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環莎的舞台復刻到天橋:低配的舞台 高級的表演

2019-09-29     北青藝評

如果說喜劇是一門有關笑的藝術,那麼莎士比亞無疑是這個領域的高級工匠。環球莎士比亞劇院(以下簡稱「環莎」)帶來的兩部喜劇《錯誤的喜劇》和《第十二夜》,以「低配」的形式將倫敦「環球劇場」的骨架復刻在天橋藝術中心的舞台上,甚至以始終保持場燈亮起的方式,儘可能再現劇團在露天劇場演出時的原貌。

《錯誤的喜劇》

這樣的描述,怎麼看都像是一次刻意的復原,對於閱盡無數莎劇演繹版本的觀眾而言,回歸經典又不虛此行,實現這樣的效果並不容易。然而現場觀眾的笑聲說明了環莎演繹的成功,與其說兩部演出恢復了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不如說,它幫我們去除了劇場中那些原本「不成問題的問題」,讓我們看到了劇場表演質樸的魅力。

相比於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他的喜劇往往被評價為不夠深刻,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實際上,如果我們想要了解莎士比亞的經典如何源自他與伊莉莎白時代風俗、舞台觀眾的互動,喜劇無疑是最直觀且有力的證明。

《第十二夜》

在不少莎士比亞研究中,《錯誤的喜劇》被視為他創作的第一部喜劇,從中不難看出明顯的學徒色彩。脫胎於羅馬喜劇《孿生兄弟》的故事,莎士比亞通過角色的添加、情節的豐富,寫成了一部喜劇色彩濃郁的作品。而《第十二夜》則是莎士比亞相對成熟的喜劇作品,兩部作品的集中演出,讓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喜劇發展,更看到了他的喜劇之所以可以超越時代的魅力所在。

《錯誤的喜劇》借用了普勞圖斯的故事內核,莎士比亞講的卻是十六世紀的風土人情。商人的雙胞胎兒子(大、小安提福勒斯)和他們的孿生僕人(大、小德洛米奧)因為海難流落到以弗所。巧合之下,兩對雙胞胎之間、以及他們的妻子、朋友之間形成了多重身份誤認。伊莉莎白時代,因為航海技術的不成熟,海難往往成為社會頭條,由此也成了莎士比亞締結巧合的現實元素。

《錯誤的喜劇》

在《第十二夜》中,因為海難分開的,則是一對擁有「一樣的面孔,一樣的聲音,一樣的裝束,化成了兩個身體」的孿生兄妹(薇奧拉與西巴斯辛),兩人流落到伊利里亞。薇奧拉化名西薩里奧到奧西諾公爵府上做侍童,並幫助他向奧利維婭求愛。不想奧利維婭卻對「女扮男裝」的薇奧拉一見鍾情,而薇奧拉真正傾心的卻是奧西諾。在一次決鬥中,奧利維婭與西巴斯辛意外相遇,巧合之下締結了婚姻,而得知了薇奧拉性別的奧西諾也稱她為「心上人」,兩段姻緣終成眷屬。

莎士比亞喜劇的成功,在於他調用喜劇技巧,挖掘出了十六世紀風土人情中的笑料,那麼今天的觀眾看了會不會覺得過時?就像莫里哀的古典喜劇在後世排演中所遭遇的困境一樣,原汁原味的演出,今天的觀眾還會笑嗎?

《第十二夜》

從現場看,觀眾笑得很開心。

實際上,我們對莎士比亞喜劇內涵表達出的不滿足,恰恰是其喜劇為了「演出」而寫,與觀眾直接對話的特點所在。莎翁的喜劇源自生活,卻與生活保持距離。他深諳如何讓觀眾笑,同時懂得如何讓大家笑得安全。只要稍稍聯想一下莫里哀的諷刺喜劇,我們就會發現,莫里哀深得誇大人性缺點的奧秘,在《偽君子》《吝嗇鬼》《恨世者》等作品中,他往往通過誇張,讓觀眾發笑同時面紅耳赤。相較於此,莎士比亞的喜劇,尤其是早期喜劇,則調用大量喜劇技巧、虛構故事,觀眾由此獲得上帝的視角,看著劇中角色在巧合、誤會設定的遊戲規則中鬧笑話,在感官反應之下,收穫愛情喜劇的浪漫結尾。

《錯誤的喜劇》《第十二夜》兩部作品,同樣的舞台、程式化的開場、謝幕歌舞,演出中不換景,不加道具,同樣的9名演員在兩部作品裡飾演不同性別、不同類型的角色,演繹兩場以雙胞胎「身份誤認」為主題的喜劇作品。「環莎」的演員,無疑深諳喜劇是一門與動作、表演技巧密切相關的藝術。舞台上是伊莉莎白時代流行的「即興喜劇」表演,從服飾、音樂到演出方式,「環莎」實現的確實是一次「套裝復古」,同時也實力演繹了什麼叫劇場自身的魅力。

《第十二夜》

兩部作品的演出中,從台詞到動作的快慢節奏,表演中何時誇張、何時停頓,都像是經過精密的拿捏。演員不僅演出劇中的角色關係,同時演繹出他們行動背後的情緒和心理。比如在《錯誤的喜劇》中,當小安提福勒斯愛上了露西安娜,向她示愛時,男演員用肢體模仿貓咪開心時的抓撓和踢腿。又比如《第十二夜》中,奧利維婭無法壓抑要與西巴斯辛結婚時激動的心情,飾演奧利維婭的男演員表演女性著急時的肢體動作(比如又害羞又跺腳)。這些表演技藝,讓觀眾在笑中變得聰明,因為他們不僅看到了角色的滑稽與可笑,並且仿佛洞悉了角色的「潛意識」。

莎士比亞的喜劇,確實不如悲劇深刻,但我們不能不說他的喜劇是高級的。它們到了深諳表演技巧的劇團手裡,完全不改變台詞,也足夠展現出不同的味道。蒂姆·卡羅導演的《第十二夜》中,因為「全男班」,而在性別表演上展現出獨特的魅力。多米尼克·庫克導演的《錯誤的喜劇》中,將莎士比亞的原作台詞置放到都市情景之中,帶有嘻哈色彩的街區文化,「鳳凰旅店」成了帶電梯的現代公寓,主僕頻繁出入的場所成了現代商鋪和撞球廳,韻文與角色服飾之間的張力,讓我們看到了莎士比亞原作的力道與空間。而在韓國「旅行者劇團」的舞台上,《第十二夜》則融合了民族歌舞,成了一出浪漫幽默的古代韓劇。

「全男班」《第十二夜》

「環莎」的演出現場,通過空的空間、表演中對於模仿和假定的強調,我們幾乎可以清晰看到演員安排的笑點,同時也像「膝跳反應」一樣,一一回應了笑聲。一出演繹精彩的莎翁喜劇,頗像今天深受觀眾喜愛的「情景喜劇」,作品中充滿了人工的痕跡,甚至不乏狗血的情節,然而並不阻礙觀眾從中觸碰生活與真實。它讓觀眾笑,卻同時不會輕易將自己的缺點代入,它讓觀眾感到淡淡的悲傷,同時又不會對現實生活失去希望。這或許是觀眾對於笑這種情感最直觀同時又是必要的需求。而在歡笑與感慨之餘,「環莎」兩部作品的演出,不知是否能夠喚起我們對於東方戲劇與之共通的那些魅力的記憶。

文|今葉

攝影|C. Marc Brenner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g6rgm0BMH2_cNUgGC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