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姓氏的起源與由來,姓氏的搭配和取名有講究

2020-02-03     李夫子說史

前段時間李夫子看了一個綜藝節目,叫《相聲有新人》。這個節目基本就是相聲大比拼,其中也穿插介紹了一些相聲界的專業名詞,比如「磨蔓兒」!主要意思就是一對相聲演員的開場是以「姓氏」逗哏為切入點,起到了一個轉成百合的作用!其實不難發現,很多的相聲作品中都會融入中國的「姓氏」,比如「貫口」中就會有報「百家姓」這個環節。如果現在有人會背《百家姓》,那很了不得,但如果在過去,那就是人人都會的基礎課!

如果說是在「五四運動」之前,你說你只會一個「百家姓」,那你連粗通文墨都算不上,頂多就算不是文盲,因為《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是過去上學的基礎課,叫開蒙讀物。為什麼拿他們開蒙?因為《百家姓》重複的字比較少,大多都是一個單姓,只有碰上複姓才可能重複,比如「司徒」、「司空」、「司馬」,這一類的才重複。剩下的一家一個字,對於學習生字很有好處,這是其一。再有一個就是有利於培養中國人對家國身份的認知。民間兩人打架有句挺難聽的話,叫「你知道自己姓什麼嗎?」這話一般都是跟人家對峙時候用的,意思就是諷刺對方不知道自己多大分量,質疑膨脹。為什麼打架會問這個呢?

這個有兩個原因,第一就是一個人的能量一般來源於他自己和他的圈。姓什麼是第一個決定他歸屬於哪類圈子的符號!第二個原因是因為知道自己姓什麼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常識。連這個都不知道,膨脹到什麼德行了都沒有用。有一段時間,「生孩子是隨爸的姓還是隨媽的姓」,這個話題還引起過爭論。因為這裡邊提到了男女平權的問題。從古至今,孩子其實真的不一定是隨爸爸的姓,這個絕對是有根有據,您要不信,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聊中國的姓氏。

姓氏如何搭配?

「姓氏」我們一般理解這是姓什麼的一種官方說法,其實不是。它不算文言或者是官話,這倆字沒有一個字是修飾作用的,全是有實際意義的。簡單來說,「姓」是一個大家族集體用的姓,「氏」是大家族之下一些小家族自己用的姓,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一個品牌的連鎖店。就比如說「星巴克」,有萬達星巴克,有銀泰星巴克,不一樣。以一個人來詳細舉例說,比如「姜子牙」,大家都聽過,興周滅紂,斬將封神。興周滅紂,他確實是做到了。斬將封神,那就不好說了。這位爺爺叫姜子牙,他姓「姜」, 「呂」氏,名「尚」,或者「望」,字「子牙」,號「飛熊」。

有人說他道號「飛熊」,其實這不對,因為姜子牙活著的時候「老子」還沒出生,老子沒出生,道家不可能出現,所以不可能有道號。姜姓是源於神農氏。大家都聽說過「神農嘗百草」的典故,神農就是我們常說的炎帝。炎帝生於姜水,所以以「姜」為姓,姜水在哪呢?說法不一,有人說就是甘肅寶雞那邊的清姜河,也有人說這是渭水河的一條支流,只不過改道了,變成了其他的名。反正這年頭太長了,也沒人說得准。只要知道姜姓來源於神農氏,起源於河流。經過不斷的發展,姜姓之下分出好多的支脈,其中一脈就是「呂氏」,姜子牙就是呂氏中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名字有兩個,一個叫「尚」,一個叫「望」。一般我們用他的「姓」來組成他的名字時,他叫「姜尚」,用他的氏給他組名字,他叫「呂望」。如果按照現在的戶籍管理制度衡量,「姜尚」和「呂望」都是他的合法姓名。當然了古人的名字也可以是姓氏和字或者是號組成,所以他也可以被叫做「姜子牙」或者「姜飛熊」。 除此之外,中國人還尊稱他為「太公」,所以他還有個稱呼叫「太公望」或者「姜太公」。

趣談姓氏的由來與組合

古人姓氏名稱的組合方式,也就是這幾種了。姓氏其實就是古人在部落時期給自己的部落定下了圖騰,目的就是把自己跟別的部落區分開,慢慢的部落就變成了國家了,而且內部也成了很多小的團體,所以就需要新的圖騰去標註這些個小團體。那麼具體是用什麼方法給定下來的呢?主要的方法可以分為「制定規劃」、「繼承發展」、「意外導致」的「姓」。先說「制定規劃」。最早的姓氏的制定,大多數跟自然環境是有關係的。你住在哪裡,就用那兒的地名給自己當「姓」。比如「姜姓」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媯姓」,堯帝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同時嫁給了舜帝。並且居住在媯水之旁。所以娥皇、女英和舜帝的後代有一部分姓「媯」。

除了自然環境之外,古人還有以居住環境做姓。比如說非常常見的「郭姓」,「郭」在古代就有城池的意思。古代比較大一點的城,兩層城牆,裡邊那層叫「城」、外邊那層就叫「郭」!可能「郭姓」的祖先就住在外邊那層,所以就姓「郭」了。除此之外還有「東郭」、「南郭」、」北郭」。你要是住的離城門口近,那可能就姓「門」了,所以又有「東門」、「西門」的姓氏。除了居住地,還有根據職業和官職制定的「姓」。比如說「韋小寶」,「韋」在古代是皮革的意思。有個成語叫「韋編三絕」,其中「韋」就是穿竹簡用的皮筋。說白了你要姓「韋」,那麼你的祖上可能就是個「皮匠」。還有「屠」姓,來源於屠夫。還有的是以官職為姓,比如司馬、司空、司徒、上官、少正這些在古代就是官名,後來就都當成姓了。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另外一種規劃出來的情況。比如和漢族同屬中華文明的其他兄弟民族,他們在歷史發展當中會選擇把本民族漢化,其中就會把他們的姓給改成漢姓。最著名的就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孝文皇帝,他改革產生了一批漢姓。北魏政權是鮮卑族的政權,皇族姓什麼呢?姓「拓跋」。所以魏孝文帝原來叫拓跋宏,後來改拓跋姓「元」,又名「元宏」!當然了改的不光是他一家,鮮卑還有個姓是「步六孤」,他就改成了漢姓「陸」。

還有一個姓叫「胡古口引」,改成了漢姓「侯」!還有一個傳說中的俠客叫獨孤求敗,「獨孤」也是鮮卑族的姓,最後改成了漢姓「劉」。然後按照這個標準,獨孤求敗,也可以叫「劉求敗」。這姓氏的主要幾種規劃制定,大概就這些,剩下的也不一一列舉了。


第二種姓氏的命名規則就是「繼承發展」!根據已經有的姓氏或者族群進行有改動的繼承。其實漢族大多數的姓都是源於三皇五帝時期那幾家大部落。比如姬姓、嬴姓、姚姓,這都是上古姓氏。很多姓氏都是根據這幾家發展過來的。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式就是以國為姓。周王曾經分封800諸侯,在一個諸侯國內往往就會有很多人用他們的國名,當他們的姓。舉個例子,比如兩個比較大的姓,一個是周,一個是吳,這兩個姓其實是一家,都是從姬姓發展過來的,而且血緣上也不遠。想當初周太王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這三個兒子他都不看重,他看中的是老三季歷的兒子「姬昌」,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周文王。

所以他就想把自己的位子傳給老三,這樣就可以再傳給姬昌。可是按規矩,他必須傳給老大泰伯,這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千古美談的一幕發生了。泰伯和仲雍兩兄弟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主動退出,避免以後出問題,哥倆搬家了。一路從他們的老家陝西岐山搬到現在的江蘇南部,這路程可不近,坐高鐵還得8個小時,那可是在商朝,這不得走一輩子嗎?總之兄弟三人分家另過,後來季歷這一支,因為周王興周滅商,建立了大周朝,泰伯這一支的後代則建立了吳國。

一直到了吳王夫差的時候,吳國人才認祖歸宗。再後來,吳國被越國滅了,周王室也被秦始皇取代了。兩家的後代中有的就以國為姓,發展出了周和吳兩大姓氏。除了以國為姓,還有就是以自己的出身為姓。比如 「公子」、「公孫」,這都說明自己家挺有地位的,一般都是貴族這麼叫。還有的就是按照自己在家的排位取的。比如說「長孫」、「叔孫」、「季孫」之類的,這幾種還都是後人繼承的前人,也有的是前人提前給後人安排好了。換句話說就是他爸爸安排好了,不讓你隨他的姓,讓你自己分出去另過。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人的人文始祖——「黃帝」。黃帝自己本來姓「公孫」,後來改姓「姬」,字號是「軒轅氏」,所以皇帝的名字應該叫「公孫軒轅」,或者是「姬軒轅」。當然了後來也有人姓「軒轅」倆字,不過他給自己的兒子定的姓,不光這幾個,據《國語》記載,他有25個兒子,其中14個讓他給定了姓了。但這14個兒子,他給定了12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等12個姓,這爸爸給兒子取姓算繼承。

還有一種就是皇上給手下人賜姓,這個就算是意外了。比如說明朝永樂皇帝為了表彰了一個太監立過戰功,給他賜姓,姓「鄭」。這太監原本叫「馬和,這一下就改名了,叫「鄭和」。這就是七下西洋的鄭和。到了明末清初,在南方明朝的小朝廷,年號叫「隆武」,隆武皇帝收了個乾兒子叫「鄭森」,因為有干父子的關係,所以皇帝賜姓自己的乾兒子姓朱,鄭森就改稱為國姓爺。說到這您是不是挺眼熟?鄭森還有一個名字叫「鄭成功」。說起他各位小夥伴就都認識了。

除了這種獎勵式的,還有詆毀性或者是懲罰性的。最有名的就是武則天,他擊敗了自己兩個後宮的敵人王皇后和蕭淑妃,用非常慘無人道的方法處死這兩個人之後,分別賜姓這倆人「蟒氏」和「梟氏」。在中國人眼裡這倆字都不好聽,不算好名。除了賜姓以外,你還要改姓,民間有句俗話,武俠小說、評書裡邊經常會看到倆人一碰面,一人問:「你姓誰名誰」?另一人就會說:「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就是敢作敢為的意思。但是有的時候如果你惹禍了就得改名字了。比如說漢朝有個人叫「炅橫」, 這人有4個兒子,據《太尉陳球曉》這本書記載,炅橫因為有點事惹了禍了,給殺了,殺了之後,4個兒子一商量,留一個給他爸爸看墳,剩下那仨趕緊跑,避免被波及,給自己家多留一條血脈,留下看墳的還姓「炅」,跑的這仨,把舊姓都改了,但是改了字形了,讀音還是一樣的。一個改成「桂」、 一個姓「昋」,另外一個姓 「炔」!

李夫子說姓氏

所以說中國人為了祖宗香火,他是會改姓的。民間早就有習俗,叫「姓隨舅舅能長壽」。意思就是生下來的孩子隨姥姥家的姓,能活得長,這也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但是你從中可以看出來,古人改不改姓跟男女平權一點關係都沒有,所以現代人沒有必要去糾結。細心的小夥伴,你應該能發現,就剛才李夫子說的這幾個姓氏,包括姜姓,都帶一個「女」字旁,顯然這是跟歷史的發展有關係的。人類是由母系社會慢慢的轉入父系社會的,所以最早的姓都會有女人的痕跡。就連「姓」這個字本身都帶個女字旁,那會老祖宗講道理,給這些東西選擇符號的時候,下了一番心思。中國的姓氏不光帶有歷史發展的痕跡,還顯露出一種信念,有個詞叫「萬姓同源」,不管你姓什麼,往前追溯,都是一個祖宗。所以中國人說「家國天下是一回事」,希望大家秉承老祖宗的思想,與人為親,與人為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LQcDXABgx9BqZZI4Ci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