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肘捶——源於臨清的神秘功夫

2019-07-22     武術人


說起三十年前與師爺周子岩交手的那段經歷,64歲的申孝生像是在說評書:「師爺讓我出招,我心裡合計,一個70多歲的老頭了有什麼厲害的,於是只用了三分力氣,期著師爺迎面就是一拳,不料師爺說『太輕,再來!』我只得手上再加了些勁。這一拳貼近師爺身體,說時遲那時快,他一抬手,封住了我手腕,接著隨勢一拖一拽,頓時我就飛了出去,『咣』的一聲,跌到了對面的炕上,差點兒沒砸著正在炕上做針線活的師奶……」

那一次交手,申孝生對周師爺的身手由衷敬佩:「沒想到周師爺都七十歲了還有這麼大力氣,可見他的功力之強。」他千里迢迢尋訪周師爺,為的就是要繼續學完本門殘缺的肘捶拳法,接下來的幾年裡,申孝生四次來到北京前門外珠市口周師爺的家中,在周師爺的指點下,他學完了連師父也未學完的臨清肘捶十趟捶後五趟拳法。四次進京,每次中學生都要攢好長一段時間的錢才夠上路,直到今天,他仍然覺得值得,「要不是我上京找到周師爺,恐怕這臨清肘捶的後五趟拳就失傳了。」

尋找

申孝生無意中聽見長輩們提到,一位叫周子岩的師爺住在北京前門外。便將地址暗暗記在心裡,有了去北京尋訪師爺的打算。

魯西門戶臨清,隸屬聊城,儘管當年「漕運萬艘,市肆摩肩」的繁華景象已一去不返,但穿城而過的京杭大運河,元代的古運河以及域中的古建築,無不向人昭示著這座古城幾千年來的厚重歷史。臨清人自古就有尚武習俗,舞槍弄棒在這裡不是件稀罕事兒。臨清的拳種,創建歷史最久遠的當屬始於五代十國的潭腿,而明清時期,六步火架(大鴻拳)、肘捶、梅花拳和二郎拳等都在當時名噪一時,臨清也由此也成魯西武學勝地。

據史料記載,從1851年至1900年間,魯西的武、文舉比例平均為1.22:1,而當時的整個山東省武、文舉比例僅為0.57:1。明清年間,聊城地區曾出過武狀元和武探花各1人,武進土8人,這個比例在山東省武舉比例中同樣位居最高。距離臨清不過25公里的冠縣,便是義和團運動的導火索——「梨園屯教案」事發地點。江湖上傳聞,義和拳民所使用的拳法中,臨清拳法就占了大多數。

申孝生是臨清肘捶門派第五代傳人,從入肘捶門至今已有37個年頭。在臨清,流傳著一句話:欲人武門中,先練(臨清)潭腿功。申孝生自然也遵循這個習俗,7歲便拜在臨清潭腿名家張了龍門下,習練譚腿和查拳。練到15歲時,師父將他送到了臨清摔跤名師洪澤普那裡學習摔跤,5年之後,他又跟隨李莊的舅父李義明學習梅花拳。直到1972年,27歲的申孝生才進入肘捶門派,成為臨清肘捶第四代傳人張鐸、胡士銘的入室弟子。

申孝生和很多師兄一樣,經歷了一年的考驗才正式開始習練肘捶拳法。兩位師父是叔伯師兄弟,輪流教授弟子們武功。申孝生很迷戀這套獨特的拳法,他覺得,這跟之前所練的內家拳有些不同:肘捶講求封打合一封即是打,打也是封。師父們在怍對打示範時,申孝牛隻看得見師父們出手迅捷,卻看不清交手那一招具體是用怎樣的招式。時捶還有一處也顯得與眾不同,即單練時手形為拳,對練時手形為掌。雖然動作身法形如太極推手,但卻是講求「磨盤肘」、「拖側腿」,並日,拳法動作主要是以摟,挑、劈、轉環誒主申孝生對每一招都學得很盡心,不過他發現,師父教著教著便不往下教了,仔細琢磨,最後一式不像是整套拳法的收勢。難道後面就沒有了嗎?申孝牛不解,心裡多了一個疑團。

一日,師大爺葉書瑞與兩位師父閒談,申孝生正好也在場,無意中聽見長輩們提到,一位叫周子岩的師爺住在北京前門外,便將地址暗暗記在心裡,有了去北京尋訪師爺的打算。

早年民間傳授武學:常以口傳心授,徒弟們只管記在心裡,不作什麼書面筆記。師父胡世銘倒也有心想把肘捶的拳法和心法用文字記錄下來,自然就把這個事交給讀過兒年書的申孝生。但除了血趟捶的拳法,申孝生覺得能夠記錄下來的東西實在太少,時捶拳法中到底還包含了什麼?於是,當他攢夠了錢,就悄悄進京尋訪臨清肘捶第三傳人周子岩。

在周師爺這裡,申孝生塒本門肘捶有了大體了解。原來,肘捶涵蓋的拳法套路包括了形意、八卦,整套拳法一共是十趟捶,老十趟每趟為21捶,共210捶;新十趟每趟13捶,共130趟捶。申孝生一面悉心聆聽周師爺解釋哪些招式屬於太極,哪些屬於八卦,一面用筆仔細記錄。回到臨清,他將進京尋訪周師爺一事稟告了兩位師父,師父們非但沒生氣,還誇讚他有心鑽研本門武學,兩位師父決定,下一次親自帶著申孝生進京向周師爺求援失傳的肘捶拳法。此後幾年中,申孝生又去了兩回京城,每次同來都受益匪淺。周師爺得知這個年輕人進京的路費都是自己省吃儉用攢夠的,大受感動、將畢業所學傾囊相傳,同時給申孝生引薦了隱居在臨清的另一位肘捶傳人——師父劉汝勤之侄劉三基的高徒賈振聲。

帶著周師爺的厚望,申孝生回到臨清,費盡周折尋訪到了師叔賈振聲。久離江湖的賈振聲始終閉門謝客,推託不再過問門人之事,申孝生軟磨硬泡,天天到賈師叔家裡噓寒問暖。精誠所至,終於有一天賈師叔開了口,答應每天上申孝生的家裡教授。賈師叔修正了申孝生所學的老十趟捶共210捶的招式,這使得申孝生武藝提高很快。

斷層

1898年秋天,大批拳民以義和拳的名義聚眾攻打鄰村的教堂,當地人談義和團色變。又因肘捶與義和團有千絲萬縷聯繫,這套肘捶拳在傳承中因此也受到了阻礙

滔滔運河水,伴隨著臨清肘捶傳了一代又一代。然而,現在的臨清肘捶,除了每年元宵節和農民運動會上市民們才有幸一睹它的真容外,肘捶究竟有多厲害,連當地人也不得而知。師父師爺們口中所傳的本門肘捶歷史是否真實?在申孝生接過掌門人衣缽後,一生做事謹慎的他更有了考證整理肘捶歷史脈絡的想法。

1988年,申孝生開始走訪傳說中的肘捶祖師爺、創始人張東槐宗師的老家——距離臨清城南15公里,與冠縣交界的唐元鄉瑤坡村,從張家的家譜和拳譜中尋找與肘捶相關的歷史,這一行動也得到酷愛武術的臨清市前體委副主任花俊起的支持。

兩人走村串寨,尋根問源,查閱省志、縣誌等各方史料,證實張東槐確實是創建I臨清肘捶門派的祖師爺,並從大量史料中推斷出臨清肘捶大致創於1874年前後。同時,也從縣誌和史料中發掘出一些傳奇故事。

清末的臨清,並不缺少「尖掛子」(江湖上稱武藝高的人)。1893年。臨清末科武舉於躍周自恃武藝高強,不屑張東槐的武藝,一日前往張家藥鋪,欲試試張東槐的身手。這天張五爺正在藥鋪內,於躍周取出一枚銅板,走上前「啪」地一聲拍在櫃檯上,冷冷地說,「大夫,給我抓副藥。」說罷扭頭便想走。張東槐低頭一瞥,銅錢已被來人按人櫃檯木板內,便知道來者不善。張東槐不慌不忙,輕喝一聲,「且留步」,就在於躍周轉身的時候,張東槐抬手輕拍櫃檯,銅錢頓時飛出,隨即被他抓在手裡,順手交給了於躍周。於在伸手接銅錢時,頓感一股力量將自己托起,使力卻無法掙脫,自己還算彪壯的身體給身材瘦弱的張東槐提到了櫃檯里,手法之快令於躍周大驚失色。當下,於躍周狼狽離去,心裡卻不服氣。過了不久,於躍周再次上門挑戰張東槐,並拉來了自己的莫逆之交,衙門口的捕快班頭劉汝勤。張東槐沒費多大力氣便將兩人打得落花流水,接連落敗。於躍周終於心服口服,與劉汝勤拜在時年44歲的張東槐門下,成為肘捶門派第二代傳人。

從1874年到張東槐去世的1901年,張東槐精於研習肘捶拳法,並悉心教授於躍周、劉汝勤二弟子。1898年,冠縣發生了「梨園屯教案」,這年秋天,大批拳民以義和拳的名義聚眾攻打鄰村的教堂,拳民的旗幟上都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這與1899年至1900年席捲華北平原的義和團運動有著相同的口號,因而也被認為是義和團運動的起源。史料以及江湖上對義和拳民所使拳法傳聞甚多,儘管肘捶也和很多拳法一樣,是非入室弟秘不外傳,人們多是「只聞其名,不謀其面」,但不能否認距離冠縣如此近的臨清幾大拳種是否都摻雜在了義和拳中。

從史料上得知,張東槐一生愛收集奇花異草,又開有藥鋪,其父張汝濱為當時縣裡的邑庠生,是當地有名的書法家,且拿著朝庭奉祿,這些足以昭示張家的富有,排除了張東槐本人參加義和拳運動的可能,但這不能證明其門人是否有參加的可能。根據家譜記載,張東槐於1901年「獲疾而終」,這年正值義和團運動被鎮壓,對於張東槐的死因,江湖上傳聞,很可能是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為保護參與的弟子自殺身亡,否則不會57歲便去世。

「庚子事變」後,兩大弟子於躍周與劉汝勤專心研習師父傳下來的肘捶拳法,並將老十趟210捶加以改進,減少了一些重複的招式,使其成為130捶。劉汝勤再把這130捶肘捶拳法傳予徒弟周子岩和侄子劉三星。那個年代,當地人談義和團色變,又因肘捶與義和團有著千絲萬縷聯繫,這套肘捶拳在傳承中因此也受到了阻礙。

第三代傳人周子岩在習練肘捶的同時,常與其他拳手切磋武藝,開創了地方拳種和外部拳種的交流。1928年第一屆國術考試,32歲的周子岩結識了江湖上聲望很高的國考裁判之一的王鄉齋,之後又去上海參加了王鄉齋創辦的意拳學習班。由於揉合了其他門派心得,回到臨清後,周子岩的肘捶拳法更加精湛,並將武藝傳與兩個徒弟一胡世銘與張鐸。1940年,王鄉齋在北京舉辦大成拳國術研究會,周子岩因為家道中落,投奔王鄉齋門下,成為其得意門生。

歸來

如果真的將這些絕學埋在心中。不利於肘捶的傳承和推廣。如果弟子們武德尚好。大可不必落入俗套。最終,三位弟子得到了申孝生的認可。繼承了這部分內功心法

1994年,98歲高齡的周子岩去世,臨清肘捶在北京絕跡。儘管老人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多年,但生前並未收徒,也未將肘捶這套拳法在北京推廣,只是將拳法傳給了一個兒子和外孫,但這兩人均相繼去世。當年在臨清打出名氣的肘捶,難道就走不出臨清嗎?申孝生有些不甘心。

周師爺和賈師叔以及諸位前輩們當年言傳身授的拳法心得,申孝生從1972年開始就著手整理成文字,由於平時還要兼顧生計,跑車搞建築的他只能擠出空閒時間來整理,不想這一整理就花了30年。「我把前輩們所說的都記錄下來,直到2003年才寫完。裡面所記載的每一招式,我自己先練,然後經過推敲、考證,抽時間來研究,現在還沒有把肘捶全部寫成文字,但是十趟捶譜系、套路都已經完成。只是對肘捶的解讀還沒有全部整理完。現在,肘捶門派創始人的生平,傳承,我已經全部整理出來了。」

為了不讓這門武林少見的拳術失傳,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申孝生就帶著四個孩子,自費前往全國各地傳授肘捶,現在,肘捶在長沙和深圳已推廣開來。

2000年,大弟子張國慶開山收徒,這讓申孝生很是欣慰,並樂滋滋地親自指導徒孫習練,有一個徒孫就是申孝生自己帶出來的。傳授歸傳授,申孝生還是囑咐大弟子謹遵先輩們的規矩,要先對弟子進行一定時期的考察後才可教授武功。當年賈師叔在指導他時,曾告誡一些絕對不能外傳的肘捶技法和口訣,申孝生自是不敢違背,不過他認為,如果真的將這些絕學埋在心中,不利於本門武學的傳承和推廣,如果弟子們武德尚好,大可不必落入俗套。最終,三位弟子得到了申孝生的認可,繼承了這部分內功心法。

先輩傳下來的口訣往往拗口,申孝生在進行整理時,儘量寫得深入淺出:「拳皮好學,心法不易學。肘捶的一些心法,不到成年理解不了,現在學武的孩子年紀越來越小了,所以在教學方面我採取的方法很簡單,要求步隨身換,作用是拉近兩人距離,只有手隨步行才能成招法。而三法合一就能達到身法、手法、心法節節貫穿。」

90%的肘捶門人現在仍然居住在臨清古城裡,但他們都期盼著臨清肘捶能夠像少林拳、太極拳那樣傳遍大江南北,儘管臨清肘捶繼臨清潭腿、田廟查拳之後也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肘捶門人們也知道,武術,尤其是這套世人少見的肘捶,傳承之人可遇不可求。(文:張蓉 李石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eVWQ2wB8g2yegNDR_q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