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種媽媽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幸好我沒中招

2020-10-08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2種媽媽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幸好我沒中招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父母恨不得把自己所有都給孩子,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可是盧梭在《愛彌兒》中卻提到: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父母的愛是讓孩子成長的必備條件,可是過度的愛就像毒藥,會把孩子毀滅在成長的道路上。尤其是男孩子,媽媽對兒子過度的愛,讓孩子變得軟弱、冷漠、寡情、不夠擔當,既不利於男孩身心的健康,更不利於他們的成長。

所以,如果你有兒子,千萬千萬別成為這兩種媽!

1、無微不至的媽媽

十月懷胎,所有的媽媽在期待中盼來了孩子的誕生,孩子來的是如此的不容易。因此,大部分的媽媽總是認為孩子是如此的弱小,他需要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媽媽包辦了孩子所有的事情,比如吃飯、穿衣服。

Jacob5歲了,媽媽身體較為虛弱,好不容易才有了他,媽媽覺得他的到來是如此的珍貴,因此從Jacob出生,Jacob媽媽就給予了Jacob無微不至的照顧。從Jacob能夠吃飯開始一直到現在吃飯都是媽媽哄喂著,衣服也是媽媽幫他穿上。家裡所有的好吃的都屬於Jacob,只有Jacob不吃的家人才放心大膽地吃。只要是Jacob想要的東西,媽媽都會買給他,如果不買Jacob就會又哭又鬧。

現在,Jacob到了上學的年級了,Jacob媽媽高高興興的把他送去了學校,可是只呆了一天,Jacob就再也不願意去學校了。因為Jacob在學校里到了吃飯的時候,別的孩子都在吃飯,只有Jacob坐在那一動不動,因為在這裡沒有媽媽喂給他吃。和孩子玩耍時,Jacob不懂得和小朋友分享,因為他覺得他喜歡的就應該是他的,小朋友們都不願意和他玩耍。到這時,Jacob媽媽才苦惱不已。

不少媽媽有這樣的誤區:只有對孩子的照顧無微不至,才能體現出自己對孩子的愛,甚至才能映射出身為一個合格母親的職責。可是,孩子在這樣的「愛」的照顧下卻喪失了最基本的生活的能力,缺失了與人溝通的能力。

愛孩子,就要做一個「慢半拍」的媽媽,不要低估了你的孩子。如果媽媽願意用心等待孩子,不隨時隨地的為孩子代勞,孩子的表現會超出你的想像的。當孩子吃飯時、穿衣時,媽媽不要總是如臨大敵,可以慢上半拍,留給孩子動手的機會,相信孩子,孩子的表現會超出你的想像。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希望所有事都是現成的,有人幫我們處理好,自己可以不用操心受累。孩子也是有惰性的,如果他知道背後有一個強大的靠山,孩子就會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總會想著別人可以為自己分擔。

而現實生活里,總會充滿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和變化,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學會嘗試,孩子總會想出辦法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媽媽要學會放開手,讓孩子學會自己飛,無微不至是在折斷孩子的羽翼。

2、奉獻過度的媽媽

有一種付出叫「犧牲式的付出」,而「犧牲式的媽媽」最為常見。為了操持孩子的一切,越來越多的媽媽放棄了工作、放棄了社交,全身心的投入到養育孩子中,為了孩子過度的犧牲了自己。成為媽媽後沒有了自我,變成了一顆只圍繞著孩子轉的衛星,與丈夫、與朋友、與社會的交流和聯繫指數型變少。

Ethan是家裡的獨子,媽媽為了更好的照顧家庭、照顧Ethan,從Ethan出生開始就辭去工作,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Ethan的身上。這天,爸爸下班回家時買了Ethan最喜歡吃的炸雞,Ethan看到後馬上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媽媽開玩笑的對Ethan說:「你看平時家裡的好吃媽媽都不捨得吃,總是先緊著你吃,現在你能不能給媽媽吃一口。」

Ethan卻生氣的說:「為什麼?這是爸爸買給我的,等我吃飽了再說吧!」媽媽沒有想到,平時一心一意的為了孩子,孩子會這麼對自己,想起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媽媽覺得傷心極了。

傳統觀念中,總是認為母親就應該為了家庭、為了孩子去犧牲自己。奉獻,大概是母性使然,母親會為了愛護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家庭,任勞任怨,不斷付出,委曲求全。但是,好多媽媽沒有想過,一個人如果總是長時間的讓自己受委屈,過度的犧牲自己,既不會讓自己幸福,也會讓身邊的人產生壓抑的情緒,特別是對孩子的情緒的影響尤其嚴重。

媽媽為了孩子,總是委屈、犧牲自己,沒有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己感到疲倦,孩子也會有很大的精神壓力和負擔。不僅如此,母親的過度奉獻會讓孩子認為媽媽所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自私,不懂感恩和體諒別人。

不論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自己,媽媽們要放開手,重新的找回自己。從家庭中走出來,讓自己感受到幸福,這份幸福感才會傳遞到孩子身上。去掉母親這個標籤,你同樣也是需要呵護的小女人,不要所有的事,不管是能做的還是不能做的都硬著頭皮去做,給孩子幫助照顧媽媽的機會,讓孩子在照顧媽媽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哲學家

曾說:檢驗一個母親是否真正具有愛的能力,就看她是否願意分離,並且在分離後繼續愛著。媽媽要學會斷舍離,尤其是對兒子。男孩六歲以後,媽媽要學會從位置上遠離孩子,在男孩的重要的成長階段,讓孩子學會勇敢、獨立和堅強,真正的成長成一個男子漢。媽媽,放開你的手,做回你自己,孩子的人生應該由他們自己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R7VBnUBd8y1i3sJdGv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