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之路做加減法 玉屏搬遷群眾樂定新居

2020-04-02     銅仁新聞網

近年來,玉屏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戰略,讓不少群眾走出大山走向城市,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但如何讓搬遷群眾「穩下來」,成為新市民,成了玉屏縣委、縣政府的一項重要的民生事業。如何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玉屏通過「新市民·追夢橋」工程,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鋪就了幸福之路。

住房+工作,日子越過越舒服

春日迎著和暖的陽光,筆者來到玉屏康華社區滬昆移民搬遷安置小區,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嶄新的樓宇、整潔的路面和完善的設施,處處充滿著現代化生活的氣息。

走進該小區高芳彬家,客廳很是敞亮,嶄新的沙發和烤火爐排放有序,經過4年的居住,高芳彬早已融入了「城市人」的生活。

「看,這就是就我以前的家。其實,也不能稱之為家,因為房屋早已傾斜不能住人,每次回家都在同村的哥哥家居住。」執照牆上的照片,高芳彬對筆者說道。

今年53歲的高芳彬是玉屏新店鎮老寨村高家組人,小時候因為一次意外左腳被截肢,20歲從衛校畢業的高芳彬便遠離家鄉四處漂泊,但因為自身殘疾的原因,高芳彬只能做一些手上操作的工作,進廠開過工具機、做過縫紉和電工。每次回家高芳彬都是匆匆一瞥,因為家裡的老屋因為年久失修早已無法居住,所以回家後高芳彬只能借住在哥哥家。

「沒有想過修房子,修房子需要大筆錢,所以想都沒有想過。」高芳彬笑著說。

2016年4月,高芳彬搬遷至了如今的滬昆移民搬遷安置小區。一套60平的房屋,讓高芳彬在外務工後有了歸宿地。隨著年齡的越來越大,高芳彬在外工作也越來越難。2019年,社區工作人員了解到了高芳彬的實際情況後,推薦他前往太倉工廠務工。

「廠里有宿舍和食堂,生活很方便,而且工資也不錯,一個月工資也有3000多元。最主要的是我又找到工作了!我們年紀大了進廠真的很難,再加上自身殘疾的原因就更不好找工作了,如今社區工作人員幫我找到了工作,我還要什麼不知足的呢?」對於社區工作人員幫助找到工作,高芳彬很是感激。

今年遇到疫情,高芳彬沒有出去工作便主動到小區的防疫卡點幫忙,他笑著說:「國家政策好我們住上了新房,社區工作人員又幫忙給我找到了工作,我也想進自己的力量為小區做點實事。」

據悉,康華社區滬昆移民安置點的搬遷群眾主要來自朱家場鎮、新店、平溪等地,這裡居住有721人。為了讓搬遷群眾更好地「穩」下來,社區工作人員對於搬遷進的群眾做了入戶登記和調查,並根據群眾的意願和能力向其推薦就業崗位。對於沒有一技之長的群眾,安置點多次組織技能培訓,截止目前康華社區滬昆移民安置點共有286人就業。

創業+「四點半課堂」 日子越過越幸福

「老闆洗哈車。」

「要得,停這邊來。」

……

在玉屏縣城的順航裝飾洗車店內,我們見到了梁昌,此時他忙碌的在店內來回穿梭著。

出生在朱家場鎮大興村大土角組的梁昌今年38歲,從最開始的幫別人打工洗車,到後來的去上海等地進廠,再到最後的回玉屏自己開洗車店他歷經了21年的時間。

「其實創業是搬到了移民小區後才有的想法。因為以前家沒有在縣城,自己有很多顧慮,也就沒有考慮自家創業這些。」說到自己開的洗車店梁昌笑著說。

2016年底,梁昌搬進了如今的滬昆移民安置點。在縣城有了居住地,剩下的就是找一份工作維持自家的生活。

梁昌說:「你不能靠等呀!國家政策好,工作人員對於我們很是關心,我們不能做懶人。我自己年輕所以想創業闖一闖,再加之以前做過洗車工,所以就想到了開個洗車店。」

2017年,梁昌在玉屏開起了洗車店,夫妻二人一天就在店裡忙碌,小孩就在安置點附近的小學讀書。時間忙的時候,梁昌就會把小孩送到康華社區內的「四點半課堂」學習。

「有時候店裡太忙了就沒法照顧小孩,所以一有空就會把小孩送進『四點半課堂』學習,在那裡他不僅能把作業完成了,還能學到很多課外知識。」梁昌對於社區里開設的「四點半課堂」很是滿意。

康華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於2018年9月底成立,「四點半課堂」的志願者均是社區工作人員、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大學生等。「四點半課堂」的開設解決移民新區小學生放學後無人看管的問題,實現了學校、社區和家庭的無縫對接,為家長解決了後顧之憂。

圍繞如何鋪就搬遷群眾的幸福路,康華社區工作人員以辦實事,懂民心為出發點,讓搬遷群眾真正的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幸福之路做加減法 玉屏搬遷群眾樂定新居

康華社區支部書記潘世程說:「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收官這場硬仗,康華社區全力統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提質增效,讓新市民慢慢地融入城市新生活,過得越來越幸福。」(李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F-8OnEBnkjnB-0zl8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