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的這座觀星台,明明是火神的埋葬地,卻一直被他的子孫搶鏡

2019-04-26     旅遊看開封

中國古代被後世供奉為火神的其實並不止一個人,像祝融、閼伯、炎帝、回祿都是,但無論是文字記載還是形成廟宇被人們世代祭祀,都應該首推閼(yān)伯。

閼伯是五帝之一的帝嚳的兒子,曾經擔任"火正"一職。火正就是當時掌管火、祭祀火星的的官職,因此閼伯被後代供為火神也就不奇怪了。

當時閼伯的封地"商"就在現在的河南商丘地區。相傳在他死後,按習俗悼念他的人每人都要往他墳上添一包黃土,土丘被堆得越來越大,這裡從此便被稱為"商丘"。而建在其上用於祭司火星的高台,就叫做閼伯台。

閼伯台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天文台,民間又叫火星台、火神台,距今已有4500多年歷史。經過歷朝歷代經過不斷的修葺完善,如今不僅是河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旅遊地。

首先,閼伯台的大門就非常別致。三座城堡式樣的門樓連在一起,每座門樓上方都有一隻騰空而飛的金色玄鳥。三座門樓猶如三個甲骨文里的"商"字,因此這也叫做"三商之門",城牆上鑲著"三商之源,商祖聖地"八個篆體金字。

進門之後就是筆直的華商大道,鵝卵石鋪成的地面上鋪滿了是各個朝代的古錢幣式樣地磚。當然也有人戲稱這叫"錢途無量",但放在這種古文化景區,這麼想恐怕就有點俗氣了。

華商大道盡頭是一尊巨大的雕像,這是夏朝時諸侯國商國的第七代諸侯王王亥,算起來應該是閼伯的六世孫。他因為德行高尚,又發明了牛車,趕著牛車到鄰國交換物品,因此被尊稱為"商人",後人供他為"華商始祖"。

王亥雕像後面是一條小河,河上有三座石橋,名為"三商橋"。走過橋後的達到叫"三商大道",大道長達數百米,以石刻浮雕的形式展示王亥、成湯、閼伯三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功績。浮雕構思巧妙、生動地展現了"成湯助耕"、"葛伯仇餉"、"桑林祈雨"等故事。

三商大道的盡頭是一座重檐廡殿頂式的大殿,叫做商祖殿。殿前左右各立一塊5米多的石碑,叫做商德碑,用於歌頌商祖王亥的商德。不過奇怪的是,這裡明明是閼伯的埋葬地,卻屢屢被自己後世的子孫搶鏡刷存在感,不知道閼伯在天有靈會是什麼想法。

商祖殿後面不遠有著一座華麗的戲樓,這是閼伯台戲樓。每到正月初七火神節,這裡還會有傳統戲劇、傳統民俗等表演,周圍的廣場上紙雕、面人、泥人、布老虎、商錦等商丘非遺遍布,讓每一位遊客都能近距離感受當地傳統文化的魅力。

轉過身來向前看,有一座被建築圍起來的土丘,這裡終於是"火神"閼伯的地盤了。走進大門,正面便是登台石階。石階兩邊各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火正始祖"。

踏著陡峭的台階登上台頂,就是供奉閼伯的閼伯廟了,聽說這裡是元代所建,院內有三間硬山式殿宇,分別供奉著閼伯以及他的兒子昭明、孫子相土的神像,院內禪房、禪門、鐘鼓樓等古建築個個古樸典雅、玲瓏別致。

閼伯殿後面,朝北有個弧形平台,牆上鑲有石刻,為"古觀星塔遺址"。站在平台上眺望,整個華中平原盡收眼底,難怪這裡是觀測天象的理想之地。

閼伯台作為古蹟,曾開採出不少漢代的瓦片和陶片;而閼伯身為民間最有名的火神,也讓閼伯台一直香火不斷、人來人往。每年火神節的盛大廟會,甚至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古廟會",加上這裡地勢較高,景色優美,確實是一個旅遊和漲見識的好地方,有機會來的,就一定不要錯過。

門票:15元。

公交路線:市內乘坐公交28路到火神台站下可到。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eZuDmwBmyVoG_1Zuc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