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應屆生平均薪資5610元:我的生活,怎樣才能變得更好?

2019-09-26     劉潤商學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76篇原創文章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預計有834萬高校畢業生進入就業市場。

這兩天,BOSS直聘也發布了一份《2019年應屆生求職趨勢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應屆生平均招聘薪資為5610元。

5610元,這個數字,讓年輕人無奈,讓中年人釋懷,讓老年人感慨。

我看見網絡上大家在討論、在戲謔、在調侃,換著法子變著花樣說,「我又被平均了」,「我太難了」。實際的數字,可能比5610元更低。

常有人問我,生活會變好嗎?

生活會變好。但我不確定,是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變好。希望你會。

讓生活變好,是願望。如何讓生活變好,是解決問題的方向。

為了找尋這種方向,每個人手裡都有一張或精確或粗糙,或完整或部分的草圖,勾畫描摹著自己的未來。

我看過不少人手裡的地圖,有的絢麗無比,有的簡單得可憐;有的非常精確,有的誤人子弟。

其中有一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分享給你,我看到了怎樣的寶藏。


1

地圖第一站:專家

剛剛大學畢業,我們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積攢了非常豐富的知識。該怎麼選擇?

選擇創業?沒有魄力的話,不如就業能學到的東西多。

千萬別去讀MBA,也不要假想1-2年後就能開始做管理。

那些是經驗的升華,可是我們還沒有太多經驗可以升華。

我們擁有的傲人資本就是年輕。

我們學東西比任何人都快,我們的知識掌握得最好,我們有旺盛的精力。

在這個階段,我們其實大部分人都在靠「體力」掙錢。加班?不在話下。工資不高?只要能學東西,沒有問題。

我見過,我當過,我也共事過,這群最年輕的年輕人。

---

1999 年到 2001 年,我在微軟以工程師的身份做技術。

在微軟上班,別說晚上 9 點了,干到凌晨都是很平常的。

但即使到那個點,你都不好意思走,因為整個辦公室全是人……

怎麼辦?接著干。

為了「幫助」你更加勤奮,微軟在自己辦公的樓層里,每一層都準備了兩個房間,每個房間裡放了兩張床。

沒錯,在微軟居然是可以住在辦公室里的。

但是你不要認為在辦公室里放床,就是微軟逼著員工加班。

真相是每天早上,很多同事來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員工卡扔在一張床上,趕緊占位置……

當時微軟一共有 5 層辦公室,這 5 層樓里的 20 張床,只有來得早的人才配擁有。

沒有占到位置的其他人怎麼辦,回家嗎?

沒有占到位置只代表你不能睡辦公室,但不代表你可以回家。

微軟當時跟在樓下的酒店簽了協議,微軟的員工到酒店前台直接出示員工卡就能住房間,微軟的行政部會每個月和酒店結帳。

即便是這樣,很多人都覺得往返酒店太浪費時間,太影響工作。

那怎麼辦?行政部非常體貼,在辦公室里準備了很多睡袋。

如果你沒有床,也不想去樓下的酒店,那就委屈一下,用睡袋吧。

所以我經常遇到的情況就是既搶不到床,也不想去樓下的酒店,直接去行政部拿一個睡袋。

微軟有很多獨立的會議室,我常常是在會議室的桌子下邊,直接躺在地上就睡了。

第二天,阿姨早上來打掃衛生,不知道有人睡在裡面,把燈一開,腳踢著你了,你就醒了。

然後怎麼辦?起床繼續工作。

我經常聽到許多年輕人說,「我要把自己的天賦帶到哪裡哪裡。」

是的,聰明是天賦,智慧是天賦,但是以很多人的勤奮程度,根本還輪不到拼天賦。

這是網絡上流傳的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早上4點起床,然後飛行6000公里,出現在兩個國家,三個城市。晚上7點,趕回辦公室,繼續加班。王健林,今年已經65歲。

也許年輕的時候,應該更認真一點,更勤奮一點。但多說一句,一定要注意身體,在身體健康和允許的情況下努力。工作時應該拚命,但不是真的要把命搭進去。

在保證健康的勤奮和努力中,我們不斷成為年長者的威脅,我們的原始積累在不斷自我挑戰中完成。

我常常說,不要在乎自己35歲前的收入。等你以後回過頭來看自己年輕時,會覺得那些錢少得可笑。

如果你為了每月800元或1000元的差異放棄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將來你會捶胸頓足。

這段時間的特徵,也許是這樣的:

力量:體力+智力

資源:知識為王

頭銜:專家

生活:靠自己賺錢

環保:不可再生資源


2

地圖第二站:業主

隨著公司不斷新進「專家」,我們開始感嘆,我們的體力已經無法和他們相比了。我們已經成為了「老專家」。

工作的時間明顯縮短,學習新東西的速度明顯放緩。但是我們終於積累了那些新人暫時無法立刻具備的核心價值:經驗。

我們開始可以說:

「經驗告訴我,是這樣的……」

「相信我,這樣的決定我做過300次……」

從個人貢獻者(Individual contributo)到人員管理者(People manager),是我們第一次跨越。

想像一下你之前消耗的能量是什麼,是個人的智力、體力。

這就像一台蒸汽機。蒸汽機是燒煤的,而燒煤的效率是有限的,你得一鏟一鏟的把煤加入爐膛,時不時還要把煤渣弄出來。

但是當你成為經理之後,你發現你的能量不是來自你個人,而是來自你的下屬。

甚至你會慢慢發現,能量來自你所有的協同者,你的同事、你的合作夥伴,甚至來自你的客戶,來自外部你所能接觸的一切資源。

你要懂得讓別人來幫你完成事情,而不是自己來完成。你要理解,你不再是燒煤的蒸汽機了,你是燒汽油的內燃機了。

你進化了。生活,也變得更好了。

---

然後很多人的路徑,會開始分野。有些人繼續打怪升級,一路攀爬。有些人,選擇更難走的路,從一兩個項目開始創業了。

他們看到,世界排名前十的富翁,好像沒有一個是為別人打工的。他們開始學習荷蘭人的精神,學著打理「自己的」生意。

這段時間,經驗和技能開始發揮重要作用。

之前省吃儉用得來的一點財富,全部投入生意。

我們開始變得有點患得患失,原來,我們開始有東西可以失去了。我們希望得到更多。

創業路上,最常見的不是成功和失敗,而是長時間的苦苦掙扎,你每天要面對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困局。

一旦走上創業的道路,你便是公司的最後一道防線,所有的事情你都無可逃避,你都得撐住。

你沒有任何可以喘息的機會,一旦放鬆警惕,市場和競爭對手不會給你一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機會。

你沒有人可以請假,所有最難的事,都只能靠你自己。

曾經有人問走過玄奘之路的王石,是什麼支持他走下去,當時已經50多歲的王石說——

別人以為我是鐵打的,但我說過,我要走完這段路,我就一定要完成。

這條路,會通向何處?

有的人失敗了,於是回去繼續打工;有的人成功了,開始讀MBA;有的人成了大功,開始僱傭MBA。

我們開始覺得,有人為自己打工,原來比自己打工更累。

但是,但是,我們的能量是什麼?來自於自己。

類似於從內燃機到核反應堆,想要找到中子,擊穿內核,迎來爆髮式增長。

這段時間的特徵,也許是這樣的:

力量:智力+財力

資源:技能為主

頭銜:業主

生活:靠別人賺錢

環保:可持續發展


3

地圖第三站:資者

很辛苦,很辛苦,獲得了一點成功。很多人會開始想:

為了讓生活變好,實在是太累了。難道就沒有什麼是輕鬆的活嗎?

答案當然是:沒有。

當然...除非家裡有礦,或者繼承遺產,或者娶個富婆嫁個富翁。

當然...這不太可能。

但是,我們會開始琢磨怎麼可以不幹活,讓錢去幹活,讓錢生錢。(相信我,這件事同樣也一點也不輕鬆。)

那就讓業主為我幹活,我投資業主。

那一瞬間,就像回到11世紀的歐洲,有錢人老了沒法出海,能出海的年輕人又沒錢,怎麼辦?

「最有能力和野心的年輕人,我投資你,我們來合作一把,如何?」

有錢人買船買貨,年輕人出海通商。賺錢了,我拿3/4的利潤,你不出錢,只出力,拿1/4利潤,怎麼樣?

賭上自己的金錢和眼光,撬動更大的槓桿,換取更大的成功,你願不願意下場再來一把?

又或者是這樣:

10年前認識的張三、5年前認識的李四聚在一起,發現大家的資源可以「運作」,然後發現王五原來可以幫這個忙,一拍即合。

以前積累的人際關係開始體現無上的價值,運籌帷幄,合縱連橫。

然後會驚訝的發現,以前積累的錢,竟然開始自己生出自己。

白天出入各種場合,用我們的多年的處世力發現機會;晚上就打開電腦,看看錢們又生出多少子孫。

終於,生活變得很好,很好。

然後,開始空虛。

干點什麼呢?

去打工吧。

如此,終點又變成起點。但是高度,已然不同。

也許這段時間的特徵是:

力量:財力+處世力

資源:人際關係為王

頭銜:資者

生活:靠錢賺錢

環保:生生不息


最後的話

這幅地圖,有點意思。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自己的力量和資源並不相同。承認自己的處境,並選擇合適的方法,是這幅地圖的意義。

我們都要通過賣體力和智力,才能積累能力,最終釋放和實現潛力。

如果選擇錯配,生活就會錯位。

應屆生平均工資5610元,這僅僅是個開始。未來的路,還長。

所以,當有人問我,生活會變好嗎?

我回答,會。

生活會變好。但我不確定,是不是每個人的生活都會變好。希望你能沿著地圖,找到方向,變得更好。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oBeGb20BJleJMoPMsMe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