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三年級後,成績下降是多數孩子會出現的現象,家長非常焦慮,但又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被稱之為「三年級現象」。
小新是個三年級的孩子,這次放了寒假後,當別人問他考試成績的時候,小新就氣呼呼地跑回房間,表現得非常不耐煩,大人們都覺得很奇怪,小新原來是個很懂禮貌的孩子,為什麼一問到成績就像是炸了貓一樣?他們有點兒不理解。
媽媽悄悄擺手,就別問他的成績啦,這次考的不太好,在班裡都到了20多名了,孩子自尊心上有點接受不了,我們想過了年給他報一個輔導班呢,總是這樣下去,孩子連學都不想上了。
親戚們有點兒不敢相信,小新從小就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報了好多的興趣班,能認識幾百個漢字,在一年級的時候,考試更是次次都是100分,老師也誇他認知能力很強,孩子在大人面前也非常有表現欲,被譽為小神童呢。
可為什麼孩子到了三年級,成績卻直線下滑呢,為此媽媽也大惑不解,她對孩子的學習一直都非常上心,孩子也沒出現什麼特別大的懈怠情況,為什麼學習反而跟不上了呢?
為什麼三年級的孩子,成績普遍會下降?
1、學習內容的難度直線上升
很多孩子在學齡前已經接觸過一年級和二年級的知識,上小學的前兩年,只不過是把這些知識再溫故而知新,而且這些知識大都比較簡單,靠記憶的東西很多,開拓思維的知識涉及也較少,所以孩子在一二年級學習成績非常好,但也具有欺騙性。
而到了三年級,孩子沒有接觸過新知識,三年級的學習內容,比起一二年級,在難度上和數量上也增加了很多,所以一二年級基礎沒打牢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就很難跟上,成績也會出現一落千丈的現象。
2、孩子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出現問題
很多人把孩子在幼兒時期能認識幾百個甚至上千個漢字當作是聰明,這只能說孩子的先天基礎不錯,比起其他孩子,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但是這大多數是後天訓練的結果,沒有太大的意義,學前班的根本不是認識多少漢字,會做幾個題,而是對孩子的思維進行引導,形成好的學習習慣,身邊很多傷仲永的孩子,童年被認為是神童,但卻長大後卻出現後勁不足的現象,這主要是他沒有形成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態度。
孩子在一二年級普遍上過學前班,認為學習是件很簡單的事情,上課的時候就容易出現無聊情緒,覺得不認真聽也能考100分,但這樣的習慣一旦形成,上課走神就成了常規現象,在一二年級看不出來什麼,但是到了三年級的時候,這種問題就會凸顯出來,一節課沒聽懂,遺留的問題會拖到下節課,這樣累加起來,孩子對知識的框架就產生斷層,這還是說明一個問題,方法和態度太重要了。
3、這個習慣是硬傷
如果說上面兩種情況的孩子還能找到原因,但下面這種孩子卻讓父母更加頭痛,孩子的學習態度沒有問題,可為什麼學習成績仍然是上不去呢。
排除孩子的身心變化和其他因素,有一個習慣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孩子學習的硬傷,這就是早期閱讀習慣的培養。
美國專家曾經做過一個研究發現,早期閱讀量對於孩子的學習能力有直接的相關性。他們認為早期閱讀差的孩子,今後的文本處理能力會很弱,通俗來講就是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會比較弱,這會影響到學習的方方面面,這也是三年級現象的根本原因。
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對於孩子來說,0-6歲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期,而閱讀能力,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知量少,注意力持續時間短,他們只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所以想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就先要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持續的閱讀習慣
繪本可以作為孩子閱讀的啟蒙產品,一個家庭也要有相應的閱讀環境,比如父母都喜歡看書,喜歡逛書店看展覽,晚上的時候,父母堅持給孩子講故事,讀繪本,逐漸地讓孩子愛上閱讀,這裡也提醒父母,不要總是刷手機,在家裡設置一個閱讀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啟發孩子愛上閱讀
繪本故事之所以沒有拼音,甚至文字也很簡潔,重點在於用圖片來講述故事,所以父母在給孩子進行閱讀引導的時候,是需要技巧的,讓孩子看圖說話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在這時候鍛鍊出來,而重複的閱讀,每次引導的側重點也不同,也能讓孩子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樂趣。所以,閱讀不是單純地把文字念出來,這裡面的學問大著呢。
我國歷來崇尚傳統文化,近些年語文中的閱讀理解占比,也在逐漸加重,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孩子,不僅語文學不好,也不利於其他學科的學習,所以,閱讀非常重要,也提醒父母們,放下手機,多陪陪孩子,多讀讀書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