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765篇原創文章
2002年,26歲,我沒日沒夜地學習管理,做項目,然後去參加了一門考試。
這門考試叫做: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認證(PMP)。也被戲稱為:拍馬屁。
從當時的時間點看,我也許不是中國前100名獲得PMP認證的人,但至少也是前1000名吧。如今擁有認證的,可能有幾十萬人。
這麼多年過去,我做了很多新的事情,也有了很多新的理解,有自己的一些判斷辦法。
那麼,如何判斷項目的好壞,能否成功?
— 1 —
是否用循環解決問題?
第一個重要的要素:是否用循環解決問題?
哪些部分組合在一起,是完整的循環?
啟動、計劃、執行、控制、收尾。
這5個步驟很好理解。
但是,但是,更重要的是看各環節的分配比例。
絕大多數人的分配比例,是錯誤的。
真的嗎?我們往下看。
啟動環節,大約占4%。
計劃環節,大約占36%。
執行環節,大約占25%。
控制環節,大約占28%。
收尾環節,大約占7%。
很多人想像不到,也難以接受,計劃竟然要占整個項目1/3的精力。控制的環節,竟然也比執行的環節耗費的心力多。
為什麼?
因為只有計劃得非常好,在執行上才會事半功倍。
那控制比執行更耗費心力,又是怎麼回事兒?是執行不重要嗎?
不是的。執行很重要。執行花的時間和資源,當然是遠遠大於計劃和控制的。
但是,計劃和控制所花的心力,你做事情的密度,思考的複雜度,是遠遠大於執行的。
這也是為什麼,投資決策的功課往往都在最前面,買賣只是最後一個簡單的操作。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好項目,因為在啟動環節糾結了太久,在計劃和控制環節太懈怠。
沿著錯誤的地圖,執行的很好,只會加快毀滅的速度。
而錯誤了還不知道糾偏,更是把自己推向了懸崖。
把更多的心力放在計劃和控制上,而不是執行,是重要的認知。
— 2 —
是否把目標拆解為任務?
這個能力,至關重要。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把目標拆解為任務,也被叫做「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結構),簡稱WBS。
看著很簡單,但簡單的事情,往往很難做。
很多公司,分不清楚什麼是「拆分」和「拆解」。
什麼是「拆分」?
比如一個大區的KPI是1000萬銷售目標,10個城市負責人每人領走100萬的銷售任務。
城市經理,可能會再給自己下面10個一線銷售每人10萬的銷售任務。
為了以防萬一,還可能會給下面暗中加碼。上面是1000萬的銷售任務,最後下面合起來是1100萬。
然後彼此博弈,討價還價。
這可能是大部分公司的現狀。
那什麼是「拆解」?
1000萬的銷售業績是結果,我們要試著還原出做到1000萬前面的動作,拆解KPI。
比如說做到1000萬,每個客戶的客單價是多少,拆解計算出要成交多少名客戶。
根據歷史轉化率,想要有那麼多成交用戶,又拆解出需要拜訪多少客戶。
想要找到這麼多客戶,再拆解出可以去哪些渠道找到他們……
一步一步拆解成動作,讓下級清楚地知道應該做什麼,可以完成自己的目標。
「拆分」和「拆解」,一字之差,結果往往是天壤之別。
而這種能力的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學方法——關鍵路徑。
什麼是關鍵路徑?
就是如果這一步解決不了或者慢了,整個項目也就黃了或者耽誤了。
比如畫稿上色之前,一定要先有素描。
比如汽車啟動之前,一定要先有預熱。
把項目持續時間最長的各個步驟連接起來,得到一條耗時最長的路徑,就是「關鍵路徑」。
懂得找到關鍵路徑,並且縮短它。
— 3 —
是否有緩衝器?
判斷項目,做一件事情,還有什麼特別特別重要?
有沒有緩衝器。
如果碰到了黑天鵝,灰犀牛,怎麼辦?
面對「已知的未知」,有沒有「應急儲備」?
比如,天氣預報說,明天颱風登陸,特大暴雨。
那麼,你有沒有為狂風暴雨準備一系列應對工作,這是應急儲備。
面對「未知的未知」,有沒有「管理儲備」?
你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會不會發生,怎麼辦?
所以有的公司會特別留出來一定比例的資源,來應對不可預見不可抗力的情況。
比如,手機廠商有「配件庫存」。為了應對供應商突然不靠譜帶來的瞬間衝擊。
比如,企業會有「公共人才庫」。為了應對項目突然上馬帶來的瞬間衝擊。
比如,公司會有「安全現金流」。為了應對現金流斷裂突然暴斃的衝擊。
如果沒有緩衝器,輕則波動,重則猝死。
很多公司平時運行的時候,效率很高。但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其實是對緩衝器的放棄。
一旦遇到社會突發情況,就會變得非常脆弱。
脆弱和效率的背後,是冗餘和健壯。
尤其在今天,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再來看這點,是不是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企業健康時,是很難理解「緩衝器」的價值的。如果爬起來了,立刻做出改變,以後一定記住。
— 4 —
管理者的時間
花在了哪裡?
管理者90%的時間,應該花在溝通上。
這很難理解,但卻很重要。
管理者儘量不要陷入具體的工作細節中。管理者也很少真正做事。
那為什麼不做事,拿的薪水卻更高?
因為管理者的存在,讓公司其他人的整體協作效率得到了提升。
管理者是為了讓別人把事情做得更好。
比如,怎麼找到合適的人?怎麼激勵團隊?怎麼制定流程?
管理者多說「這事你做」,少說「放著我來」。
而為了提高溝通的效率,有一個重要的方法,分享給你——作戰指揮室(War Room)
我也曾經在《5分鐘商學院》中提到過這個工具。
在幾乎所有戰爭片中,都有一個討論軍情的房間。房間上有一副插滿圖釘的地圖,有一個專門製作的沙盤。
所有核心將領、參謀、情報員,吃住都在這裡。通過不斷獲得的軍情,討論、推演,隨時做出決策。
為什麼有作戰指揮室?
這是複雜模糊的戰爭局勢,倒逼出了對溝通效率的變態要求。
所以在推進項目時,可以設立作戰指揮室,有快速作戰組,獲得變態級的溝通效率。
管理者如果時間沒有花費在溝通上,這個項目只會占用管理者更多的時間,而且結果往往和初衷背道而馳。
— 5 —
會議最重要的議題是什麼?
我會特別關注,會議上大家在討論什麼。
會議最重要的議題應該是:風險管理。
懂得風險管理,你才會明白,為什麼前面說到計劃(36%)和控制(28%),要耗費一個人那麼多的心力。
因為「計劃」的核心邏輯是:生產。
生產的背後,是一條「基準線」。
今天花多少錢,明天進度到哪裡,後天誰在裡面干,這些都是基準線。
把基準線畫出來,開始執行,就會產生結果。
結果和基準線,往往都有偏差。
那什麼是風險?
結果和基準線一旦產生偏差,可能就是風險。
控制的核心邏輯是:糾偏。
這個季度原定銷售額是3000萬,兩個月過去了,只完成1000萬,怎麼辦?
這個季度的廣告投放預算是2000萬,結果一個季度過去,超額支出1000萬。這多出來的錢,花在哪裡去了,效果如何?
如果你沒有計劃,你就不知道基準線。
如果不知道基準線,你就無法在執行過程中進行對比。
如果無法對比,你就不知道偏差。
如果不知道偏差,你就意識不到風險。
如果意識不到風險,項目就可能失敗。
最後的話
所以,這些是我自己做項目特別關注的東西。也是我判斷項目能否成功的重要方法。
也許你不用參加項目管理的考試,也不用成為一個專業人士,但是你總會參與負責一些事情。
我也發現,生命的一切事情,本質都是項目。公司發展、個人成長,都是項目。
人生,就是一個大項目。
在這件事情上,希望你能像上帝一樣看得清清楚楚,也能像操盤手一樣做得遊刃有餘。
今天這些方法,也許就能把別人的頓悟,變成你的基本功。
不僅是要判斷能否成功,更要讓自己變得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it-YA3EBfwtFQPkd_FV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