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唐代飛天:多變的飛動之美是她的生命和靈魂

2020-09-15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原標題:莫高窟唐代飛天:多變的飛動之美是她的生命和靈魂

321窟西壁雙飛天

320窟南壁雙飛天

敦煌飛天是莫高窟的名片,也是莫高窟藝術的標誌之一。莫高窟492個洞窟中,總計超過4500多身大小、形態、色彩各異的飛天,既蘊涵著神聖的、玄秘的和莊嚴的宗教美感,也瀰漫著永恆的、絢麗的和深邃的藝術美感。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她不是一位神,她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神話傳說中說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後來乾闥婆和緊那羅的職能混為一體;乾闥婆亦演奏樂器,載歌載舞;緊那羅亦衝出天宮,飛翔雲霄。乾闥婆和緊那羅男女不分,合為一體,化為後世的敦煌飛天。

敦煌飛天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莫高窟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從十六國,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代五個朝代,近三百年的時間,完成了敦煌飛天中外、東西南北的吸收融合,完全中國化的歷程。

到了唐代,敦煌飛天到達了鼎盛期,藝術造詣也達到了巔峰。

莫高窟現存唐代洞窟236個,洞窟所畫飛天,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此時壁畫中的飛天其基本形象是菩薩裝,女性體型,特別是盛唐時期受到宮廷舞蹈和仕女畫的影響,其畫法由浪漫、誇張步入現實,由天人轉變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粉壁丹青完全進入了人物畫的範疇,工筆勾勒,重彩平塗,形象鮮明。

多變的飛動之美是飛天的生命和靈魂,也是評價飛天藝術高低的標準。唐代的敦煌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這與唐代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藝,開放的國策,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她卻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也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家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奇蹟。

唐代是莫高窟畫大型經變畫最多的時代,窟內的四壁幾乎都被大型經變畫占領,飛天亦多畫在大型經變畫中。一方面為大型經變畫中的佛陀說法場面、散花、奏樂、歌舞作供養,一方面表現大型經變畫中佛國天堂——極樂世界的自由歡樂。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雲,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揮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衝雲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遊;飄拽的衣裙,飛卷的舞帶,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繪的詩情畫意。

唐代敦煌飛天還有一個新特點,就是出現了不少雙飛天。最有代表性的是第321窟(初唐)和第320窟(盛唐)的雙飛天。

第321窟的雙飛天畫西壁佛龕上層兩側。南側的兩身雙飛天,飛姿較為優美。這兩身飛天的肉體雖已變成絳黑色,但眉目輪廓及肉體姿態線條十分清晰,身材修長,昂首挺胸,雙腿上揚,雙手散花,衣裙飄條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象兩隻在空中飛游的燕子,表現出了瀟洒輕盈的動態之美。

第320窟的雙飛天畫在南壁《西方凈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兩側,每側兩身。這四身飛天以對稱的形式,圍繞華蓋,互相追逐。一個在前,揚手散花,反身回顧,一個在後,舉臂緊追,前呼後應,表現出一種既奮發進取,又自由輕鬆精神境界,和飛動之美。飛天的四周彩雲飄浮,香花紛落,既表現飛天向佛陀作供養,又表現佛國天堂的自由快樂。飛天的肉體雖已變黑,面容不清,整體清晰,身休修長,姿態輕盈,人體比例準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豐富艷麗,是唐代飛天最精美的代表作之一。

飛天,是古代畫師們用「飛」表示他們精神解放的一種寓意,象徵人類征服自然、駕馭宇宙空間和對未來、自由、和平的嚮往、追求,也象徵中華民族昂揚奮進的精神。並以「飛」把人物形體的變化、翻轉、扭曲,伸展、擺動,以及背景紋樣的流動感,畫面流動的意態,體現的更具飛翔的節奏與韻律。走近飛天,置身其中,總能讓人產生不斷升華的遐想和唯美的震撼。(周衛華)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tgalnQBURTf-Dn58Mk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