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大腸癌
很多人潛意識裡
可能會把這類疾病和中老年人
聯繫在一起
但其實
年輕人也有患病的可能
日前,一位年僅20歲的女性患者在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內鏡中心查出大腸癌。
而去年這個時候,一名23歲的女孩因腹痛、腹脹一個多月,也在該院查出大腸癌,且已發生肝轉移,確診後不到半年便離開了人世。
對此
復旦中山廈門醫院
內鏡中心姚禮慶教授提醒:
大腸癌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年輕人也要警惕大腸癌!
據介紹
大腸癌早診早治存活率高
如何早期發現大腸癌?
姚禮慶教授介紹
有家族腸癌病史者
如父母或其他直系親屬
有結腸癌或結腸息肉史的年輕人
要格外重視
網絡圖片
一旦發現以下「信號」
不可掉以輕心
1、反覆便血。便中帶血時,人們大多會自行判斷是痔瘡,羞於去醫院就診。對於這部分人群,建議到消化科或肛腸科就診,如果藥物治療一周後還便血,或用藥好轉後便血又出現反覆,要提高警惕。
2、便秘和腹瀉。如果便秘和腹瀉持續時間長,用藥後治療效果不佳,就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排除胃、腸道腫瘤的可能。
3、大便習慣改變。形狀規則的大便是一個人腸道健康的表現,大便突然變細、有凹槽、附有粘液等,都是腸道出現異常的信號。
4、腹痛和腹部腫塊。腹部隱痛容易被忽視,人們往往選擇等其自行緩解,只有腹痛腹脹很嚴重時,才去醫院就診,此時多伴有腸梗阻,病情已被延誤。因此,腹痛腹脹反覆發作的,尤其是在右下腹或左下腹摸到腫塊的,必須去醫院檢查。
痔瘡與大腸癌症狀有何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
大腸癌與痔瘡患者都會出現便血
但便血的顏色不一樣
痔瘡便血顏色為鮮紅色,與糞便不相混合,血液多數隨大便排出後滴下。
而大腸癌便血的顏色較暗,多是混在大便裡面,到腸癌晚期,還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每天數次大便,伴粘液、血便、肛門下墜感。有時直腸息肉極易被誤診為痔瘡。
大部分的痔瘡與大腸癌
發生在手指可觸摸的部位
所以經肛門手指檢查
是一種簡便有效的檢查方法
如果手指觸到腸內有菜花狀的腫塊,或邊緣隆起、中央凹陷的潰瘍,就要高度懷疑是大腸癌。
檢查後發現指套上沾有血液、膿液的,也是腸癌的特徵性表現。
如何進行早期防治?
姚禮慶介紹,腸鏡檢查可清晰地觀察全部大腸,並可在直視下鉗取可疑病變進行病理學檢查,有利於發現早期及微小結腸癌,進一步提高診斷正確率,是大腸息肉和大腸癌最重要的檢查手段。
多數大腸癌由癌前期病變——息肉發展而來,而息肉可以通過腸鏡及時摘除,從而達到早期治療和預防大腸癌的目的。
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切記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