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源說 | 有關入園焦慮,再教你幾招,了解孩子內心裡的小九九,幫你搞定小怪咖!

2020-09-30     馮欣源自然養育之家

原標題:欣源說 | 有關入園焦慮,再教你幾招,了解孩子內心裡的小九九,幫你搞定小怪咖!

文 | 馮欣源

北京大學醫學博士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後

曾任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樹專家答答問數已過兩萬

親自養育兩個寶寶的媽媽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叢書作者

《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

編輯 | 於雷

畢業於北京大學,作家,編輯

長期致力於益智、教育領域

入園焦慮(四)

有關入園焦慮,再教你幾招,了解孩子內心裡的小九九,幫你搞定小怪咖!

欣源有話說

這一篇是入園焦慮系列的尾聲了。主要是幫你更細緻地了解孩子內心的小九九,見招拆招,手把手教你怎麼做。

我自己蠻喜歡這篇的哈哈哈!其實,熊孩子熊,為什麼熊,怎麼搞定他,道理都是差不多的,只不過這系列是入園這件事刺激到他了,別的心理刺激,發現、解決的方式,還是大同小異的。

所以這篇文章,在別的方面幫你理解小孩,管理小孩,也會很有幫助哦!

前期回顧:

1.千萬別嚇唬孩子,自己給自己添堵!

(1)問可怕的問題,營造緊張氣氛

有些大人,總是問孩子這些問題,「老師對你好不好?」「老師批評/打你沒有?」「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飯菜吃的啥,有肉沒有?好不好吃?吃飽了沒有?乖乖是不是餓壞了?」……

天哪,在大人眼裡,幼兒園的老師會打人,同學會欺負人,連飯都吃不飽,幼兒園這麼可怕嗎?我最信賴的大人都這麼想,這一定是真的啦!

如果大人還跟孩子評價老師、同學的各種不好,末了不忘叮囑下「老師、同學要是欺負你,可一定要跟爸媽講!」OMG,如果孩子心裡還能發現愛,裝進愛,那真是謝天謝地了(虐童的事還是很少的啦!我覺得這事兒不能太依賴孩子表達,大多也表達得不理想,還是得大人仔細觀察和「釣魚」溝通,發現端倪。比如孩子特別愛哭吵,表情驚恐,有樣學樣做一些奇怪的動作,說一些奇怪的話,跟老師溝通大概了解下個性和教育理念,我覺得只要家長仔細點,真有問題大多還是能發現的)。

(2)自己沒意識到說話太誇張,沒考慮到孩子感受,把他嚇到了

還有些家長本來沒想嚇孩子,但說出的話,讓孩子產生了誤解。

比如有個奶奶希望孩子講衛生,不要亂摸,要經常洗手,願望當然是好的啦,結果人家說:「幼兒園到處是細菌,這麼多小孩子哈氣,到處摸,還能把病菌傳來傳去!感染疾病,嚴重的話還會死掉。」結果孩子聽進去了,覺得幼兒園好可怕,到處都是毒,隨便感染了啥,很容易死!於是他戰戰兢兢,不敢跟任何人說話,也不敢摸幼兒園的任何物什,每天幹嘛呢?自己一個人縮在「思考角」,緊張地撫摸自己的生zhi器!

老師擔心孩子大腦有問題,這不自閉不理人嘛,憂鬱嘛,不正常地自摸嘛……跟家長溝通後,仔細問問孩子,結果孩子「哇」地大哭出來,終於肯把困在自己心中的鬱結說了出來。大家都大跌眼鏡,一句無心的話,卻讓孩子承受了這麼久的痛苦!

(3)惡劣的玩笑,傷人又煩己

至於那種「你媽媽不要你啦」,這種低俗自私的惡劣玩笑,更不要開了。這種痛,更是一代代孩子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趕在離開媽媽去幼兒園的時候說,被拋棄的感受真是無法言說。

不過,欣源一直非常不明白這些人的腦迴路——嚇唬孩子,他難受,各種哭鬧,對抗,求關注,給大人添堵。大人煩不勝煩,又狂吼孩子。我見過不少老人家,媽媽上班去了,就跟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自己帶孩子又抱怨孩子吵,自己累。甚至還有媽媽跟著學,配合老人家一起逗孩子……ORZ!想想看哦,大人當初動機只是為了一時好玩,大人自己開心五秒鐘,全家痛苦幾天、幾月甚至幾年,這是何必呢?

如果誰對自己孩子這樣開玩笑,趕緊表明態度,安慰孩子,看情況狠狠地頂回去。平常有意識地教孩子不理睬這些可怕的玩笑,給孩子打打預防針,孩子慢慢能理解的。如果是孩子特別信賴的替代養育者,還得非常鄭重地跟他們商量這件事:「不能拿孩子的痛苦取樂!破壞他的安全感,孩子反過來也不會讓大人好過的。」

在這樣認真的,缺乏認知能力的小動物面前,我們真不能亂說話啊!

2.孩子的行為,給老師和同學造成了困擾,可怎麼辦呢?

通過前面的描述,現在我們了解了孩子種種古怪的表現,事出有因。我們儘量從源頭上解決問題——確認來自四面八方的愛意,增加他對於幼兒園的認知和嚮往,從而減少孩子的恐懼和焦慮。但這麼小的孩子,畢竟就是個小動物,不管是因為好玩而影響老師和同學,或者因為焦慮而撲過去又打又咬,都容易影響到其他人,反過來他得到的情感回饋也更少,從而陷入情感流動的惡性循環中。

如果老師或同學極具同理心,對這個情緒低落,齜牙咧嘴的小動物十分寬容和關注,那當然好啦——哈洛的恆河猴實驗發現猴群中有「心理諮詢師」猴子,能夠主動為心理受損,社交受到影響的猴子提供關懷,撫平創傷,而這些回歸社群環境的猴子,也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友誼滋養,得到療愈。人群中也真有這樣的例子,有些人天生同理心特彆強,很容易看到他人內心的晦暗,願意充當「聖母」角色,將光芒照進他的心靈。但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剛好遇到這樣的角色。

不過,我們不能全指望老師教導,同學撫慰,運氣也不會一直百分百的好。父母是孩子最信賴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父母三觀正,強化概念,作出行為示範,對孩子耳濡目染的幫助,是必不可少的。

(1)角色扮演,換位思考,增加同理心

前面提到,小動物的個性是同理心天生有差別;共性是在2、3歲前後,大部分孩子同理心都很弱,換句話說,就是他很難理解對方感受!並且認知和邏輯能力也不夠,還不大理解人類社會的交往法則,講道理大多聽不明白。不過有個好處,我們通過提醒,大部分孩子已經能夠慢慢開始思考,即使懵懵懂懂,他也可能慢慢記住交往規則。

舉幾個例子:

1)粘人怎麼辦?

孩子一天到晚纏著老師,不光矯情地哭,還老要抱抱,老師實在忙不過來。

咱回來可以這樣做:「寶貝兒,你好喜歡老師哦,跟媽媽小時候一樣,我也特別喜歡我的老師(共情,肯定孩子感受)。不過,老師好辛苦,要照顧30多個小孩,看哦,媽媽照顧你一個有時都覺得累,30多個哦,媽媽想都不敢想!你想想哦,如果這個小孩也要抱,那個小孩也要抱,老師一天都在抱,是不是累壞了?而且沒法講課哦,你沒有學到老師的本領,別的小朋友也學不到了。」

圖源:網絡,侵刪

咱們還可以玩 角色扮演遊戲,這是非常好的 換位思考可視化理解方法:「你當老師,在小黑板那兒講課,我當你,好不好?這些布娃娃是其他小朋友。」 媽媽假裝撲過去,哭哭啼啼求抱抱,其他布娃娃也「跟」過來,要抱抱。這陣勢,肯定把孩子嚇得哇哇大叫滿地跑。他一邊兒咯咯兒笑個沒完,另一方面也會了解到老師當時的感受,會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

2)尖叫怎麼辦?(滿地打滾、亂扔飯菜和玩具等,處理方式是類似的)

咱們可以點燃一根蠟燭。「你看哦,一根蠟燭的光,會照亮整個房間。」往一盆水裡滴一滴墨水,「一滴水,就能把整盆水染紅。」咱們反過來問孩子,「你一個人尖叫,是不是全班都要聽你叫呢?」媽媽假裝尖叫,「這個小朋友聽著好難受,捂住耳朵;那個小朋友聽見了覺得好玩,跟著你一起叫。假裝你是老師哦。」媽媽帶著「布娃娃學生」一起尖叫。「你想想哦,老師是不是好抓狂哦。你是老師會怎麼做呢?」

可視化理解,通過非常具體的方式,讓孩子懵懵懂懂理解了老師,為什麼她會批評自己,讓自己獨處一會兒了。

「明天,我們玩當乖寶寶,小小聲遊戲,我猜老師會表揚你哦。昨天挨批評,明天挨表揚,經過努力的感覺,會很棒哦!」

跟老師私下「串通」,孩子做得好,真的表揚他,這個正面行為很可能就鞏固下來了,孩子跟老師的情感聯繫正循環,也就慢慢開始了。來之不易的情感流動,雙方會更珍惜哦。

(2)行為後果

1)打人怎麼辦?

咱們先不要急著給孩子貼壞標籤,而是試圖理解他, 把他的感受說出來

「寶貝兒,小A動了一下你的玩具,你感覺很難受,就打了他。如果是我的東西,沒經過我同意就動,我也很難受(肯定他感受,增加共情,讓他知道自己不是壞寶寶)。小朋友嘛,就像小動物,會依靠本能來做事情,如果是小貓小狗,也會撲過去咬。」一聽說小動物,孩子咯咯咯笑起來了。也會很高興,父母能理解自己。

「不過,打人人家會疼的。你願不願意人家打你呢?你看,本來你倆可以一起玩玩具,高高興興的,現在他哭起來了,好幾天都氣鼓鼓的,不跟你玩。你說好不好呀(強調 行為後果,並鼓勵 換位思考)?

打人這個動作好粗魯的(可以給他看錄像,或假裝打布娃娃,也可以看看相關的繪本,主要是讓他看到自己的行為, 可視化理解)。你看,你會喜歡這個打人的小朋友嗎?我們本來是心眼很好,乖乖巧巧的小寶寶,咱們不學小動物,咱要當彬彬有禮的小人類。

圖源:班杜拉試驗,孩子模仿暴力行為

如果小朋友受了委屈,回去告訴他爸爸,他爸爸好生氣,等在校門口想教訓你一下,還找媽媽吵架,你怕不怕哦?如果你是他爸爸,你的寶寶挨打了,你會怎麼做呢(強調另一個 行為後果,並鼓勵 換位思考)?」

我覺得這事兒嘛, 主要是小朋友沒理解交往的規則,你也沒理解如何處理這事兒。小動物就會打架,我們是人,不是動物,人會用嘴巴講。媽媽教你哦,下回可以這麼辦:『這是我的東西,我還沒有玩夠,我不玩了就借你玩一會』,或『我倆換玩具』,要麼跟這小朋友一起玩。怎麼舒服怎麼來,就是拿嘴巴把你的想法說出來,好不好呀?拿手打,同學哭,老師批評,他爸爸生氣,不是好方法。」

如果孩子共情能力和邏輯能力暫時比較弱,不相信媽媽所說的行為後果,屢教不改,可以跟老師、其他人配合演一場戲,真的讓老師、「同學爸爸」批評一下。有時候 第三方意見,特別是多人意見可管用啦。

另外,要讓孩子 勇敢地承擔行為後果,帶著拿他自己零花錢買的禮物,跟人家登門道歉。這樣,是面子,時間,金錢,友情的N重損失,孩子體會到「切膚之痛」,多會調整自己的行為。

一定要讓他自己承擔啊!行為後果都是媽媽擔著,他怕啥呢?「我爸是李剛」,撞死人都不要緊呢!

2)咬自己,怎麼辦?(剁腳,扭自己胳膊等所謂的「自殘行為」,咬牙切齒,處理方法一樣的)

這個行為咱能理解,2、3歲小孩表達能力還不大好,遇到問題會依靠小動物的本能行事,不是攻擊他人,就是攻擊自己。

但,這些行為最大的後果,是——不~~好~~看!咱們需要讓他看到,自己的行為。

我們可以學他的樣子,也可以錄像給他看。不過,這樣做,孩子往往會非常生氣,很大可能會衝過來搶手機,摔手機,大哭大鬧。

沒關係,咱們接著往下做。 我們覺得這個「自我攻擊」的處理方式不夠好,那就得把好的處理方式,慢慢教給他。

最好的替代方案,就是把自己感受,拿嘴巴講出來。在孩子講不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替他講出來,也有作用。

或者把他對自己,對別人的攻擊, 轉變成對無生命物體的攻擊,比如打枕頭,扔樹葉,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讓他用力地寫寫畫畫。孩子接受哪種方式都可以,主要是 情緒決堤,最好不要堵它,而是「堵不如疏」,幫他用合理的方式釋放出來。就像決堤的大壩,咱們不想讓水流衝垮大壩設施,也不想水流衝垮農田,最好是在合適的地方鑿口開道引流。

我們做大人的,真的需要些同理心,通過練習,也能做到,主要就是換位思考,深入孩子內心,了解他為什麼這麼生氣,才能教他怎麼說出來,或幫他說出來,並找到適合他的一些合理的宣洩方式。如果只是一味想堵住他生氣的現象,往往效果不好。

當然,跟打人相比,這些行為只是不好看,倒也沒礙著別人。咱把他趕緊帶離公共場合,讓他獨處一會兒,挺有必要。然後再慢慢教給他上面的內容,如何表達想法,宣洩情緒。

(3)事後復盤,讓他理解老師,並避免這件事反覆重複出現

復盤,就是儘量讓孩子徹頭徹尾理解這件事。如果咱只是想快速解決孩子當下的吵鬧,他沒能真正理解,這件事很有可能會反反覆復發生,有些孩子還會形成行為習慣。

就拿打人來說吧,咱們氣沖沖地打罵了他,講了一大堆大道理,他還是沒理解為什麼不能打人,打多重會挨批評( 行為疆界到底在哪裡),也不了解他打人跟自己挨打罵有啥邏輯聯繫——是的,小朋友這會兒就是這樣傻乎乎的, 他的認知和邏輯還建立得不是很完善,很多時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挨打打罵,當然很快就忘記了。 咱們的打罵,基本是白搭。

不信?咱可以問問小時候挨打挨罵的自己,是不是很多人只記得罵得腦子嗡嗡叫,打得身上疼,具體啥事兒,根本沒印象呢?很多孩子是長大了,認知能力強了,自然會調整自己的行為,根本不是大人通過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教育好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是不信的,不過可能會讓孩子怕自己,甚至有些順從的孩子還有「斯德哥爾摩特質」,特別渴望從這些張牙舞爪的父母這兒乞討些愛意。

不僅如此, 咱們還做了非常糟糕的行為示範——咱們親自打了他,不就是拿行為說話,打人是合理的嗎?理念聽不懂,行為很割裂,這讓孩子好精分啊啊啊!

因此, 下回孩子還打人。他可能會被大人說的「不」字兒 負性強化,不斷想著打人這件事;他也可能因 行為疆界不清晰,而感到困惑,不斷挑戰行為底線——重點兒打,輕點兒打,看打到什麼程度大人會罵(如果爸媽管教,爺奶護著,行為疆界就更模糊了,孩子的糟糕行為還有人「撐腰」,他更是理直氣壯了)。 如果對方不還手,他甚至會習慣這種交往模式,時不時就打別人一下。

因此,非常仔細的復盤,很重要,不管你是不是會視情況嚴厲懲罰他,都得做,否則就是白懲罰了。也許當時很囉嗦,但的確是一勞永逸的。至少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孩子不會老是出現這件讓他和你都十分困擾的事。

孩子在氣頭上,往往很難配合。不過,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過後他又忘了。 最好的復盤時機,其實是他狂風驟雨宣洩完,產生了些後果,該收拾殘局的時候,就像堤壩決堤的時候做啥都不管用,水瀉得差不多的時候,及時處理,效果最好。

上面的言語教導,其實都是復盤內容。每次復盤完,我們都提示他:「你是老師,你會怎麼做?難不難受?」鼓勵他換位思考,理解老師。這樣的話,他慢慢就能理解老師為什麼會批評甚至小小地懲罰自己,理解老師帶三十多個小朋友的不容易。

咱們全指望老師,把孩子一個個教好,這不現實——他要教知識,教做人,照顧吃喝拉撒睡,一口氣還來三十多個,不良行為還會在小朋友中蔓延……想想他要多抓狂啊! 即便我們不能配合教知識,教做人和教吃喝拉撒睡,我們做家長的可一定要配合(事實上,現在很多家長剛好相反,只配合教知識,甚至超前亂教,但就不教做人做事……)。

3.入園焦慮的經歷,會不會造成永遠的心理陰影?

有不少媽媽會問,我孩子入園後行為太奇怪了,我好擔心他心理會不會因此受影響?

我覺得這事兒,得分年齡對待。

(1)不主張太小的孩子入園,心理影響,的確可能伴隨終生

托班好不好?大家一直爭論不休。不過咱們的討論點兒有點偏——一個是在職媽媽多辛苦,多不容易;一個是孩子是不是功成名就,從數據上看好像為人比較正常。

問題不能這麼看, 孩子心理有沒有影響,跟媽媽的辛苦,未來的功成名就,完全就是兩碼事啊!功成名就的人中間有很多心理有影響的人啊!

另外, 同樣的心理基礎,人的表現千差萬別,就像小情侶鬧矛盾,有的是大吵大鬧,有的是旁敲側擊,有的是不理人,還有的是三種行為,各種排列組合,在不同時間段同時上。從統計現象上做數據,能做出啥呢?一平均,都沒有統計學差異了,哈哈哈。咱又沒法統計心理。心理學它就不是自然科學,別老拿數據balabala~~做出的數據也得好好想想,至少得從最基本的邏輯和情理上說得過去。

欣源有個小習慣,會問各種各樣的人童年的重要經歷,其實是為了採集數據啦。那些年代父母幫帶孩子的現象比較少,單位也會有托幼福利。因此,我們父母輩中不少人有托班經歷,有的小孩6個月就被送到托班去了。這些人未必成長得不理想,有的人還特別能幹,自強。功成名就的人也有不少。

那麼,這樣就能抹去托班給他們帶來的傷害嗎?並不是如此。

圖源:unsplush,CC0協議

孩子在2、3歲以前,非常缺乏安全感。在野外,這個缺乏獨立行事能力的小朋友,容易被野獸叼走。因此老天爺安排他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從而能與媽媽形影不離,保障他的營養和陪伴,並時時刻刻,耳濡目染地向媽媽習得各項生活技能和交往技能。

如果有好的替代養育者,那也有安全感的,只不過這個安全感不是爸爸媽媽給的,對爸爸媽媽的信賴,還是會打折扣,大人和孩子也容易缺乏養育默契。後面,得花很多時間和精力仔細呵護,相互磨合。

因此, 把太小的孩子送到托班去,他往往會非常痛苦。幼年的傷害,深深地根植進隱性記憶中,真的有可能伴隨他終身。

欣源見過不少人,他們對他人骨子裡不夠信賴,對父母也不能夠做到絕對信賴。但他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特別會左右逢源,但無法交付真心;有的特別乏愛,對他人不分青紅皂白極力討好;有的人像刺蝟一樣,見人就扎,試圖保護自己;有的人顯得高冷,用這種方式給自己營造一個保護殼……

如果這個小朋友比較對抗或冷漠,大人又缺乏養育默契和對孩子同理心(其實,很多很支持早上托班的父母,同理心要弱一些),之後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大人和孩子內心的親密感。這樣,大人管孩子,孩子不配合,大人繼續管,這種不默契形成惡性循環……幼年的經歷造成的終身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發生了。

仔細觀察那些過早入托的人們,他們中很多人骨子裡缺乏自信,尤其是對愛與被愛的信心,很缺乏安全感。如果遇到困難,很多人不太容易跟父母傾訴求助,讓幼小的心靈,獨自承擔巨大的痛苦。但他們會迴避探討過去的經歷,儘量把入托這種行為合理化(這樣會減少他們內心的痛苦,也容易讓自己孩子繼續早早入托),急於證明自己,自己的心理狀況多麼好,多麼優秀……

先天條件差異巨大,後天養育環境也各有不同。說他們心理存在傷害,數據可咋做呢?現有的數據,往往涉及面很窄,且容易從功成名就上說事兒。拜託,影響心理,不一定影響學業啊!還有人,在內心有匱乏的情況下,把學業當成自己的寄託。幼小的心靈承擔巨大的痛苦,有時候不一定迎來毀滅,還可能鍛鍊出強悍的意志,孤獨地應對,適應糟糕的環境。

這樣到底好不好呢?心理學界是沒法從數據上給出結論的。

圖源:網絡,侵刪

但我們好希望孩子幸福一點,對不?特別是在他這麼小,這麼小,特別需要父母的時候。

更何況,我們才是陪他一輩子的人,我們要承擔養育後果。為什麼不讓自己的養育體驗,跟孩子的養育默契,更好些呢?

如果,孩子小時候多一年的愛,能換來他一生的安全感;愛,一樣能讓一個人爆發巨大的力量,而壓力卻不一定能收穫好的結局。在孩子小的時候愛的「投資」這麼划算,咱們真得仔細考量。

圖源:幾米《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片》(9)親愛的媽咪

生活所迫等,不在目前討論範疇內哦。 只從人性上講,孩子在他很幼小的時候,很需要愛和陪伴。這跟動物沒啥區別。只不過,小動物只有生存壓力,在愛的角度,只需依靠本能,就會比人類幸福很多。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的產生的巨大社會變化,給人的生活模式帶來巨大改變,但並沒有辦法從根源上改變人和動物的天性。我們需對此多多了解,仔細權衡,再作出相對最適合自己和家庭的抉擇(當然,我們需要放棄又顧家,又顧孩子的完美抉擇的念頭,在如今的社會,基本不存在了)。

延伸閱讀:

(2)如果是大孩子,情況往往不同

大孩子認知能力增強,生活基本自理,有了交往需求和一定的交往經驗,這些都有助於減少他的分離焦慮,並從老師、同學那兒,更順利地獲取情感滋養。

但剛上幼兒園,肯定有一段時間需適應的。我們很擔心,這段時間會給他造成永久的心理傷害嗎?

其實,心理上的小傷口跟身體上的小傷口一樣,除非是缺胳膊短腿的巨大創傷,通過之後的精心護理,是能痊癒的。 孩子很脆弱,好在癒合能力很強,老天爺還給他安排了很多適應環境的方法,比如選擇性遺忘等,幫助他度過逆境。 我們擔心的是劇烈的傷害,以及持續的慢性損傷,這樣傷口的確很難癒合。

圖源:幾米《照相本子》

相比小孩子,大孩子更容易信賴自己父母不會真的拋下自己,且更容易在幼兒園中找到對人和事的熱愛,這樣有助於他的心理快速步入正軌。愛是這世間最好的療愈劑和力量源泉,因此,倘若孩子年齡越大,身心發育越成熟,咱們越不必擔心入園那一小段時間對他造成的心理影響。

當然, 我們要不斷讓他確認,來自和父母和周邊的愛意哦!

4. 孩子上幼兒園,媽媽或其他主要養育者,傷感一點兒也不少

其實,孩子會有入園焦慮,媽媽一樣會有。只不過每個媽媽感受不一樣,有的媽媽能較快地調整心情,淡定地上班去,有些媽媽就會陷入深深的同情,長時間的擔憂和各種焦慮自責中。還有些媽媽沒有把焦慮放對地方,總擔心這個世界會對孩子不利,並讓焦慮在一家人身上蔓延。

不管怎樣,孩子入園,媽媽也在遭受身心劇變。孩子在快速地成長的,每個年齡都在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需要媽媽的理解和陪伴給他力量,但,別忘了,媽媽也是第一次學做媽媽!由於不解而帶來的巨大的困惑和壓力,加上孩子的哭鬧,家人的慌亂,真是讓媽媽不堪重負。

所以, 我們要試著給自己的思考做加法,給自己的行為做減法!

「心病還須心藥醫」,咱們只有找到孩子內心的癥結,才能試著幫他解開。在自己壓力山大、慌亂不已的時候更要沉住氣,千萬別幻想有個速成的方法,能迅速搞定這個小怪咖!感冒、拉肚子的康復有個過程,心靈的康復,更是如此。如果抱著快速壓抑情緒的念頭,站在孩子對立面,他多半不是省油的燈,反而欲速則不達。

咱們找到孩子內心的癥結後,一門心思解決這個問題吧!上面的方法,都能幫助孩子,也能讓媽媽了解整件事,增加把控感。陪著孩子一起經歷這場生活劇變,一起成長,回過頭來看,會非常有成就感。

所以,化我們的傷心、困惑為相伴成長的力量吧!伴隨著愛的成長,能療愈一切;我們跟孩子也理應是一個戰壕,同仇敵愾的親密戰友,可千萬別在兩個甚至多個傷心的,至親人身上,進行無端的對抗和內耗哦!

作者 | 馮欣源 版權所有

編輯 | 於雷

來源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系列書

《夏娃的困惑》系列書

轉載&合作 | 請聯絡微信wtmmdxb-fxy

插圖 | unsplash,pixabay,500px官網

均為CC0協議(可商用)

動圖 | soogif官網

頭像 | 唐小鴨,雁楓樺,擎石設計

版權為本公眾號所有,翻版必究

音樂 | 心裡

《跟馮欣源堅守自然養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論+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實踐+解答疑問

第三本:母乳闢謠+特殊寶寶

第四本:哺乳媽媽生病和用藥

第五本:母嬰安睡

第六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上)

第七本: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下)

第八本:育兒謠言-濫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樣的快樂音樂早教

第十本:嬰幼兒怪現象-屎尿屁嗝脹氣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輕鬆愉悅高效的減肥法

紙質書、電子書

都已經上架開售哦!

非常感謝大家支持!

部分內容可在公眾號查閱

關鍵詞目錄在後台左下方

系列叢書已經寫好數百萬字

主要內容:

母乳喂養及母嬰睡眠

嬰幼兒護理(屎尿屁嗝、嬰兒怪現象、家庭護理操作)

育兒謠言(行為誤區篇、濫喂食水篇、礦物質篇)

輔食營養(輔食添加誤區、簡單易上手案例)

早教(嬰幼兒發育,反自閉症過度診治)

輕鬆帶二胎等諸多內容

涵蓋: 養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請期待!

不僅如此

欣源仍會像勤勞的小螞蟻

不斷學習、實踐

數年如一日為您製作

專業、精緻、全面、實用的育兒內容

爭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歲哦~^_^

鳴謝

夢朦(momo)繪製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實在太感動了

號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視頻號

同時開通了哦!

搜索「馮欣源」可關注^_^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J1Pb4XQBLq-Ct6CZYff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