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以後,面對茶葉末釉,當時的制瓷師傅應該會慶幸,當時有一場燒制意外吧。
據說,本來打算燒黑釉瓷,但因為火候燒過頭的原因,瓷器上出現了褐綠的斑點釉色,湊近仔細看,還能看見晶體。
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制瓷進程中,中國這個發明瓷器的國度,像一個五感全部打開的孩子,好奇心充沛,樂意從「每一個意外」當中吸取經驗,反覆實驗,將「意外」變成作品。
清乾隆茶葉末釉瓷筆洗
比較科學化的說法是:一種失透的鐵、鎂質結晶釉。科學的描述于欣賞總是無甚助益。
簡單的說,由於釉吐灰綠儼如茶葉之色而故名。釉呈失透的黃綠色,在暗綠的底色上閃出猶如茶葉細末的黃褐色細點古樸清麗,耐人尋味。
茶葉末的的產生,根據考古的明證已推溯至唐代。唐時耀州窯,燒制了大量的茶葉末釉,上佳者,近於清代官窯。
唐之後,雖然茶葉末釉並未銷聲匿跡。但似乎已淪為一種副產品,甚至是殘次品是一種工藝上的失敗。
這種失敗一直延續,直到清代,搖身一變,成為宮庭秘釉,僅供皇室珍賞。
褐綠的斑點釉色勾起了制瓷師傅的探索欲,在唐代時,它開始大量出現於耀州窯(中國名窯之一),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當時人們又叫它「鱔魚黃」。我們可以視它為「茶葉末」的先祖。
直到清代,瓷業翹楚景德鎮燒造出了上好的茶葉末釉,將茶葉末釉扶上名貴色釉的舞台。
從此,茶葉末釉成為顏色釉瓷中的貴族。
清雍正時,唐英把它和景德鎮瓷器的白瓷胎結合到一起,發明了這種釉色。當初唐英定的名稱叫廠官釉。茶葉末是《陶雅》一書中記錄古玩商人的叫法。
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茶葉末有犧耳尊
因為釉吐灰綠,猶如茶葉之色而得名。上好的茶葉末釉,就像茶葉末似的呈灰綠色。暗綠的底色中密密麻麻的摻雜著黃褐色的細點,非常古樸耐看。古人讚譽:「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嫩而不俗,艷於花,美如玉,最美目。」
美而不俗,清麗優雅,是美之上品。
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欖瓶
茶葉末釉中綠者稱茶,黃者稱末。雍正時是有茶無末,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有的上掛古銅銹色。因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所以又叫「古銅彩」。
茶葉末釉其實是高溫結晶釉的一種,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它的成分。
茶葉末釉中析出的晶體是一種屬於輝石類型的結晶,其分子式為[Ca(Mg,A1,Fe)(Si,A1)206L。輝石是輝石族礦物的總稱,組成很複雜。由於組成不同,燒成後輝石的品種也不同,顏色也不一樣。古代茶葉末釉色調的多樣性,主要是由於配方和燒造工藝條件的不同所造成的。故有蟹甲青、鱔魚黃、蛇皮綠、老僧衣等品種。釉面多數呈半木光。
《陶雅》中記載"瓷以黃黑相間者,謂之茶葉末。其黑色較濃,而又有黃色碎點於底足內外圍繞一遭。瓷致活潑者,則謂之鱔魚發。以成化仿宋者為上。綠多而無碎點者,厥為蟹甲青。有垂沫星若水眼,或如棧眼者,命曰新桔。其綠色亦較濃也。"
從雍正時期的《南窯筆記》中,我們得知茶葉末釉在當時也被稱為「廠官釉」。
茶葉末釉從唐起自宋元明,始終是民窯生活用器的主流。審美極佳的雍正皇帝對它一見鍾情,授意御窯廠成批製作官窯器物,由唐英創建了廠官釉,均為白瓷胎,青褐色釉呈色似茶葉末顏色,釉色中則閃現不規則的黃色斑點和絲紋。
好的茶葉末釉很值錢,主要藏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中。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乾隆時期的產品為多,並以乾隆時的燒制最為成功。
在茶葉末釉的美學特徵中,集中反映了中國顏色釉瓷器的傳統美學內涵,此種釉色至今在景德鎮仍有生產,且十分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