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四大帝國之一,卻被漢朝評價為兵弱:帕提亞帝國實力如何

2019-11-22     吟風社

兩漢時,有世界四大帝國的說法:漢朝,羅馬,安息,貴霜,並立於當時。

安息就是赫赫有名的帕提亞帝國,曾經在卡萊之戰中擊殺羅馬前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殲滅四萬羅馬軍團,後來又重挫安東尼東征,並令羅馬人在朗代亞之圍中招致慘敗。雖然羅馬帝國時代能憑藉更強大的國力多次反擊帕提亞,終究不能將其制伏。

四大帝國

然而在《史記》中,卻堂而皇之地記載帕提亞帝國"兵弱"。

《史記·大宛列傳》: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

許多人以此貶低帕提亞帝國,認為其軍隊虛弱不堪,完全不足以和大漢匹敵。

不過很奇怪的是,《史記》中的記載以農耕軍隊為兵弱,遊牧軍隊為兵強。但《漢書·陳湯列傳》中陳湯又說"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顯然對遊牧軍隊評價並不高。

司馬遷

大宛、大夏都是曾經希臘化時代留下的城邦國家,大夏曾經入侵過印度西北部,建立了印度-希臘王國,這戰績實在不能說弱。只不過當漢使進入中亞時,中亞的希臘化城邦國家都已經紛紛衰落了。

這應當是因為希臘裔定居民因為長期遠離本土,在技術和軍事體系上得不到更新換代,漸漸荒疏。中亞的貧瘠,也使得市民兵難以獲得優質的裝備和訓練,久而久之,他們便被在廣袤的中亞草原上能夠發揮出極大機動性和縱深優勢的游牧民族所壓制。

而帕提亞作為游牧民族起家,而在趁著塞琉古王朝的衰弱入駐兩河流域,建立大帝國轉向農耕化的王朝,為什麼會被評價為兵弱呢?

我們需要注意到,卡萊之戰爆發於公元前53年,是漢武帝去世之後30多年,此時司馬遷也已經去世。漢使出使安息的時間是公元前114年,比卡萊之戰早了61年,此時帕提亞帝國的軍隊正處於艱難的轉型期。

帕提亞帝國

當時正是米特拉達梯二世在位,他的前任阿爾達班一世在逼退塞琉古王朝的反撲之後,馬上到東面迎戰因大月氏西遷而變得躁動不安的斯基泰人,結果因希臘僱傭軍的倒戈而戰死沙場。

農耕化使得帕提亞人的動員率下降,而為了壓制塞琉古王朝,統治兩河流域,帕提亞帝國又不得不將精兵放在西線。為了振興軍隊,渡過轉型期,米特拉達梯二世試圖編組強大的重騎兵部隊,但軍隊的轉型需要時間。

在此之前,為了維持軍力,米特拉達梯二世便招募了大批遊牧騎兵充數,來維持龐大的騎兵規模,守衛邊疆。

漢使來訪時看到的景象是——"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於東界。東界去王都數千里。行比至,過數十城,人民相屬甚多"。

即使在幾十年後的卡萊之戰,蘇萊納所率領的重騎兵也不過一兩千人。帕提亞帝國在此時派出的兩萬騎兵,顯然基本都是些裝備極為簡陋的輕騎兵和僕從軍。他們也未必是為了展示軍威而去迎接漢使,很可能是剛剛執行了某次軍事任務,順便承擔起迎接使節的工作。

而在帝國的核心兩河地區,米特拉達梯二世作為中興之主可謂忙得不可開交,他要安撫希臘城市的反抗情緒,改革稅制和軍制,讓試圖安逸下來的貴族們重振尚武精神,以農莊為基礎提供彪悍善戰的具裝騎兵兵源。這種情況下,他也未必有心思去向漢使展示什麼軍威。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久後,經過改革的帕提亞王朝具裝騎兵,戰鬥力比起中亞游牧民族擁有的猴版重騎兵有了質的碾壓,將斯基泰人和月氏人打得節節後退,重振了帕提亞的霸權。而數十年後,羅馬人也將在卡萊之戰中折戟沉沙。

帕提亞王朝士兵

而在後漢書中,中國也對帕提亞帝國給出了肯定"安息國,居和櫝城,去洛陽二萬五千里。北與康居接,南與烏弋山離接。地方數千里,小城數百,戶口勝兵最為殷盛"。由此可見,能夠在歷史上留下盛名的帝國,都不應輕易輕視,有民族自豪感是好事,但不是以隨便貶低其他文明為前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nKHD7m8Bgx9BqZZIIWk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