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亂石崗如今滿山桃樹成蔭
鄭家梨,竹園李,場壩的臍橙遍地起;
同心菌,黎明菇,長江的肉牛叫咕咕;
下坪花椒,新灘旅遊,玉竹山花紅彤彤……
這是當下德江縣桶井鄉群眾唱出的新歌謠。歌聲中,唱出了幾年來桶井鄉產業革命新變化:產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中藥材、食用菌、經果林、紫紅薯等種植業基地和肉牛、肉豬等養殖基地遍地開花,形成39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公司的聚集地,近兩萬農民「抱團」發展的喜人態勢。
這是德江縣桶井鄉脫貧攻堅政策給力,各級領導幹部發力,群眾努力參與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所取得的顯著成效,是產業革命「八要素」在偏遠農村的成功實踐,是德江縣鄉村振興戰略的「打開方式」。
食用菌產業異軍突起—— 東西部合作「結碩果」 掙錢顧家「兩不誤」
同心社區成片的食用菌大棚內正在採摘茶樹菇的村民
時下,正是食用菌採收的季節,在桶井鄉同心社區成片的食用菌大棚內,一架架排列整齊的菌棒上長一朵朵肥碩的香菇散發出淡淡清香,工人們正忙著採收,一朵朵「致富傘」映著一張張笑臉兒,大棚內一片喜悅豐收的景象。
「過去,桶井鄉同心社區土地貧瘠、不連片,沒法搞大面積產業項目,勞作一年下來還是吃不飽穿不暖。」正在大棚採摘茶樹菇的晏阿姨十分高興。據其介紹,自2017年政府把食用菌產業引進同心社區後,她家就把5畝地流轉給企業發展食用菌,算上務工的收入,每年收入都超過兩萬元,是過去的幾倍。
正在在大棚內忙採摘茶樹菇的楊阿姨笑著說:「現在到大棚里務工,每天還能掙到80塊工錢,年底還能分到合作社的紅利,加上基地就在家門口,也不耽誤照顧家裡,現在這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了。」
據了解,桶井鄉同心社區食用菌基地始建於2017年6月,是蘇州東西部對口幫扶的脫貧項目,由同心社區引進技術人才合作組建德江縣同心社區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實施建設,規劃面積500畝,新建生產和加工廠房3000平方米,新建智能溫室大棚4個4000平方米,配置生產烘乾、包裝、存儲於一體的機械設備1套,年產總值可達682.56萬元,凈利潤200萬元以上。
「香菇生產從傳統的20道工序縮減為7道工序的突破,縮小了香菇對木材木屑的依賴,還實現了勞動密集型生產,有效帶動當地貧困群眾就業。」據滙豐禾潤菌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陳艾彪介紹。
近年,桶井鄉同心社區採取「村集體經濟+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模式,在同心社區和黎明村集中流轉土地310畝,建起了黑木耳基地。如今黑木耳基地已覆蓋帶動黎明、場壩、高井、芭蕉、竹園、鳳凰、春塘、魚塘8個貧困村800戶貧困戶,3242個貧困人口共同發展,帶動群眾實現穩步增收致富。
花椒產業綠染烏江兩岸——綠了山頭 富了鄉親 護了山水
一台台梯土、一丘丘田壟,一棵棵花椒樹迎著春風,搶占山頭。走進桶井鄉木朗村,一條條平坦硬化地通組路、產業路四通八達,在花椒種植示範基地里村民正在忙著除草,滿山遍布的綠葉花椒樹引人注目。
木郎村花椒產業基地
「你看,這就是我們的花椒基地,有2000多畝,覆蓋木朗、毛領、青元三個自然村,今年基地花椒長勢非常好。」木朗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江華介紹,這片花椒基地是2018年4月建成的,今年這片花椒地預計年產鮮花椒將達170萬餘斤,年產值將達800萬餘元,預計農戶每畝能有500多元的紅利。」
花椒樹變「搖錢樹」,這並不是一夜之間的事,這是桶井鄉多年來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有很大關係。
木朗村,地處烏江河谷地帶,空氣濕潤,日照充足,非常適合花椒生長。木朗村村委會主任陳波介紹,「村裡大規模種植花椒,是從2017年開始,以前村裡沒有壯勞力,好多地都撂荒了,我們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經過多方考察後,村裡開始動員大夥利用撂荒地種植花椒增收致富。」
「以前我們木朗村是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家人,自從村裡發展花椒產業後,家裡的土地全都種上了花椒樹,村裡年紀大地,不能外出打工村民平時還能在基地做點臨工,一天還能掙到80塊錢,年底又能分到合作社的紅利。」在談及村裡發展花椒產業帶來的變化時,陳波說道。
近年,桶井鄉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產業革命中的重要突破口,按照「連片規劃、逐戶核查、統一流轉、入股分紅」的方式,探索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把調整出來的土地,全部發展花椒,在適宜花椒生長的木朗、毛嶺、下坪、長江等村,投入資金839萬元,集中打造花椒示範基地,栽植面積達4176畝,有效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據悉,今年桶井鄉有1.6萬餘畝花椒已進入採摘期。
麻糖產業有幹勁更有盼頭——新佳釀香飄萬里 新生活有滋有味
走進鄭家村鳳窩麻糖水酒廠,記者見到了鄭家村「產業大戶」杜偉。在他的麻糖水酒廠門前,撲鼻而來的是一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德江土家麻糖水特有的味道。
鄭家村是德江縣城進入桶井鄉的東大門,全村6個組340戶1264人,土地資源極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5畝。長期以來以盛產麻糖和麻糖水聞名,但是由於加工作坊簡陋,缺少市場緣脈,導致鄭家麻糖只在望牌、穩坪、桶井亦或縣內銷售,市場前景不走俏。
近年,桶井鄉把鄭家村的麻糖產業作為助推脫貧的產業來規劃,村支兩委積極策劃,做大做強麻糖產業項目。
2016年,在外務工多年的杜偉,看準脫貧攻堅政策機遇,懷攢積蓄資金回家鄉發展產業。
儘管將第一條麻糖生產線和麻糖水、麻餅、酥食投產困難重重,原材料進購、產品出售、運輸、技術工人等實際問題成為他在建廠的主要顧慮。鄉黨委、政府領導獲悉後,當地給與大力支持,這讓杜偉看到了希望。其與哥哥反覆商量後,他決定將生產線落戶德江桶井鄉。
「過去,我們鳳窩組每家每戶都是個『麻糖小作坊』,一天只能生產幾十斤麻糖,產量不可觀,只能賺點過年的零花錢。」杜偉說,自己從小就有個想法,一定要把麻糖生產壯大。但是他的創業之路卻並不那麼好走,熬麻糖技術傳承人近乎年歲已高,招工較難。杜偉面露微笑娓娓道來:「麻糖是我們桶井世代相傳的食品工藝,能把過去的作坊式生產集中起來規模化發展,並且在深山中建廠,我感慨確實太多,現在麻糖水已成為我們鄭家村的『液體黃金』。」
「黨的政策好,村裡的幹部也都非常關心我們產業!」杜偉說,近年來,通過包裝、推廣,以及作坊的改造,發動家家戶戶熬麻糖,釀製麻糖水酒,想不到這小小的產業竟然成了我們村撬動大扶貧行動的槓桿。」談起鄭家的麻糖和麻糖水,杜偉笑著說,「現在德江鳳窩麻糖廠要從仁懷、務川、沿河等地進購高粱、玉米等優質原材料,然後出售產品到周邊縣市。杜偉說麻糖廠的產品,一直不愁銷路。這得益於近年來德江縣桶井鄉積極開展的產業結構的調整。」
42歲的安明態是負責幫助杜偉管理麻糖廠工人的村民。「以前村民們一年到頭就是在家種玉米、養豬、熬麻糖水,一年下來最多能攢個2-3萬元,所以大部分人都選擇外出務工。」安明態也不例外,他19就外出務工,直到杜偉在村裡開了麻糖廠。離家近,工資和在外務工也相差無幾讓他才安心留到了家鄉發展。安明態以前也是貧困戶,家裡有三個小孩都在上學,負擔比較重。回到家鄉這幾年,他不僅脫了貧,還在離村委會不遠的馬路邊上修了棟兩層樓的磚房。
在鳳窩麻糖廠,像安明態一樣通過奮鬥實現脫貧的不在少數。「我請了20個工人,他們每月的工資在3000元-5000元不等,到現在已經脫貧的有16人。」提起這個,杜偉的語氣有藏不住的自豪。儘管實現整村脫貧,鄭家村已經交出了一份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但在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路上,不落下一個鄉親,杜偉說道。
據了解,杜偉種植的400畝雪梨,去年試掛果收了5萬斤梨,今年預計能收50萬斤,產值在100萬元左右。「目前還想投資建個養豬廠,打造種植+養殖+深加工的產業鏈,保證工人一年四季有活干。」提起未來,杜偉滿懷信心。
據悉,截至目前,像杜偉一樣返鄉投身到熱愛家鄉、振興家鄉、建設家鄉的建設大軍的外出務工人員,在桶井鄉有1000多名。
生態畜牧業種養結合效益好——能人領辦合作社鄉親分享紅利
泥巴路變水泥路,荒山地變花椒產業園;全村戶戶通自來水,連戶路修到家門口;安裝信號塔,聯通寬頻網……
近年來,對於桶井鄉長江村村民來講,能夠真切感受到身邊的這些變化。
長江村位於德江縣桶井鄉最南面,全村溝深坡陡、土地貧瘠、交通不便,「偏、遠、窮」是該村長期以來的代名詞。
近年, 長江村以長江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中心點,投入498.98萬元極貧子基金,示範帶動德江泰鴻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德江順天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大戶養殖3家,存欄肉牛650頭,散戶養殖426頭,全村肉牛存欄達1076頭。如今, 長江村畜牧養殖成為了全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優勢產業。
「我們養殖場占地4000平方米,牛棚、飼料加工房、干糞發酵房、化糞池等附屬設施一應俱全。」長江村畜牧肉牛養殖場負責人簡廷剛介紹,「目前,全場存欄肉牛205頭,覆蓋貧困戶89戶371人,戶均分紅達674元,保障了3戶貧困戶長期在養殖場務工,人均月工資達3500元。」
「針對畜牧肉牛養殖所需畜草飼料量大,而土地稀少的具體情況,我們村投入極貧基金946.14萬元,有效盤活荒蕪坡地大力發展花椒3903畝。每年花椒冬季管理將荒草進行有效利用,加工成畜草,解決了肉牛養殖緊缺飼料的問題,而牛糞發酵運用於花椒管理的肥料準備。」駐村第一書記陳啟偉說,「這樣,花椒種植與畜牧養殖資源循環利用,種養有機融合,達到了產業發展雙促進的多重效應。」
據了解,為破解農村集體窮、支部弱、群眾散、產業衰等現實問題,長江村還推行農村黨支部「領頭人」領辦合作社,實行組織領導、經營管理、利益分配「三合一」,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整合和發揮項目資金效益,以村社合一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為中心,滿足當村民就近務工為載體,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為增加村民收入,該村投入1445.12萬元產業發展極貧基金量化到入股到合作社,按照「 6%用於貧困戶分紅,1%用於村級集體經濟 」的比例,群眾按期參與分紅。駐村第一書記陳啟偉介紹,「目前,全村先後分紅資金達20.53萬元,覆蓋貧困群眾328戶1519人,戶均分紅達625元。」
鄉村旅遊轉型升級進行時——呵護烏江山水 書寫「錦繡文章」
暮春時節,草木蔥蘢。走進德江縣桶井鄉玉竹山,只見玉峰李、紅心柚、桃子、菊花等苗木錯落有致,仿佛置身於綠色海洋,幾年前還是雜草叢生的亂石荒山,現成了村民的「聚寶盆」。
玉竹村位於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桶井鄉東面,地處岩山區,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大多土壤以黃壤、沙壤為主,存水能力極差,當地群眾曾經流傳一首民謠:「烏江水啊波連波,烏江兩岸石頭多;貧窮日子真難過,看著烏江沒水喝。」這既是對當地惡劣生態環境的描寫,也是當時群眾貧窮、艱難生活的真實寫照。
近年,桶井鄉緊扣產業發展「八要素」,充分利用省文化和旅遊廳幫扶資源優勢,利用烏江山水書寫錦繡文章,以農帶旅,充分發揮玉竹山農業產業園區和烏江之濱的優勢,謀劃打造桶井「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格局,鄉村旅遊如今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目前,該園區已經打造成為集生態、休閒、觀光、採摘、體驗、收益於一體的休閒農業觀光園,是桶井鄉重點打造的農旅一體鄉村旅遊景點之一。
「這玉竹山上,幾年前還是雜草叢生的上千畝荒山,如今已被鬱鬱蔥蔥的柑橘、臍橙、獼猴桃所取代。」正在果園忙補栽果苗劉繼權回憶時說:「村民把這些荒山地流轉給我們種植果樹後,不僅讓荒地批上了綠裝,部分流轉土地的村民,通過務工還有了多份收入。」
「現在我們瑞豐源果蔬專業合作社擁有1400多畝的桃、柑、橙精品果園。」劉繼權介紹,1400多畝土地涉及玉竹、高井、長壩、烏江、新灘5個村632戶群眾。
據了解,該合作社是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除了桃子,還發展有柑橘、獼猴桃、玉峰李、紅心柚等多種精品水果,園區覆蓋玉竹、新灘、塘壩、高井等5個村632戶群眾。其中,帶動貧困戶284戶近1000人脫貧致富,從2019年起,平均每年付給周邊群眾勞務費達180萬元,同時,他們還可以從園區領到分紅。
現在的玉竹村,土路變成了水泥路、亂石山變成了金銀山,這一切的變化得益於精準扶貧產業的發展。
望江亭,涼風習習,烏江河對岸的鷹嘴岩玻璃景觀平台盡收眼底。這是「新灘夢嶼」旅遊工程的一個子項目,集休閒、旅遊觀光、食宿度假為一體,是銅仁市高端旅遊產品之一,預計今年國慶期間可以投入使用。屆時,這裡將成為「梵天凈土•桃源銅仁」又一經典景觀。特別是在黔北(德江)機場、烏江夾石特大橋建成後,黔東北區域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德江,以及銅仁烏江旅遊業必將由此打開新局,成功融入成渝經濟圈,步入快速發展快車道。
實踐中,桶井鄉堅持生態農業與旅遊產業並重。在做強生態高效農業的同時,做活鄉村旅遊產業。圍繞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要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圍繞生態烏江、民族古寨、民俗文化、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採取「景區+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貧困戶」、「園區+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全力打造一批鄉村旅遊中心點和農旅融合觀光園,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開啟全面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記者 羅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d5W63EBnkjnB-0zlq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