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經濟: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跳槽。

2020-03-20     凌風商業手記

我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頻繁跳槽。這其實不只是個人的選擇,在跳槽經濟中,公司和求職者都在經歷變化,什麼樣的工作是好工作?對於公司來說,他們更需要什麼樣的求職者?

什麼是跳槽經濟?總跳槽到底好不好?

工作的不穩定性給公司和員工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跳槽經濟下,應該尋找什麼樣的工作?

你可能聽過這麼一個說法,頻繁跳槽對個人是不好的,在職場上會顯得對企業缺乏忠誠度,影響職業生涯。這篇文章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幫我們重新認識了新的經濟環境下,作為個人,和僱傭單位、同事之間的關係,讓我們明白我們到底在為什麼而工作,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跳槽。


跳槽經濟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跳槽經濟是公司與員工之間的一種動態關係。即公司要儘量壓縮成本,按項目招人,活幹完了就可以走了,也不期待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對於求職者來說也是這樣,每一份當下的工作,都是在為下一份工作做準備。

在跳槽經濟這種動態關係下,作為一個求職者,好工作的標準以及你與同事的相處模式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1.好工作標準的改變

在過去,好工作的標準是:薪水福利好、離家近、不加班、老闆為你考慮未來、同事素質高、升職路徑清晰……這些標準,占的多,那就是好工作。現在可不一樣了,在跳槽經濟下,好工作的標準是:要不這份工作能讓你學到或者強化一些技能,讓你為下一份工作做好準備;要不就是這家公司名聲非常好,其他公司很願意招從這家公司里出去的員工。

那什麼不是好工作呢?

比如說,在這家公司里,學的東西太過具體,只適合這家公司的這份工作,沒有辦法將這些技能用到下一份工作當中去,或者是這份工作總得加班,你都沒有時間去尋找其他的機會。

所以,跳槽經濟下,好工作的標準就是它能否幫助你找到下一份工作。

這甚至不是未來的趨勢,在美國矽谷工作的技術人員早就意識到了。當時,伯克利大學的社會學家萊納斯·黃(Linus Huang)在矽谷創業公司上班時,這個公司主要的業務使用的程式語言是C++,而當時另外一種程式語言Java開始嶄露頭角,成為很流行的程式語言。

這家公司的員工在挑選要參與的項目時就傾向於去挑能夠讓他們使用Java語言的項目,因為這樣可以讓他們未來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2.和同事相處模式的改變

過去,工作最重要的是給上級留下好印象,比如說穩重能幹、認真盡責。而且,你與同事還存在競爭關係。在新的跳槽經濟下,你和同事之間的關係就特別重要了。因為工作一直在動態變化中,人員流動的速度也比以前快很多。如果你的同事先跳槽到另外一個公司,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那麼他就會成為你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如果你的同事很欣賞你,他甚至可以直接向公司推薦你。反過來,你對你的同事,也有同樣的價值。



3.招聘標準的改變

跳槽經濟下,人人都在為下一份工作做準備,這個時候談對公司的忠誠感、歸屬感就沒必要了。招人的時候,什麼重要?

激情——passion!在美國,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文化認知,人對他自己做的事情有激情,才會努力地去做。

一個招聘經理,他說他在挑選應聘者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看起來對工作特別有激情,另外一個人看起來非常有經驗,那麼他寧願去招聘那個更有激情的人。

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技能,都可以學,如果你對工作沒有熱情的話,肯定做不好。公司不在乎你熱不熱愛公司,他們在乎的是你能不能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項目當中去,快速、高效地完成它。

哈耶克認為,面對高度複雜的現代經濟,人類如此渺小,讓市場組織大規模的生產和分配活動,是最好的辦法。哈耶克明白,在自由主義經濟下,需要新型工作者,但他沒有給出「如何做職業決策,規劃職場生涯」的方法。

這個問題,另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蓋瑞·貝克(Gary Becker)提出了解決方案,他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human capital):人人都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企業,需要具備大量的技能、素質和經驗,管理並提升資產和人脈,簡單地說,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CEO。

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陌生人相互協作,合作的社會。跳槽頻率自然很好。這也提示我們,當我們從事一份職業時,有必要考慮好準備學習下一份職業技能或能力。在這個時代里,我們要學會打游擊戰。不能掉死在同一顆樹上。



要向游牧民族學習,學會不斷地轉移地方。這也是得到告訴我們的道理:要學會終生學習!!

當時我在公司就是面臨這樣的選擇,原崗位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到了瓶頸,所以我希望轉崗。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在公司具有核心的銷售部門,這裡要簡單介紹下公司背景,我們是世界500強,產品在市場有很強認可度,所以銷售幾乎不用費勁,產品依舊銷售得很好。

二是不核心,甚至事情很雜的人事部。其實很多人認為我會選擇銷售,因為銷售工作輕鬆,工資獎金都非常高。

而人事部情事繁雜,流程系統複雜,公司正在轉型,正在重新梳理內部流程,而人事也在順應公司的發展需要做出轉型。

最後我選擇了後者,因為我考慮的正是哪分工作對我下一份工作有幫助,前者雖然綜合下來很好,但是它無法給我的下一份工作有幫助,離開這個平台,很難將所學運用到下一個平台。

而後者對我來說更適合,如果能成功順應公司轉型,我所具備的經驗是任何穩定的崗位不能提供的,而這些都是我到下一家單位所具備的特殊才能。

所有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你選擇接下去面臨的風景不同而已。今天這篇名刊速讀簡直就是羅胖的u盤化生存的另一種解讀。

跳槽經濟的發展要求的是每個人都想方設法增加自身的價值,就是增加自身u盤的容量和內容,然後把自己的能力釋放渠道變成標準化的接口,方便在不同的電腦之間插拔。企業和員工都是雙向選擇,當自身的價值足夠大,就不再是公司挑選你為主,而是變成你可以更主動地挑選公司。但這種情況在中國的人情社會中還會有一定的限制,中國的文化還是傾向於在利益外面包裹一層人情的外衣,對國外的公司或一些合資公司中這種情況。

把自己當成一個公司來經營,這裡面就有一個公司目的的設定,一個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要在從業的開始就有所規劃,或者最起碼應該在職業生涯中期明確下來,沒有方向,只是想方設法賺錢來養活自己,就可能最後學了C語言、開車、切墩等等,然後每一方面都是皮毛,在每個一特定的方面價值都不足,想賺錢就永遠比不上那些目標相對明確,能力互補的人,這些人在種類上不夠多,但在某方面極具價值,這樣的人也更容易實現自身的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TnzAnEBnkjnB-0zIBu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