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時的巢湖官山小學

2020-04-03     最憶是巢州



作者:唐新平

寫在前面:最近看了家鄉作家寫的官山小學,我也萌生了寫寫母校的想法。1980年從母校初中畢業後,上高中,讀大學,一直到工作,今年剛好是離開鄉土的第40年。在這個特殊的春天,特寫一篇小文回憶一下小學初中的年代,祝福母校的老師們,同時清明因疫情未回故土,也以此紀念離開我們已十年的父親唐鎮華老師。


依山望水的小學校

巢湖市烔煬鎮西鄉指南,那是我的故鄉,我生於此,也在這裡度過珍貴的童年與少年時光。家鄉是典型的丘陵地帶,位於巢湖北岸,西黃山東麓,離巢湖邊約10華里,那裡有崗、有墩、有水庫、有沖、有溝渠、有肥沃的田野。


記憶中1972年我剛上一年級,官山小學已在村西北的崗頭上,在那地勢最高處,校園占地不大,大門朝東,有一片空場地和土築的台子,是開會、集合的地方。雖是鄉村小學,那可是我們唯一能接觸外界,接受文明教育的地方。校園北面的園子植物茂密,西門口是教工食堂,走出西門不遠處就是籃球場,站在球場上遠望西黃山,近看成塘水庫,雖然家鄉離巢湖不遠,卻是個缺水的地方。每到乾旱時,從巢湖取水通過四級抽水站灌溉到成塘,再流到其它小塘,那是族人種莊稼蓄水之用。


家鄉雖是地道的農耕村落,但歷史上特別重視教育,打記事開始,祖輩父輩都不斷勉勵我們多讀書,後來才知道村南九秀才墩的故事,看來重教育是祖先歷來的鄉風傳承。到了我們這一代,恰逢1978年恢復高考,社會上重教育蔚然成風,老師的重視、家長的督促、高年級同學的榜樣,我們有著讀書上進「跳龍門」的嚮往,也印記在每個孩子小學五年、初中三年的學習年代。


亦師亦范的老師們

回想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官山小學輝煌的那段時光,那時的官山小學是從小學到初中的編制,亦稱「戴帽子」的初中。雖叫小學,我們的老師當時可謂名揚四里八鄉。


1980年,校長郭大艮老師是我們初三的數學老師,數學教得特別專業,這也是後來自己喜歡數學的原因之一。鮑先錚老師語文教得特別棒,雖然沒有受教於他,但對他教學早有敬佩。還有許多老師教學水平很高,實屬我們這代學生的幸運。


欣雲老師,恢復高考第一年就考上了山東大學,那時可不容易啊,既要教書,又要種田,還得兼顧家庭。他學習刻苦之至,準備高考的那個夏天,天熱難耐,他雙腳就放在盛井水的桶里,切記得他挑著行李離開家鄉到烔煬河火車站北上讀大學的情景,欣雲老師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在東門土墩上放電影時,他能用幻燈片投影,當時不可思議,還有這技術!我們從他那裡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的奇妙。那時的我最遠沒有離開家鄉的鎮上,讀高中才第一次坐上火車,從他給我們講的女跳水隊員故事,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懵懵懂懂想要走出去看看。還有述倫老師,是學校幾個民辦老師之一。記得他邊教學邊勞動,放牛時都不忘拿本書,最後他考取了黃麓師範,成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


這些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同時教我們做人,他們以自身榜樣激勵我們去深造發展。



教我們語文的述梅老師,讀起文章來抑揚頓挫,念到金句飽含激情,十分好聽,每天讓我們回去背誦文章,給我們上完陶鑄的《松樹的風格》,他出了命題作文《擋浪柳的風格》,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我是以村頭藕塘邊上的柳樹來喚起作文思路。春遊西黃山,寫下了《勝利屬於勇敢的人們》,老師們一直鼓勵著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困難,勝利是屬於既有準備的、又能戰勝困難的人和團隊。


官山的同學們都記得張枝老師,她認真負責,教學有一套辦法,教了一代又一代官山學子,學生中父子、母女比比皆是。韓傑老師是我初三的班主任,還是我們的英語老師,那時農村孩子學英語多難啊,正因為有了官山的英語開課和韓校長的教育,在中考中沒有掉隊,我還考上了巢縣一中地區班。


另外還有教過我們數學的紹忠老師、宗發老師、教體育的劉奎老師,還有紹斌老師、周老師……,他們都是我父親的同事,父親教語文課,也是學校教導主任,上課時聲音宏亮,編排課程表仔細有效率,還記得他與老師們打籃球的場景。直到上中學、讀大學、工作後與父親聊起官山歲月,心裡都是暖暖的回憶。

這些亦師亦范的先生們教會了我許多東西,吃苦耐勞,認真學習,為以後工作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正因為有這樣的師資力量,有這樣的學風,1980年左右,官山小學成為方圓十華里的學子爭相來讀書的地方,尤其是初三畢業班,記得同學裡有家庭條件很好的、從鎮上來的同學,也有從西黃山山後外縣來的學生,校北、校南村莊來的學生更有甚之,他們有的走讀,有的住在校附近,按現今話就是擇校,名校才有擇校的可能,那應該是官山最輝煌的教學年代之一了。


艱苦而快樂的學生時代

1978年改革開放,農村剛開始包產到戶,那時候每個家庭孩子多,物質條件艱苦。現在的孩子無法想像,夏季雨天赤腳去上學,那時冬天很冷,三九天學校的房檐都掛著冰錐,老師想出了一個取暖辦法,太陽出來了,同學們將黑板搬到室外太陽底下,邊講邊學,太陽下忘了寒冷。課間大家「擠油渣」(鄉言,意為擠成一團取暖),上課鐘聲一響,立刻解散回到課堂。我在初一、初二擔任過班長,有一次「坐下」「起立」,叫反了口令,十分難堪。學校運動會很簡陋,北面土馬路成了賽跑的跑道,擲「手榴彈」,擔心過高個子同學力量大是否會擲手榴彈砸了人,現在家鄉日益發展,條件好了,那條路已是柏油路了。當時學習是沒有課外輔導的,但是晚間的學習小組堅持了一段時間,在一個同學家里,昏暗的燈光下,幾個同學在一起做作業,背課文。

那個年代,娛樂幾乎沒有,村裡的大喇叭廣播的《岳飛傳》評書是我們唯一的娛樂內容,真是好聽。每天一到晚上就盼著大喇叭的聲音。那是個物質貧乏的年代,記得與同學們經常在校門口圍著一位修鋼筆的老師傅,他戴著眼鏡,認真地在鋼筆上刻字留言,不要說刻名字了,能有一支鋼筆,已是當年的奢侈品了。

除了學習,還要幫著大人干農活,放牛、挑雞籠、打豬菜、趕鴨子、挖山芋、拾花生、打棉花頭(家鄉農活土語)……,放下書包,走到田間,十八般農活,樣樣都行。「雙搶」是我們這個地區大人們最苦的日子,小孩子也不能閒著,最舒服是給家長送水送飯,我們還要插秧、挑稻把子,有時還要參加「搶爆」(曬場上曬稻子,夏天天氣驟變時搶收),雖然很苦,但看到堆起的黃燦燦的稻穀,像一座座小山時,我們和大人一樣心裡有著說不出的高興。


桃李芬芳的校園

幾十年里,官山小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家鄉學子,在祖國不同地方,不同戰線上發揮著作用,同學中有很多優秀人才,現在回想都離不開童年和少年那段基礎教育。現在學校不辦學了,但鄉人重視教育的傳統還在延續。老師們嚴謹教學,還歷歷在目,一直激勵我們認真做事、踏實做人的作風。祝老師們頤享天年、健康長壽!雖然校園裡已聽不到迴蕩的朗朗書聲,但當年那童真趣事還在每個學子的心裡珍藏,它記錄了在母校那些年的少年時光,相信每個學子心中都有一段難忘的官山時光,那一間間校舍,當年的土圍牆,校園裡那些老槐樹、臘梅樹、大紫薇樹一直種在我們心田裡,永遠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馥郁芬芳……

2020.3.31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mbWQ3EBnkjnB-0z5M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