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鬧矛盾,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都說小孩的脾氣就像天氣一樣瞬息萬變,可能剛才還在打架的兩個人過一會兒就好得像一個人一樣。
孩子們鬧歸鬧,家長該如何處理這樣的情況呢?
要知道孩子在年幼的時候不太會記仇,但是他們長大了之後,考慮的事情也就多了,會漸漸變得不那麼容易和朋友和解。
在兒童4-6歲的時期,正是上幼兒園的時候,身邊的小夥伴多了起來,小孩子之間的小摩擦也就多了,這是家長們最應該進行教育的時刻。
"無腦護犢子"的心態要不得
當孩子之間發生了矛盾時,有一些家長顯得特別亢奮,他們多是對自家孩子愛得深沉,生怕孩子在別人那裡吃了虧。
這類家長"護犢子"的心態非常強烈,往往在還沒有搞清楚前因後果的情況下,就對別人家的孩子態度很兇,甚至會打罵別人家的孩子。
前段時間我聽了郭德綱的一個單口相聲,叫做《一錢十三命》,故事的開頭就是因為兩個孩子鬧起了矛盾,結果雙方的家長都屬於這種"無腦護犢子"的類型,對對方的孩子又打又罵,結果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後果。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小孩子們之間發生的小摩擦通常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無非是誰搶了誰的玩具,誰偷吃了誰的糖,都算不上什麼大事情。
但是很多家長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喜歡把事情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比如有的家長會想"他們家人看不起我們家孩子""他就是故意欺負我們家孩子""他是覺得我們好欺負"。
其實這些想法都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現實生活中這類家長很會激化孩子之間的矛盾,造成更加嚴重的後果,是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再者,有一些孩子從小性格是比較調皮的,他們有可能就是故意捉弄別的小朋友,然後被人反擊了回家告狀,是明知道家長會故意護著自己,有一種利用家長去欺負別的小朋友的心態。
如果家長脾氣太過暴躁,對自己家的孩子"無腦護",就很容易成為孩子欺負別人的"幫凶"。
"胳膊肘沖外拐"的行為傷透孩子的心
還有一類家長與上述的類型完全相反,在一般情況下,這類家長非常推崇我們一些老育兒觀念,認為"小孩子打架,大人別摻和"。
這個觀念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價值的,尤其是在很多男孩子身上比較有實踐的意義,因為男生之間打架反而像是一種情感的交流,今天打完架明天就勾肩搭背一起玩,所以很多時候大人沒有摻和的必要。
但是如果家長太過放任不管,任由孩子之間的矛盾升級卻不聞不問,會讓孩子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中,毫無安全感可言。
這類家長令孩子最傷心的一點就是"胳膊肘沖外拐",無論兩個孩子之間是誰的錯,挨罵的總是自家的孩子。
這類家長對於人際關係可能比較弱勢,總是害怕惹到別人,對別人處處忍讓,想要做一個"老好人"。
如果是別人家的孩子欺負了自家的孩子,這類家長很容易就原諒別人,甚至不需要對方道歉,就教育自家孩子不要讓別人惹自己。
這種懦弱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造就兩種極端性格,第一種就是和家長一樣變得懦弱膽小,任人欺凌卻絕不敢保護自己,第二種則是被環境所逼爆發出反抗精神,脾氣就變得暴躁易怒,誰敢惹自己當場就讓他好看。
這兩種性格都不是積極健康的性格,因此我們可知家長一定不能太過懦弱,不要畏懼處理人際關係,更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處依靠。
正面積極地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各讓一步
當孩子們之間發生小矛盾的時候,家長要冷靜客觀,拿出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成熟氣度來,不要被面前的局勢所影響。
用積極的情緒處理孩子之間的矛盾,家長應該這樣做:
1. 耐心詢問兩個孩子之間發生了什麼,不要使用誘導的話術讓孩子說出偏離事實的話;
2. 克制住自己想要偏向自家孩子的心情,堅持告訴自己"發生矛盾雙方都有錯"這一理念,從雙方的行為中找出一些可以進行教育的錯誤點;
3. 開始對孩子進行語言引導,不要提誰對誰錯,先讓孩子看清吵架之後的局勢,講出雙方的損失,讓他們的注意力從敵對的情緒中緩解出來;
4. 建議雙方各退一步,鼓勵孩子向對方道歉並且和解,幫助孩子彌補損失,並且提出警示,讓孩子繼續快樂地玩耍。
在教育孩子處理小矛盾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的首先不要被自己和自家孩子的親情關係所影響,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的偏向情緒。
要知道人和人之間的爭吵都是源於情緒,因為一些事情導致人們之間的情緒積累憤怒,最終爆發了爭吵,所以我們在勸孩子之前,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身份。
我們作為家長是一個教育者,並不單純是孩子的保護者,單純的保護就像圈養,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弱。
學會摒棄自己作為家長的偏心,這對我們的家庭教育來說非常重要。
保持自己的中立心態之後,我們要在短時間之內化解孩子的情緒,如上文所說,爭吵往往是憤怒情緒的累積最終爆發,那麼如果無視孩子的情緒,直接進行道理說服,其實就是讓孩子的憤怒情緒積壓在了自己心裡。
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就算孩子暫時聽從了家長的指導,也是口服心不服,有的孩子比較記仇,可能會下次找准機會再欺負對方。
短時間之內化解孩子的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面對自己的憤怒情緒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比如有的孩子在和對方爭吵的過程中,把他們爭奪的東西打壞了,或者抓傷了別的孩子,這些都是屬於負面情緒所帶來的"後果"。
讓孩子直面他們帶來的不良後果,這時候也不要採取批評的態度,家長應該給孩子提出一種名為"遺憾"的情緒,表露出對遭受破壞的東西的惋惜,引發孩子的後悔。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孩子的憤怒情緒轉變成為後悔和內疚,也能夠引發他們的思考,覺得下一次不應該這樣做,不想再去破壞好的東西。
化解情緒之後的關鍵總結:何為各讓一步?
化解了情緒之後,家長也要維持住自己心態的平和,要懂得在對孩子進行說服教育的時候,不要貿然批評哪一方。
孩子多數好勝心比較強,如果家長作為成年人批評了某一方,另一方可能會沾沾自喜,覺得家長是站在自己這邊的,被批評的一方就算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會因為只有自己挨了批評而不服氣,那麼教育又失敗了。
用一句老話說"各讓一步"其實就是"各打八十大板",只不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保持自己情緒的平和,不要把問題形容得太嚴重,提出雙方都有錯的概念,但是不要深化這個話題。
孩子們在年幼的時候,其實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犯了錯,我們在骨子裡其實都挺愛面子的。
家長提出雙方都犯了錯誤,其實目的是要讓對方都讓出一步來,因此我們在進行道理說服的時候,不要說的太多,簡單做一個總結,然後讓雙方進行短暫的道歉和讓步。
對於孩子來說,事件的結果更加重要,家長最後鼓勵孩子一起快樂玩耍,這樣就能夠形成一個好的結果。
孩子的爭吵並不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只是我們作為成年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太具有攻擊性也不要太懦弱,勇敢面對孩子之間的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