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聲音的塑形能力 |徐江專欄

2020-04-06     綜藝報

近幾年伴隨著真人秀的崛起,以及電視劇對影像化的強調,大家對演員聲音的理解,似乎出現了某種「跑偏」。

聲音在影視表演中的地位,其實是個老話題、傳統話題,表演相關的藝術院校都有專業老師傳授這方面的知識和技巧。但近幾年伴隨著真人秀的崛起,以及電視劇對影像化的強調,大家對演員聲音的理解,似乎出現了某種「跑偏」。

現在一提影視中的聲音,人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配音,這也許是配音類節目得以走紅的前提。相較過往,今天的播出平台對配音工作的理解有了長足進步。過去一提配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上譯廠、長影廠、八一廠、北影演員劇團,以及廣東省話劇院、遼寧兒童藝術劇院等譯制的國外影視作品,現在大家對配音的認知逐漸拓展,涵蓋了動畫片和眾多本土影視產品,比較貼合配音這項工作的本來範疇。

配音的焦點話題,在過去的許多年裡都集中在對「洋腔洋調」的關註上,這主要是拜當年「配音界第一天團」——上譯廠所賜。在漫長的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上譯廠奇特地創造出一種「怪腔怪調」,卻又不無戲劇化的「上譯配音腔」。他們既像戲曲和舞台劇那樣,注重配音者生、旦、凈、丑的行當搭配,很好地搭建出了能傳遞原作角色差異的音色平台,同時也臆造出了一種符合封閉社會環境下人們對歐美人說話方式想像的「配音腔」。這種配音風格風靡幾十年,成為幕後工作中一道讓人們又愛又恨的風景。

伴隨著配音內容和類型的豐富,「配音腔」在近年已經有所沖淡。現在大家主要關心的配音話題,還是怎麼用中國人日常的語言方式,去傳遞原片的意思。這也說明,伴隨著「字幕黨」的興起,以及大家對影視原音的日益欣賞,國人對配音工作的理解,告別了五六十年前那種神秘的「內參片」思維方式,進入了日常化、常態化的審美階段。

常態化使人們更傾向於把演員配音視為一種工作,以及與表演工作有關的「才藝」,而非一種藝術創作,也沒有了當年提起董行佶、邱岳峰、向雋殊、魯非、孫敖、李梓、畢克、劉廣寧、童自榮、尚華等人時,那種油然而生的崇敬與神秘感。這一點,從二十年來進口分帳大片頻頻請明星配音,不再單純依賴專業配音演員,便可看出端倪。至於近幾年一系列以「配音」為名目的真人秀,邀請知名演員坐鎮,讓他們模仿一些熱門影視作品裡的聲音,更是這種常態化的直觀體現。

在表演領域,聲音是演員塑造角色的重要手段。演員的聲音要具備一定的塑形能力,專業演員出演角色,銀幕或螢屏後面出來的卻是另一個人的聲音,這對於演員而言,也是一種侮辱。大家或許還記得李雪健版的《水滸傳》,就用了其他演員的聲音,起因是李雪健演的宋江最初是說山東話的,劇集播出後遭到異議,只好臨時請人配音。可是宋江一改回普通話,主演苦心孤詣所營造出的鄉土氣息、生活氣息,就被破壞了,這也是該劇的一大憾事。今天,一些綜藝節目出於獵奇,讓已經確立演藝地位的名演員,去模仿當年熱播影視中經驗和功力還很有限的「生瓜蛋子」,實在不是什麼聰明策劃。普及知識不能走「將外行進行到底」的路子。

不止是配音,當下的影視表演中,演員們對自己原聲的使用也不那麼講究。有些神劇,不但劇情神、特效神,聲音也神。不管是拍重慶戲還是上海戲,演員都是一口東北腔,跳線感十足。好演員一定要有讓聲音適應、融入劇中情境的能力。最近熱播的《鬢邊不是海棠紅》,兩位男主角的演技為人稱道,不過該劇也有微瑕,那就是劇中天南地北的口音都隱約能找到一點,唯獨沒有京腔。各地京劇演員雖生活中也講方言,一上舞台或面對公眾,基本上都是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拍京劇題材的戲,演員卻不說京片子,氛圍一下就不對了,也影響了觀眾對劇情的信服度。這還是近期熱議度高的、衝刺精品的戲,至於播出後反響平平的影視作品,類似的缺憾更多。

聲音是角色的另一張臉,這一點要牢記。

解析央視頻疫情報道的新媒體敘事策略

坎城延期對全球電影行業意味著什麼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xMETnEBfwtFQPkdd4q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