪潮下,中國內地樂壇也開啟了校園民謠的時代。
可以看到,校園民謠的流行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無關係。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無論是校園裡還是社會上,人們都還未脫離1980年代文學和理想情懷,而校園民謠洋溢出的人文氣息,更滿足了人們對理想、生活和愛情的純真想像。而成功的商業運作、大眾媒體的助推之下,校園民謠在短短几年內就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可謂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後來由於大地唱片內部人士劇變,1995年,離開大地唱片的黃小茂創建了風行音樂工作室,製作發表了老狼的首張個人專輯《戀戀風塵》,發行20天便創下了23萬的銷售記錄,共發行40萬張,成為當年中國國內歌手發行量最高的專輯。而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誕生了老狼、葉蓓、高曉松、郁冬、小柯等一大批代表人物,而《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無悔》《冬季校園》等經典歌曲至今依然被人反覆傳唱。
但好景不長,由於市場、盜版、創作等多方面影響下,校園民謠快速地極盛而衰,到90年代後期,已經沒有了市場。一方面,源於市場的極度不成熟,「蜂擁而至的跟風者、效仿者,一時間只要沾上校園沾上民謠就賣錢,整個社會一下子都跟自己的青春乾上了」,大量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消耗了大眾的情懷;另一方面,後期的校園民謠在製作水平、旋律、風格、唱腔方面缺乏突破,大多還是延續著高曉松和老狼的風格,沒能實現風格突破,最終只能衰落。 但如今來看,校園民謠作為流行音樂市場中的一股清流,以其學院派和精英主義的理想情懷,在流水線製作的流行音樂之外給了大眾另一種選擇。用高曉松的話說,就是「開創了一個文人來做音樂的時代」,留下了太多穿越時空的感動。被捧殺的當代民謠
在內地民謠的第一次沉寂期過後,在選秀綜藝和網際網路的催化下,一批唱著新民謠和城市民謠的音樂人被大眾所認知,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在校園民謠蟄伏的時間裡,以周雲蓬、萬曉利、小河、張佺、張瑋瑋、郭龍、左小祖咒、吳吞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來自民間的草根音樂人,伴隨livehouse演出市場的興起而逐步成長起來。這一階段,由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階層分化變得劇烈,反映創作上,一方面是對現實的批判與吶喊,帶有知識分子式的反思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他們也從本土的民間音樂元素汲取養分,運用現代音樂的手段將傳統民歌和曲藝元素重新編曲和演繹,從題材、技巧上拓寬了民謠的內容,也由此形成了「新民謠」的特質。
而民謠近年來在大眾層面的流行,則與網際網路平台和電視綜藝的助推。 回過頭看,從2012年的《董小姐》、2013年的《南方姑娘》、2014年的《當你老了》、2015年是《南山南》、2017年的《成都》,幾乎每一首爆紅的民謠金曲都來自電視選秀。而豆瓣、微博、微信、音樂APP等網際網路平台的存在,既讓音樂人能夠自己在市場上發布作品,有了直接與受眾對話的機會,同時也在電視綜藝到社交媒體、個體的互動中完成了「自上而下」式的全民傳播。 與此同時,趙雷、宋冬野、馬頔、程璧、莫西子詩、陳粒、好妹妹、陳鴻宇、花粥、謝春花等一批更年輕的音樂人引領了城市民謠的浪潮,也呈現出新時代下民謠音樂的新面貌。與「新民謠」相比,城市民謠更私人化和城市化,沒那麼苦,也不追求宏大敘事,更多藉助音樂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沒那麼深刻,但足夠自由、親近。
跳脫來看,民謠音樂的這種變化也與我國社會階層的逐漸穩定有關。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城市白領為代表的文藝青年構成了民謠最主流的受眾群體,這批年輕人並沒有經歷中時代性的痛苦,但社會壓力也不小,同時也有很多難以名狀的哀愁。反映在創作上,就是音樂中少了對於現實的尖銳批判,個體的孤獨苦悶、懷念迷茫以及詩與遠方成為了新一代民謠歌手們關注的主題。 與校園民謠的熱潮相似,在經歷四五年的井噴式發展後,城市民謠在這幾年也漸漸進入了低谷期。一方面,隨著亞文化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以說唱、電音為代表的小眾音樂類型也迎來了自己的爆發期,分流了原有民謠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新時期的民謠歌手在創作上遇到了瓶頸,旋律、和聲、歌詞等方面也陷入了自我重複中,被迫走入沉寂。 在唱片工業崩壞的年代,以新民謠、城市民謠為代表的當代民謠填補了華語樂壇的市場空缺,並誕生出了一大批具備傳唱度的優質作品。而隨著市場風向的轉變和吸毒、罷演等負面新聞的出現,民謠也成為了資本和輿論的捧殺對象。 民謠能否再次復興?
從校園民謠的橫空出世到新民謠的默默積蓄再到城市民謠的集體爆發,民謠這一音樂形式已經紮實地在中國這片土地紮下根來。而在這個起起落落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每一次的爆發其實都是十年甚至數十年的積澱之後才得以出現的。換句話說,那些被人們傳唱幾十年的經典民謠,無一不是其作品中感人至深的真摯表達。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次爆發時刻的到來!
從創作題材、觀察視角和主題表達上,民謠音樂也在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內涵,從最初歌唱校園中的純真美好到進入社會現實的人文觀察,以及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變成都市青年男女的解藥,民謠始終在與市場、時代的互動中,持續煥發出動人的光彩。 而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回望思考的過程中,我也找到了開頭提問的答案。 白衣飄飄的純真年代
說起校園民謠,黃小茂和大地唱片是兩個繞不過去的名字。 當時,大地公司是內地第一家正式的唱片公司,率先引入簽約制,改變了內地過去以音像出版社為單位的操作方式,而黃小茂時任大地唱片音樂總監。據大地唱片製造部主任趙小源回憶,1993年初夏,黃小茂把他叫到辦公室,以他慣有的慢悠悠的口吻傳達了「想做一張屬於大學生的唱片」的想法,並得知已經獲得公司老闆劉卓輝(Beyond御用詞人劉卓輝)認可並正式立項。
就這樣,他們從北京當時各個高校搜羅來了一批歌,幾十盤磁帶,三百多首小樣。雖然大多錄製粗糙,但在「成堆業餘平庸的作品裡,時不時就冒出一兩首讓你眼前一亮的旋律」,篩選後一口氣買下了其中的38首歌,這才有了後來的《校園民謠1》《校園民謠2》《校園民謠3》。 1994年1月,《校園民謠1》橫空出世,被廣為傳唱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流浪歌手的情人》《青春》等都收錄其中。在磁帶封面上,製作人黃小茂寫道:「每一首歌都來自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發生在你生活的四周」。而大概連黃小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三十歲時在西單華威大廈12層的辦公室里被打動的那個瞬間,會生長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隨後,《校園歌謠2》也在1994年4月推出,由廣院趙節創作、演唱的《文科生的一個下午》《照顧愛情》等歌曲也漸漸流傳開;1995年1月,不同於清華學生創作為主的《校園民謠》系列,由北大學生創作結集發布的《沒有圍牆的的校園》,許秋漢、陳涌海等也唱出了北大人特有的家國情懷。從創作上看,校園民謠也生長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唱出了當時年輕人的心聲。 憑藉優美輕鬆的曲風、簡單清新的歌詞和箱琴、口琴、鋼琴等為主的極簡編曲,與當時樂壇中「西北風」、「港颱風」一下子就形成了差異化,而原本校園中的風花雪月也成功走進了大眾的內心。據趙小源所說,當時《校園民謠1》正版的銷量就超過60萬盤,盜版更是不計其數,這樣的浪潮下,中國內地樂壇也開啟了校園民謠的時代。
可以看到,校園民謠的流行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無關係。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無論是校園裡還是社會上,人們都還未脫離1980年代文學和理想情懷,而校園民謠洋溢出的人文氣息,更滿足了人們對理想、生活和愛情的純真想像。而成功的商業運作、大眾媒體的助推之下,校園民謠在短短几年內就迅速風靡了整個社會,並產生了極大反響,可謂是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 後來由於大地唱片內部人士劇變,1995年,離開大地唱片的黃小茂創建了風行音樂工作室,製作發表了老狼的首張個人專輯《戀戀風塵》,發行20天便創下了23萬的銷售記錄,共發行40萬張,成為當年中國國內歌手發行量最高的專輯。而在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誕生了老狼、葉蓓、高曉松、郁冬、小柯等一大批代表人物,而《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無悔》《冬季校園》等經典歌曲至今依然被人反覆傳唱。
但好景不長,由於市場、盜版、創作等多方面影響下,校園民謠快速地極盛而衰,到90年代後期,已經沒有了市場。一方面,源於市場的極度不成熟,「蜂擁而至的跟風者、效仿者,一時間只要沾上校園沾上民謠就賣錢,整個社會一下子都跟自己的青春乾上了」,大量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消耗了大眾的情懷;另一方面,後期的校園民謠在製作水平、旋律、風格、唱腔方面缺乏突破,大多還是延續著高曉松和老狼的風格,沒能實現風格突破,最終只能衰落。 但如今來看,校園民謠作為流行音樂市場中的一股清流,以其學院派和精英主義的理想情懷,在流水線製作的流行音樂之外給了大眾另一種選擇。用高曉松的話說,就是「開創了一個文人來做音樂的時代」,留下了太多穿越時空的感動。被捧殺的當代民謠
在內地民謠的第一次沉寂期過後,在選秀綜藝和網際網路的催化下,一批唱著新民謠和城市民謠的音樂人被大眾所認知,甚至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當代年輕人的精神偶像。 在校園民謠蟄伏的時間裡,以周雲蓬、萬曉利、小河、張佺、張瑋瑋、郭龍、左小祖咒、吳吞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來自民間的草根音樂人,伴隨livehouse演出市場的興起而逐步成長起來。這一階段,由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階層分化變得劇烈,反映創作上,一方面是對現實的批判與吶喊,帶有知識分子式的反思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他們也從本土的民間音樂元素汲取養分,運用現代音樂的手段將傳統民歌和曲藝元素重新編曲和演繹,從題材、技巧上拓寬了民謠的內容,也由此形成了「新民謠」的特質。
而民謠近年來在大眾層面的流行,則與網際網路平台和電視綜藝的助推。 回過頭看,從2012年的《董小姐》、2013年的《南方姑娘》、2014年的《當你老了》、2015年是《南山南》、2017年的《成都》,幾乎每一首爆紅的民謠金曲都來自電視選秀。而豆瓣、微博、微信、音樂APP等網際網路平台的存在,既讓音樂人能夠自己在市場上發布作品,有了直接與受眾對話的機會,同時也在電視綜藝到社交媒體、個體的互動中完成了「自上而下」式的全民傳播。 與此同時,趙雷、宋冬野、馬頔、程璧、莫西子詩、陳粒、好妹妹、陳鴻宇、花粥、謝春花等一批更年輕的音樂人引領了城市民謠的浪潮,也呈現出新時代下民謠音樂的新面貌。與「新民謠」相比,城市民謠更私人化和城市化,沒那麼苦,也不追求宏大敘事,更多藉助音樂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沒那麼深刻,但足夠自由、親近。
跳脫來看,民謠音樂的這種變化也與我國社會階層的逐漸穩定有關。在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城市白領為代表的文藝青年構成了民謠最主流的受眾群體,這批年輕人並沒有經歷中時代性的痛苦,但社會壓力也不小,同時也有很多難以名狀的哀愁。反映在創作上,就是音樂中少了對於現實的尖銳批判,個體的孤獨苦悶、懷念迷茫以及詩與遠方成為了新一代民謠歌手們關注的主題。 與校園民謠的熱潮相似,在經歷四五年的井噴式發展後,城市民謠在這幾年也漸漸進入了低谷期。一方面,隨著亞文化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以說唱、電音為代表的小眾音樂類型也迎來了自己的爆發期,分流了原有民謠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新時期的民謠歌手在創作上遇到了瓶頸,旋律、和聲、歌詞等方面也陷入了自我重複中,被迫走入沉寂。 在唱片工業崩壞的年代,以新民謠、城市民謠為代表的當代民謠填補了華語樂壇的市場空缺,並誕生出了一大批具備傳唱度的優質作品。而隨著市場風向的轉變和吸毒、罷演等負面新聞的出現,民謠也成為了資本和輿論的捧殺對象。 民謠能否再次復興?
從校園民謠的橫空出世到新民謠的默默積蓄再到城市民謠的集體爆發,民謠這一音樂形式已經紮實地在中國這片土地紮下根來。而在這個起起落落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每一次的爆發其實都是十年甚至數十年的積澱之後才得以出現的。換句話說,那些被人們傳唱幾十年的經典民謠,無一不是其作品中感人至深的真摯表達。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次爆發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