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很忙,她的婆婆去世了,一下子沒有人幫她帶孩子,生活過得一團遭,身心疲憊的她,終於體會到婆婆的重要性。
以前婆婆在的時候,她總是生氣於婆婆買小攤上的零食給孩子吃,既不衛生又無營養,更讓她氣憤的是,婆婆給孩子做的飯會放鹽,還振振有詞地說孩子吃鹽生力氣。
哭笑不得的朋友,只好將育兒專家不建議孩子一歲之前吃鹽的事實與婆婆溝通,但不接受育兒新知識,一味靠經驗養孩子的婆婆還是背著她,偷偷給孩子吃鹽。
無可奈何的朋友希望老公能勸一勸固執的婆婆,老公卻嫌朋友矯情,說「我媽把我們兄妹三人都拉扯這麼大,不一樣好好的,你啥經驗也沒有,還瞎操心。」
為此,朋友和婆婆在孩子吃鹽等各種育兒問題上一直明爭暗鬥。
卻不曾想,婆婆的突然離世,打了朋友個措手不及。
雖然與婆婆在育兒理念上不同,時常有小矛盾,但是因為有婆婆幫忙照看孩子,朋友確實省心不少。
朋友下班回家就有口熱飯吃,衣服總是乾淨整齊的疊放在衣櫃里,家務活婆婆基本全包,自己只需專心上班就好。
可婆婆不在後,朋友既要忙著上班,又要洗衣做飯,當樣樣需要自己親歷親為時,才知道婆婆的可貴。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都視而不見老人幫忙帶孩子的辛苦和不易,直到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
01.退居二線的子女
周末,和同事閒逛超市時,我發現有個兒媳婦和公婆一起說說笑笑的逛街,正要和同事感慨難得有相處這麼好的婆媳關係。
沒曾想到收銀台結帳時,兒媳婦和孫子怡然自得的走在前面手拉手聊天,獨留滿頭大汗的老倆跟在後面推著一整車的零食結帳。
此情此景驚得我一臉懵,這到底誰才是父母?難道不該是兒媳婦照顧年邁的公婆嗎?
還沒等我回過神來,一同逛街的同事又跟我絮叨她家孩子上幼兒園的擇校問題。
當初她考察了兩家幼兒園,一個離家較近,可以由爺爺奶奶接送,但是教學質量一般。
但另外一個師資力量優質的幼兒園,則離家較遠,需要自己開車來回接送。
同事剛把情況跟老公說完,誰知,老公直接來一句,「你想讓孩子去好幼兒園可以,接送孩子的事由你全權負責。」
同事一聽,你自家的孩子都不上心,我又何必出力不討好。二話不說果斷為孩子選了離家近的幼兒園,每天上下學由爺爺奶奶接送,自己樂得清閒。
兒女們在家習慣了父母的照顧,嫁到婆家又覺得孩子是你男方家的孫兒,你們自家的孫兒都不負責上心養育,我更不管,就這樣將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理直氣壯的轉嫁給父母。
早已坐享其成慣了的兒女,自然看不見父母的辛苦,又談何體諒。
02.大包大攬的父母
鄰居大爺逢人就說,「我兒子喜歡丁克,結婚到現在都沒有要孩子。」
大爺很苦惱的說,「我讓他們夫妻倆只管生,孩子由我親自出錢出力養,他們都不樂意,嫌沒有過夠二人世界。」
即使大爺一直向兒子強調,自己年紀越來越大,就沒辦法幫他們帶孩子,可小兩口就是不為所動……
從這位鄰居大爺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習慣大包大攬兒女,甚至孫兒生活的父母的影子。
正因為他們沒有適時的退出,造成兒女們成為啃老的巨嬰寶寶,養成事事依賴父母的習慣。
而兒女們也在父母的大包大攬下,沒有機會經歷育兒的辛苦,何來感同身受父母的艱辛,又哪裡會珍惜老人費心費力的付出。
父母與子女彼此錯位,本該負起責任的兒女,卻退居二線;本該享天倫之樂的父母,卻重新背起行囊為子女奔波。
誰不願意享受生活的美好,之所以角色互換,只因父母對我們那份深不見底的疼愛,但我們卻不能理所應當的把父母的情分當做本分。
我不否認,現在成年人的生存壓力大,有時不得不放棄對家庭的照顧去努力打拚,但我們不能就此將責任轉嫁給父母,要明白自己才是育兒的核心。
我們可以向父母尋求幫忙,但不能過於依賴他們。要勇於承擔起屬於我們自己的育兒責任,放手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因為拋開父母的身份,他們也已經是一位需要被呵護的老人,精力和體力都在逐年下降,再讓他們連軸照顧孩子很可能會勞累過度,從而引發身體不適。所以,請多珍惜他們的付出,少埋怨他們的不是。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正如《家有女兒》夏雨夏雪爸爸的扮演者——演員高亞麟說的「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這句話,讓我突然想起了活躍在樂壇近50年的「小哥」費玉清,在雙親離世後,就正式宣布完成巡迴演唱會工作後將會永遠退出演藝圈,因為「雙親離世,人生動力盡失」,他要重新踏上尋找人生意義的旅途。
也讓我深刻理解了父母對我而言的真正意義——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故,人生便只剩歸途。
所以,請一定記得看見父母在體力大不如從前的情況下,依然幫助我們照顧孫孩子的辛勞,請一定將父母的年老體弱也規劃到自己的日程上,珍惜父母健在的每一天,照顧好父母的晚年生活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不要再空留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