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貴妃,鈕祜祿氏,也就是乾隆的生母,雖然有人懷疑她不是乾隆生母,但也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這裡還是按照正史中的來。歷史上的熹貴妃出身也是不錯的,她十三歲就進了雍正的王府,雍正登基後封她為熹妃,隨後又晉升為熹貴妃,但雍正生前並未封她為皇后,而是在雍正死後,由於乾隆登基為帝,作為生母的熹貴妃自然就是皇太后。這位熹貴妃絕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
開掛的鈕祜祿氏:生未來儲君,為雍正奪位加分,被康熙夸是有福之人
康熙有近百個孫子,只有少數幾個是養在宮裡的,其中就有鈕祜祿氏的兒子,也就是小弘曆,康熙對幼時的弘曆可以用「見即驚愛」來形容了。那天是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康熙帝與還是親王的雍正一起在圓明園賞牡丹,那時的圓明園是雍正的府邸。在圓明園康熙見到了12歲的弘曆,對於這位帝王爺爺的問話,小弘曆對答如流,寵辱不驚。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喜愛,後來便將小弘曆帶到了宮裡撫養。不知道這是不是傳說中的「隔輩親」。
而作為生養了弘曆的鈕祜祿氏自然也算是「功臣」。在這之後的一次家庭宴會中,康熙特別問了誰是弘曆的生母。在見到鈕祜祿氏時,康熙也連連稱讚其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這是赤裸裸得到暗示啊,一旁的雍正必定是暗自竊喜。正是因為康熙對弘曆的喜愛,才有人暗自揣度,雍正之所以能在奪嫡之爭中勝出是因為生了一個好兒子。我覺得應該是有這方面的因素的,弘曆的存在肯定為雍正奪位加分了,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雍正本身。康熙實行的政策相對比較寬鬆,因此也遺留了不少問題,而雍正的「嚴苛」正好能修正他之前留下的問題,我覺得這才是根本。
鈕祜祿氏雖然生了一個好兒子,但似乎她並不受寵。據史料記載,鈕祜祿氏五官端正,身體高大,體魄強健。或許,這樣的鈕祜祿氏並不是雍正的菜吧。說她不受寵也是有依據的,歷史上的鈕祜祿氏活到了86歲。作為皇帝的生母,一國皇太后,自然是要與皇帝合葬一處的,但是鈕祜祿氏卻在在雍正入葬之時,她就表明拒絕與和雍正合葬。
拒絕與雍正合葬,想要效仿孝莊文皇后的鈕祜祿氏
雍正是在鈕祜祿氏之前駕崩的,負責葬禮的是乾隆。在雍正入葬泰陵之後,由於涉及到要不要在雍正的棺位旁邊預留位置的問題,乾隆自己不好做決定就請示了鈕祜祿氏。得到的答覆是:
「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復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
從鈕祜祿的這個答覆中就能看出她的不簡單了。
第一,拒絕與雍正合葬。但是人家話說得很漂亮。鈕祜祿說:為了保證雍正死後的安寧,以後就不要再打開地宮了,這樣我心有不安。
第二,昭西陵、孝東陵不是有現成的例子嗎?昭西陵就是孝莊文皇后的陵墓。孝東陵是清世祖福臨的皇后,這兩位皇后的陵墓都有一個特點,都是單獨的皇后陵,而不是與皇帝合葬在一處。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開了皇后獨葬一處的先河。所以,鈕祜祿氏的意思就是要效仿孝莊皇后自己獨占一座皇后陵。這是一件特別勞民傷財的事,歷史上只有少數的幾位皇后有這個資格,如慈禧太后也是獨占一座皇后陵的。
在封建王朝時期,後宮女人活著爭寵,死後也要整個名分地位,能和皇帝合葬這可是莫大的榮耀,可偏偏這位鈕祜祿氏不走尋常路,自己提出了不合葬的要求。所有,就有人揣測是因為鈕祜祿氏並不受寵。其實還有一個原因,當時的泰陵地宮已經有了兩位與雍正合葬的女人,這兩個大家都熟。一位是皇后烏喇那拉氏,另一位就是大將軍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年氏死前的位份是皇貴妃。一般來說能與皇帝合葬的只有皇后,但若是皇貴妃死在皇帝前面,並且還是位寵妃,也是有資格與皇帝合葬的。
這兩人的棺位正好在雍正的一左一右,剛剛好。皇后棺位在左,皇貴妃棺位在右,並且皇貴妃的棺位要靠後些,顯示尊卑有序。倘若鈕祜祿氏也入葬泰陵地宮,那三人的位置要怎麼排?實在是不好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