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發展光伏扶貧變「輸血」為「造血」

2020-05-06   每日甘肅網

清水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亞明

新甘肅客戶端清水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崔亞明)全縣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到村收益的80%規範用於貧困人口公益性崗位工資和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勞務費用支出,剩餘20%規範用於村集體經濟發展。清水縣大力發展村級光伏扶貧電站,變「輸血」為「造血」。僅此一項,全縣90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每年穩定增收3000元左右,121個貧困村年均實現村集體受益2到5萬元。

近年來,清水縣搶抓機遇,把開展光伏扶貧、發展光伏產業作為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積極爭取光伏指標安排和項目扶持。規劃建設5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年平均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按照光伏電站25年運行壽命計算,現有電站累計發電量將達到15億千瓦時,相當於清水縣9至10年縣內總用電量的總和。

為了讓光伏電站的受益惠及貧困戶,清水縣堅持「勞務獲取、多勞多得」的原則,將村級光伏電站收益分配到全縣121個貧困村村集體和31個村級光伏電站關聯的121個貧困村的908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村級光伏收益的80%分配以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為原則,具體在保證現有38名村級公益性崗位電站管護員穩定不變的基礎上,在全縣121個貧困村增設村級公益性崗位,增設環境衛生監督員各1名,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則,參照全縣已開發的村級公益性崗位報酬標準致富報酬。同時堅持項目關聯戶保底收入全覆蓋。項目保底收益主要用於支付20個單村光伏扶貧電站關聯的24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11個聯村電站關聯的88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管護的報酬。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通過召開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確定義務工的日報酬。 在保證項目受益戶保底收入全覆蓋的基礎上,結合「衝刺清零」行動,啟動實施難以立項、群眾反映迫切、資金需求量較小、受益面廣、群眾參與熱情高的村級小型公益事業。按照「勞務獲取、多勞多得」的原則,村級小型公益事業所需的勞力,必須僱傭有勞動能力的項目關聯貧困戶,切實解決小型村級公益性事業建管資金短缺的問題,穩定增加貧困戶就近就地務工收入。為確保分配公正,具體實施中,由村兩委會同駐村工作隊精準建立村級項目關聯貧困戶用工、務工統計台帳,每月在村內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後,由各鄉鎮負責指導村兩委將保底收益資金及時打入貧困戶一折通帳號。剩餘20%光伏電站到村收益主要用於村內主導產業發展、公益性設施維修管護等方面的材料購置費用,有力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