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章丘萬山村有個萬氏祠堂,歷經100多年滄桑保存完好

2020-02-07   飄零章丘行

萬山村距離濟南章丘普集街道辦中心10華里,橫亘於村北面的是雄偉的長白山,鄰近為大北山、小北山,西北為楊落山,西南為玉泉山。南面與祖營塢接壤,北面與三山峪村為鄰,東面與西河窪村接壤,西面與羅家村相鄰。發源於長白山中部的金水河從村中潺潺流過,給萬山村帶來無限生機。村裡有一座100多年歷史的萬氏宗祠,保存完好。

萬山村有1500多人,住戶500餘戶。萬山村名的由來眾說不一。有的說,狼傷羊,用萬座山擋住狼來,免得狼傷羊;有的說,狼禍豬,借萬座山堵住狼道,免得狼禍豬;還有的說,萬姓遷來早,此地山多,故名為萬山村。

萬氏祠堂位於村東北、順河街的北首,始建於清代,後曾多次修繕。據考,「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祠堂大門古樸壯觀,上為檁椽結構,下側基石做工細膩,石牆精雕細琢,嚴實合縫,雖歷經歲月的洗禮,但依舊遮不住古香古色的味道。大門上邊鑲嵌一塊「萬氏宗祠」匾額,紅底金字。仰望橫匾,一種莊重肅穆感油然從心底滋生。

進的院來,映入眼帘的是一塊上覆歇山式硬頂的《重修萬氏宗祠碑誌》碑刻,石刻的文字,就像是回憶錄,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繁衍生息。萬氏,在萬山村是一大姓望族,萬氏始祖自明洪武二年從河北棗強遷來,祖祖輩輩在此地繁衍生息,已有600餘載。

南面院牆鑲有多塊石碑,記載著建祠領袖人物及捐資名單。



祠堂正廳,磚鑲門窗,紅瓦蓋頂,四梢高挑,門口懸掛著新立的堂號「盛和堂」,迎面牆中央張貼著遷來始祖的畫像,廳內條几上供奉著萬氏祖先的神位,供桌上擺放著祭品,燭台高立桌前,左右擺放著《家規》、《家訓》、《治家格言》和《萬氏族譜》,彰顯著昔日家族的威嚴。

文革期間,萬氏祠堂遭受破壞,出賣他人,成為私人庭院,原祠堂內的物件蕩然無存。2008年,萬氏二十一世孫萬經生捐資十萬元,買回祠堂並整修一新,恢復原貌。逢年過節,萬氏族人從各地趕來祭拜祖先。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對祠堂的文化也已淡化,但一座祠堂,就是一部家族歷史,它還依然扮演著家族教化的角色,只不過這些教化也打上了時代變遷的烙印,它沉澱的大多是族人對家族和村落的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