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對演員胡歌來說,是收穫頗豐的一年。
首次轉型大銀幕,就被法媒Paris Match獻上滿分的彩虹屁——
「英俊的黑幫大佬,亞洲的阿蘭·德龍」。
勇哥猜你想像不到。
前腳剛被盛讚的「黑幫大佬」,在新片里就被人「虐」了千萬遍。
一個人蹲在小屋裡,一句台詞都反反覆復地NG。
何方神聖,捨得下這樣的本錢?
請您掌眼——
《但是還有書籍》。
B站出品。
你沒看錯,正是那個搞鬼畜出了圈,被吳京叫成「呷哺呷哺」的火鍋店視頻網站。
可別小看它。
最近幾年口碑爆棚的國產紀錄片,很多離不開它的身影。
出品的《人生一串》,用烤串勾勒市井江湖,兩季均分8.8。
投資的《我在故宮修文物》,以文物書寫拳拳熱情,9.4分刷爆朋友圈,還被拍成電影。
到了這部《但是》,用書籍述說喧囂中僅存的清凈。
2集播出,豆瓣開分9.5,網站評分9.9。
遣詞造句,反覆推敲。
粉絲都衝著胡歌的聲音關注,卻在每期節目的末尾忽略了自己的本意。
循星光而來,後滿載而歸。
在這當中。
每段故事,彌足珍貴。
01
讀書,編輯。
對痴迷之人來說,恨不得生活的每個縫隙都被填滿。
牆上畫來自義大利作家雨果·普拉特《七海遊俠系列》
但在外人眼中,無外二字。
「枯燥」。
為了彌補認知上的差異,描述書籍深處的光彩。
《但是》用了很多奇妙的「修辭手法」。
第一種,動畫。
透過可愛的線條小人,展開作家斑斕的精神世界。
那裡有手指被麵條取代的女友。
那裡有胸腔里長著小型影院的默片人。
那裡有靠讀書提高戰鬥力的刀客。
創造出他們的小說家,叫朱岳。
後浪出版社文學部主編,豆瓣禿頂協會會長。
看著堆滿屋子的書,他對著鏡頭懵懵懂懂地問道。
我買這麼多書,是不是有點傻呀?
創作和餬口。
夢想和現實。
兩者間的取捨,讓他踟躕了近十年。
直到他遇到一本書。
一本藏在書店的書架深處,絕無法一眼就注意到的書。
這本《寂寞的遊戲》的作者名為陳哲生。
他被同行稱作「撐起21世紀台灣小說江山的兩位作家之一」,文筆不差於西方的文學大師。
可惜英年早逝,讓人扼腕。
機緣巧合,讓朱岳拿到了這位神交已久的作家的遺著書稿。
可多方求索,沒有一人願意幫忙推廣。
甚至包括他的鐵哥們。
原因自是不消多說。
除了少許書蟲,誰會看呢?
痛定思痛的朱岳決心做了兩件事。
首先,就是把哥們拉黑。
接下來的事,就頗為漫長。
他開始致力於挖掘沉寂在華語文壇里不為人熟知的優秀作家。
像是從泥床中撬出晶瑩剔透的珍珠。
幾十位,上百位...
匯聚在一起,連成一條文學的金線。
此外,朱岳還找到了許多青年作者。
他們的作品另類,邊緣,甚至仍有稚嫩之處。
但那股旺盛的生命力,足以破土而出。
朱岳把他們聚集,並取了個十足浪漫的名字——
火之組。
星星之火,只待燎原。
02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某間教室里。
學生們眼裡放著光,圍坐在一位貌似比他們大不了許多的老師面前。
此時,《但是》用上了第二重「修辭」,定格。
它精準捕捉到這節課堂與眾不同的一幕。
老師叫學生站上桌子,朗誦詩歌。
愛電影的朋友,在此刻一定心領神會。
三尺講台,夢回《死亡詩社》里的「基汀船長」。
拉回現實。
北大的這名老師,名叫范曄。
年僅42歲,已經成為西葡語系系主任。
靠天賦?
他卻把自己從頭到腳貶了一通。
但有項成就。
就算再謙虛,也沒法抹煞。
他在34歲的時候翻譯了一部書。
書的名字,叫做《百年孤獨》。
這本書為什麼特殊?
勇哥不用過多贅述。
拉美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那麼問題在於。
這項工作,為什麼特殊?
背後,還涉及到一個並不光彩的故事。
1982年,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憑本書獲諾貝爾文學獎後。
中國便掀起了一股「馬爾克斯熱」,十餘種未經授權的盜版譯本流通市場。
1990年,馬爾克斯來到北京和上海訪問。
看到書店裡堂而皇之出售的盜版作品,他怒不可遏地說道。
「就算死後150年都不授權給中國出版,尤其是《百年孤獨》!」
這一次。
經過出版社長達8年的努力,終於拿到《百年孤獨》的在中國的首個正版授權。
而後,立馬廣邀天下英雄,主持翻譯工作。
范曄正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翻譯了其中幾段內容。
可沒想到。
卻接到了正式的邀約。
這下,壓力全落到他的肩膀上。
他的憂慮,幾乎頃刻間就被渴望所取代。
他說,沒人抗拒得了這種誘惑。
工作展開,范曄絲毫不敢鬆懈。
他追尋的並不僅僅是逐字逐句地翻譯。
更多的,是對作品況味的把控和呈現。
甚至是身心合一,儘量達到原作者當時的創作狀態。
此書一出,立即霸占暢銷榜首位。
可他本人,卻越來越「不自信」了。
越至絕巔,他越深刻地意識到。
翻譯,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但生活本身。
又何嘗不是一邊缺憾,一邊動人?
03
書堆成的過道,打捆的封條,參差的邊角...
撫摸,閃躲,騰移。
這漂亮的「一鏡到底」,是《但是》的第三種手法。
對於藏書兩代的吳雅慧一家來說。
在被書籍擠滿的逼仄空間裡面向世界,是再幸福不過的事了。
年少不知藏書貴。
吳雅慧小時候,也從來沒想過長大後會有子承父業這麼一出。
直到有次,她在柜子底下翻出本舊書。
這本書叫做《國菓圖鑑》,布皮包裝,印刷精美。
它出版於1937年,由日本畫家繪製,僅印製過500本。
那刻起。
吳雅慧突然明白,收藏舊書的最大驚喜不在於經濟價值幾何。
手捧舊書,像是跌跌撞撞地闖進許久無人光顧的花園。
稍經修葺,就能重新煥發光彩。
這份情感連接人與人之間的羈絆,也遠比想像得深。
吳雅慧的書店曾接待過一位香港的收藏家。
千里迢迢而來,進店就已經認準目光。
知音相逢,免不了一番寒暄。
這位藏家大手一揮,打算把自己的藏書運來轉賣。
落在知己手上,也不算埋沒。
可意外的是。
就在吳雅慧整理書籍的時候,發現很多父親獨有的字跡。
賣出,又買回。
經年流轉,像是一個輪迴。
在這個輪迴裡面。
有人積攢收集,抱著保護瀕危動物的美好信念。
有人沿途分享,只為同道中人的相視一笑。
不論認準哪條路。
他們當得起一句。
文化英雄。
《但是》這部綜藝妙就妙在。
它具象化了詩意,給了聯想一個夠得到的梯子。
但回到我們的社會。
這些以書為生的人們,處境並不美好。
就拿兩個簡單數據來說。
今年8月份公布的《新青年閱讀文化風向標》顯示:
76.8%的人,每日閱讀時間不超過1小時;一月讀書5本以上的,占9.2%。
片中朱岳做噩夢,都夢到自己出版的書賣不出去。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
胡歌的到來,明星與書籍的牽手。
對那些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骨灰書迷,也不失一番美意。
(豆瓣書迷爆料)
再回頭,品品片名。
「但是還有書籍」,出自米沃什的同名詩歌。
在它前面的「雖然」,指的什麼?
隱去的半句,是我們每個人或倏然遠去,或封塵心底的精神追求。
雖然我們拚命奔忙。
雖然我們孤獨行走。
但是,還有書籍。
在原詩中,以這樣兩句作結。
我常想像已經沒有我的大地,
一如既往,沒有損失,依然是大戲台,
女人的時裝,掛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聲。
但是書籍將會豎立在書架,有幸誕生,
來源於人,也源於崇高與光明。
到這裡。
勇哥覺得什麼樣的文字來作為這首短詩的註腳,也顯得單薄。
但每個人。
都可以給自己做個註腳,找尋那片隱秘的花園。
就從捧起一本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