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宏淑
黃麓師範,這所由張治中將軍1928年創辦的百年老校,雖幾經更迭,但始終堅守著發展農村教育的初心,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忠實地踐行著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宗旨,生產勞動與文化教育均創佳績。就說說我記憶中的60年代的黃師吧。
學校有自己的農場,鼎盛時達兩千多畝。四季農事都讓學生參與,農忙季節安排學生輪流吃住在農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耙地,播種收割,同學們無所不能。雙搶、三秋大忙季節就下鄉支農,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日常的澆水整墒更是見縫插針。上課鈴響起,放下農具,整理一下衣褲,隨即坐下來聽課,那是常有的事。經過如此的鍛鍊,同學們個個體魄健壯,精力充沛。五穀不分,韭麥不辨,被他們視為奇談。
學校地處鄉村,距離最近的鎮子有8華里,距離通往縣城的車站18華里。而當年,學校糧油供應點在18華里以外的烔煬鎮。吃的米,燒的煤,靠誰運?學生;運輸工具是什麼?學生的雙腳和雙肩;怎麼運?挑、背!18里的田埂小路,走路都嫌兩隻胳膊多餘,還得挑擔子!那份艱辛可想而知。可同學們堅持著,迎了上去。偶遇雷雨 ,同學們便脫下上衣,蓋在米袋上,寧願光著脊樑淋雨;適逢雪花紛飛,道路泥濘,學生就把自己的長褲拿出來,紮上兩隻褲腳,裝上煤,扛在肩上,背回學校(辛翁的文章有描述)。正是這些,培養了學生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鑄成了他們負責任,勇擔當的品格。
讓我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同學們雙腳的堅實與力量,雙肩的擔當與安全的,那是1964年春季的一天。那一天,我已高燒四日不退,昏昏沉沉,水米不進。校醫診查後說,必須去縣醫院治療。去縣醫院?談何容易!去車站那18里田埂小路怎麼走?學校決定派學生用擔架抬。躺在擔架上的我淚落如雨。我自責,我愧疚,我悔恨。我幹嘛要生病,我憑什麼讓學生抬,我該怎樣回報他們?而同時,我又滿懷感激。感激同學們用雙肩為我助力,驅趕了病魔,恢復了健康。試想,中國的教師有萬萬千,可有幾人能享有這樣的幸福!這種幸福感,已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上,直至永遠。
生產勞動不僅僅收穫了農產品,還創建了美麗的校園。春天,校長室西南邊的桃樹林,鮮花盛開,明媚且燦爛。站在教室邊,向下看,只見五彩祥雲飄動升騰。秋天,桂翁堂院內的桂花含蓄而爛漫,清新淡雅的香氣,瀰漫了整個校園;學生食堂西邊那一排柿樹,也不甘寂寞,爭先恐後地掛出了盞盞金黃的小燈籠。柿子熟了,有同學摘柿子,有同學把它運到食堂外邊的大缸里,有同學挑來開水,把它泡上。國慶節或中秋節的當日,全校師生員工分享這天然的美味。甜美的果汁沁入心脾,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勞動創造使黃師變成了美麗的大花園。
生產勞動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習了真知;生產勞動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了書本知識的學習。黃師學生學習目標非常明確:為成為合格的小學教師而努力學習;為擺脫貧苦,改變命運必須刻苦學習。儘管條件艱苦,他們從不懈怠,除了學習各門功課,還努力掌握一些技能,學習一些才藝。
節日的文藝演出,又是校園生活的一大亮點。在學校禮堂那小小的舞台上,上演過許許多多內容不同,形式各別的節目:有抗日活報劇,有抗美援朝的街頭劇,有農業合作化的小品、相聲,有民族歌舞,有話劇、朗誦等等,精彩紛呈。師生還曾把歌劇《洪湖赤衛隊》搬上了舞台。那一時間「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聲,唱響周邊村莊。師生的演出,吸引了附近的村民,每到節日,他們會頂風冒雨,披月踏霜前來觀看,節日的禮堂便成了師生與村民同歡樂的會堂。
黃師學生之所以如此多才多藝,這是學校教育的成果。學校一貫按照德智體全面發展、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並開展各項活動。教師也認真負責,誨人不倦。就說音樂老師汪士淮吧,每台節目,從策劃、編導、排練,直至舞檯布置、演員化妝都是他一個人包干。每次演出,他都得熬上個通宵。而學生呢,他們把演出看作是培養能力,鍛鍊才幹的必修課,一絲不苟。經過這樣的歷練,學校的文體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文藝演出更可以與專業院校一比高低。
1964年國家教育部根據中央的部署,實施師範學校的改制試點,師範學校將由全日制改為半耕半讀制。黃麓師範的「基因」最符合要求,最先被選中。1964年10月改制試點開始,省教育廳丁冠英處長 ,率領20餘名專家組成的指導組,進駐學校。
改制的第一個戰役是綠化西黃山。工作組親歷親為,代領試點班的近百名學生,用了兩周多的時間,讓近萬株的馬尾松樹苗,在西黃山安了家。
改制的第二個戰役是挖塘泥,為師生提供飲用水的池塘清淤。時令已近霜寒,清淤的師生分列兩隊,站在淹沒腳踝的淤泥中,用臉盆舀起烏黑烘臭的淤泥,一一傳遞,直至塘埂。同學們喊著號子,唱著歌,飛快地傳遞著手中的臉盆。勞動的工地成了歡樂的海洋,寒冷勞累被驅至了九霄雲外。勞動結束,用清淤的副產品---魚蝦、泥鰍,犒賞勞動大軍,同學們歡喜雀躍。
黃師學生愛勞動,會勞動的素質,使得改制試點的開篇,聲勢浩大,馬到成功!
「半耕」的另一篇章是下鄉辦農民學校,普及文化知識。這方面,黃師也占有地利。改制試點班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固定聯繫一個村莊,幫助建立農民學校,每周抽一兩個晚上,去農校讀報、宣傳黨的政策、教農民識字。同學們積極性很高,一個月內就建好了農校。
「半讀」的改革,那可是個持久而縝密的工程了。工作組的的各科專家,分別深入到各教研組,深入到每節課的課堂,與任課教師一起,探索、試驗、總結,再探索……
教學改革的主題是:教育為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心是: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教師做教練員,學生做運動員, 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反對滿堂灌,杜絕一言堂。
就拿語文教學來說吧,首先要明確每篇課文的「道」,文以載道所載的「道」,以道統帥全篇教學:由道引入,以道析文。引導學生進入其境,領會其意,接受教育。要改變詞語解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篇章結構的程式。每備一課,專家組先聽任課教師分析課文、講述課堂教學設計,專家組提出意見,共同確定教學方案。每堂課專家隨堂聽課,課後一同小結。當時,我教教改二班,說實在的很忙,很累。尤其是教改幾周後,教育行政部門、兄弟學校紛紛來校考察,這「耕」無處看,這「讀」便成了重點。上課鈴響後,站上講台,往下一看,大半個教室都是陌生的面孔,真叫人緊張。
經過幾篇課文的教學,師生漸漸適應,漸漸進入理想的狀態:教得輕鬆,學得愉快,學生聽說讀寫能力都有提高。《揮手之間》一課的教學就是一例,我們按照教改的思路,開篇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小結。學生討論後,超出了教師的設計,高出教師的見解,得出結論是:課文稱頌了偉大的領袖,偉大的軍隊,偉大的人民,偉大的黨,這四個偉大。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全班同學都被調動了起來。專家組非常滿意,聽課教師也一致稱讚。教學改革漸入佳境。
改革試點順利進行,方方面面開始總結初始階段的經驗。1965年3月,省教育廳召開全省師範學校會議,介紹並推廣了黃麓師範的改制經驗。緊接著《光明日報》《安徽日報》《安徽教育》等報刊雜誌紛紛來校採訪、考察,刊登報道。1966年元月教育部長何偉來校視察,試點向著縱深發展。
誰料,1966年「5.16」通知下達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試點戛然而止。之後黃師改成了五七幹校,黃師又經歷了一次更迭。
今天,黃師猶如「鳳凰涅槃」,又一次迅猛騰飛!學校有了現代的樓舍,有了現代的設備,門前的那條「康莊大道」四通八達。肩挑手提,徒步跋涉均已成為古老的童話。
我們祝福黃麓師範不忘初心,永葆青春,引領師範教育走向勝利,走向輝煌!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