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說 | 孩子肚子鼓鼓的,有可能感染了蛔蟲等寄生蟲嗎?

2020-06-08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欣源說 | 孩子肚子鼓鼓的,有可能感染了蛔蟲等寄生蟲嗎?

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脹氣(七)

孩子肚子脹鼓鼓的,有可能是感染了蛔蟲等其他寄生蟲嗎?

延伸閱讀:

蛔蟲

有媽媽看孩子肚子脹,擔心的不是血吸蟲,而是蛔蟲。特別是一些學過醫的人,曾經在學校解剖樓、病理樓里看過4~6歲左右小孩腸子裡滿是蟲的標本,當時那個精神衝擊大的……看到自個兒孩子肚子大了,不免回想起來,心有戚戚。如果孩子稍微有點兒不講衛生,比如吃手,或舔了外面的髒東西,平常喜歡扒沙揪草,媽媽內心就更忐忑了。

圖源:Flickr;作者:Caitlin Regan

蛔蟲其實多發於3~8歲左右的小孩,如果孩子特別小,連路都不會走,舔舔手,啃啃玩具,真髒不到哪裡去。大一點小孩,如果心理狀態還好,平常口欲安撫足夠(詳見《夏娃的困惑——手把手教你喂母乳》一書「斷奶」章節),到了戶外滿心想著玩,也不會老吃手。

延伸閱讀:孩子吃手、吮下唇,要不要干預?

現在跟過去不同了,大家對孩子盯得仔細,衛生觀念也很強,一般不會由著孩子過分不講衛生。另外,由於患蛔蟲病人數少了,糞便又集中處理,並不會像過去一樣拿來到處施肥,孩子接觸致病蟲卵的機率也少了很多。即使真把少量蟲卵吃了下去,也未必都會發病,這是多因素影響的,首先得是大量受精卵,沒受精的不致病;變成幼蟲後得在身體移行2~3個月,中間任何環節出錯,它就無法存活;有些人抵抗力也挺不錯,小蟲子沒法作妖。過去不少科學家為了做蛔蟲的研究,直接吃蟲卵,都有不少人沒發病的。因此,在這些因素影響下,如今蛔蟲病少了很多。

圖源:科學網廖俊林的博文《百年科學蛔蟲宴》,侵刪

即便真的患蛔蟲病,主要表現也往往不是腹脹、腹部膨隆。多數人沒啥很明顯的症狀,有症狀的人多是腹痛,間歇臍周痛比較典型,但也不一定,可以說蟲子跑哪裡,哪裡就有症狀。有時能在肚子上摸到可移動的團塊。真導致腸梗阻、膽道梗阻、胰腺炎、闌尾炎乃至腸穿孔等併發症的時候,局部症狀通常來得較為突然而且劇烈。另外就是消瘦,不思飲食。有些孩子會把蟲子從屁眼裡拉出來。老百姓關心的一些症狀,比如磨牙、臉上白斑、指甲斑點等,都非常不特異,現有數據並沒有發現罹患蛔蟲病的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機率會增加。

前方高能預警圖……

(這真不是麵條……我去吐一會兒……)

圖源:https://wap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0920d34e9dcb4d8f05317ce&fromModule=articleMoreRecommend

像我們想像中的那樣,腸子裡充滿了蟲子,肚皮都給撐起來了,理論上很難做到。這麼多的蟲子,孩子咋會症狀不明顯哩?腸梗阻都有可能的,肚子經常疼、明顯消瘦,乃至拉出蟲子,更是常見了。

如果實在想搞清楚孩子到底感染蛔蟲了沒有,最好在醫務人員安排下查一查蟲卵。蛔蟲產卵量大,第一張塗片檢出率就挺客觀,75~80%左右,查三張塗片檢出率可達95%。沉澱法和鹽水浮聚法,還會進一步提高檢出率。不過,如果剛感染蛔蟲不久,蟲子還沒駐紮在腸道,是查不出來蟲卵的;如果只感染了雄性蛔蟲,也就沒蟲卵了。我們需要結合症狀和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

有不少醫務人員會建議試驗性驅蟲治療,也有媽媽自己會給孩子買打蟲藥吃吃看,看能不能打出蟲子來。的確,咱們小時候,那「寶塔糖」用得真是非常多,學校都把這藥真當糖來發。如今,「寶塔糖」已經從歷史舞台退出了,現在用得多的是腸蟲清(阿苯達唑),真有蟲也不會從屁股打出來了,而是在肚裡消化掉,除非蟲子特別多,但這種情況如今很罕見了。除了能打蛔蟲,對其他很多寄生蟲也管用,寵物、家畜也用得很多。

這藥用於蛔蟲的劑量較少,副作用比較小,吃吃倒也無妨。不過,副作用小,不代表沒有,咱們還是不主張濫用,儘量先診斷清楚,權衡利弊再考慮用。

裂頭蚴(多來源於蝌蚪、青蛙、蛇等)

裂頭蚴一般不會導致腹脹、腹部膨隆。但有些家長會關心,因為前一段時間有個家長喂孩子吃活蝌蚪的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讓媽媽對裂頭蚴這種新鮮名詞熟悉起來。回想起來,自己孩子頭幾天玩了髒水,拿樹棍挑了蝌蚪,不知道髒水有沒有接觸他的皮膚,粘膜,印象里孩子說髒水濺到眼睛裡,還拿髒手揉了眼睛!媽媽便越想越害怕了。那咱們就簡單提一提。

延伸閱讀:喂孩子吃活蝌蚪:無知最可怕!

總的來說,在髒水中,裂頭絛蟲的原尾蚴,不如血吸蟲的尾蚴致病性強,血吸蟲尾蚴是能通過皮膚厚厚的角質層的!而人要被裂頭絛蟲的原尾蚴感染,主要還是得通過粘膜和傷口。這麼看來,濺幾滴髒水到皮膚上並沒什麼危害,剛好滴到眼睛裡,或拿嘴巴舔的量也很少,大多也沒什麼影響。直接吃受染的蝌蚪、青蛙,或吃了這些青蛙的蛇、鳥等,是最危險的。如果熱透了也好一點,不過很多地方有生吃,或涮吃(燙兩下就ok了,很難徹底殺滅寄生蟲)的習俗……還有地區把蝌蚪、青蛙肉搗碎或切片,拿來敷傷口、敷眼睛。

傳說中,蝌蚪和青蛙有「清火」的作用,消疹子,治腮腺炎,還能強身健體,所以這些偏方就莫名其妙地流傳下來了。因為皮疹、炎症、「上火」等問題,在小孩身上更多見,因此大人把蝌蚪給小孩吃的情形挺多,不少人小時候都有類似的經歷:心愛的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去村口清澈的小溪撈了一碗蝌蚪,哄著自個兒喝下去了……(不說了,我一個人去吐一會兒……)

圖源:《新燕子李三》電視劇

當然,生水是不能喝的,如果非要吃青蛙、蛇等(想想,不少民間傳說,以及一些宗教,認為青蛙、蛇、鱔之類屬於靈物,吃不得,會不會也跟寄生蟲有關呢?),菜刀和砧板,最好能分開使用,至少生食、熟食要分開,吃的食物得熱透。

有媽媽會問,「咱家喜歡吃牛蛙,還喜歡吃涼拌蛇皮。有時候也會下館子吃牛蛙火鍋,或叫外賣。聽說這些動物都是人工養殖的,也有寄生蟲嗎?」總的來說,人工養殖的動物要比野生的放心不少,不過,也不能保證100%不存在寄生蟲感染的。一定要吃的話,還是注意熱透,就別涼拌了,處理這些肉的刀、砧板、碗盤、濾盆等,最好能在清洗後高溫消毒。如果手上有傷口,不大建議處理這些動物的肉。

圖源:網絡,侵刪

至於下館子或叫外賣,還是儘量少吧……咱們不知道商家進貨來源靠不靠譜,有些商家真的是去野味市場隨便買的。另外,處理這些食物的人員,往往缺乏知識,也沒這麼多耐心和責任心注意生熟區分,用品消毒。想想,旁邊那小蝶涼菜,就是拿剛剁了牛蛙的刀和砧板處理的;拿大鍋炒蛙肉,為了保持肉質鮮美,未必熱透了,鏟一瓢裝飯盒裡就給你送去了;火鍋店,一盤生蛙肉擺你跟前,你拿著自個兒筷子挑起蛙肉涮兩下吃了,這盤子又被收走裝其他菜品……嗷,那叫一個心塞……(不說了,容我再去吐一會兒……欣源自個兒很不喜歡吃這些東東,也討厭這些店瀰漫的古怪腥味兒,別說去吃了,平常遇到這些店都要繞道走的。但不反對大家想要滿足口欲的心愿,掌握這些安全衛生原則還是很有必要的。)

前方系列高能預警圖……

圖源:網絡,侵刪

咱也很想知道,感染了這種寄生蟲,有啥表現,咱好判斷判斷。跟上述血吸蟲、腸道寄生蟲不大一樣,它們一般在皮下遊走的情形更多,容易侵害皮膚粘膜、眼睛、口腔、四肢、外陰等,較少損傷內臟,不過腦、肺、腹腔、泌尿系受累的情形也時有發生。典型結節,一般治療無效,曾經特殊的飲食或接觸歷史,是我們分析考量這類問題的關鍵點,結節囊包活檢就能石錘了。

圖源:網絡,侵刪

不過,這些寄生蟲導致腹脹、腹部膨隆的機率還是很低的啦!

下期介紹不少朋友關心的巨結腸哦!不見不散:)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Nf1k3IBfGB4SiUwmoF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