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在轉科病人交接上栽過的坑,至今難忘

2019-07-05     中華現代護理雜誌

導 語

作為護士的我們,經常會邂逅一些轉科病人,回顧工作的這十多年,我因為轉科病人栽坑裡的二三事卻激勵著我成長!

第一次掉入爛泥坑

案例回顧

這是我工作第三年的某天,泌尿科一個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在ICU治療了三天後情況改善轉病房繼續治療,但泌尿科沒有床位周轉,就聯繫了我們科照護一天等轉天有床就及時轉回這病人。我作為這病人的管床護士備用好所有的儀器後就等著收病人。當我看到瘦骨嶙峋的病人時,尤為重點地和ICU的護士交接了皮膚。病人左髖部的一張泡沫貼映入眼帘,ICU的護士和我交班說:這是今天早上剛換的泡沫貼,你就不用撕下來了,泡沫貼卷邊後不好重複利用。我這拍了皮膚的照片,說完遞給我看。思來想去一張泡沫貼的費用有點小貴反正皮膚也是完整的,就紋絲不動吧!愛心泛濫的我默認了這種交接模式。等第二天病人轉回泌尿外科時,撕開泡沫貼,我傻眼了:左髖部居然有個小水泡……這水泡到底是什麼時候長的?掉進這爛泥坑純屬同情心作祟,心甘情願掉進去並無力抗拒,只好認栽!

案例分析

如果當初的我堅持當面交清皮膚,撕開泡沫貼瞧一瞧病人皮膚的廬山真面目,那就不會有掉入泥坑,洗脫不了讓病人發生院內壓瘡的「罪名」。在醫院裡上班同情心有時候不能幫人反而會害人,為了省個泡沫敷貼的錢卻讓病人為了治療壓瘡花更多的錢,為了給別人圖方便卻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按照醫院規章制度全方位落實才是保護病人保護自己最好的利器。

第二次掉進水坑

案例回顧

這是我工作第五年的囧事,也是一個來自ICU的病人,術後病情需要被送去ICU,和我做病人交接的一個剛工作的規培護士小A ,我們從頭往下交接至藥物時,看到還有半袋的三升袋我問到:這藥是什麼時候開始輸注的?小A 說:昨天下午,不記得具體時間,等會看護理記錄。在病人面前我保持緘默,內心對小A 不滿意:危重病人交接怎麼會連用藥時間都不知道,萬一是過期的藥物,這不是當著病人的面踩雷嗎?於是做好所有的交接後,我把小A 拉到一邊,小聲說道:下次用藥時間一定要記清楚,萬一這藥是過期了你還給病人輸,家屬看到肯定會有糾紛。另外這藥剩餘了那麼多,家屬看到肯定不樂意。小A 尷尬地笑笑:是我交接工作不仔細。於是我們一起翻看了護理紀錄,我嚇壞了我的小心臟:這藥是前一天下午14:30開始輸注的,現在剛好14:25,這是掐著時間給我送雷嗎?沒有辦法,我只好硬著頭皮去和家屬溝通:這藥已經馬上要過期了,我們得給你重新換個藥。家屬不高興了:這藥都是我們用錢買的,就這樣被你們浪費了……掉進這個深水坑我簡直是身不由己!!!後來只好找醫生來解決後顧之憂!

案例分析

轉科病人的藥物交接必不可少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藥物的效期則是病人安全的質量關鍵點。因此在轉科前務必護士要清晰地掌握用藥的起始和失效時間。如果遇到即將失效的藥物應報告醫生暫停輸注,避免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後續不必要的麻煩。

也許有人會笑我傻怎麼這些坑都會栽進去?果然我也是傻的天真。如何做好轉科病人的交接呢?閉環式交接很實用!

科室建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由護士長牽頭組織,各護理組長及科室轉運病人項目負責人參與科室轉運病人的環節監控,平時由一名責任護士接班,護理組長負責把握大局,由該項目負責人完成危重病人轉運交接單的質控,護士長隨機抽查。

落實醫院轉運病人的規範制度,在轉入交接流程概括為「一接+五對」。一接是指接到其他科室的電話通知病人轉入,立馬做好準備工作,五對病人來到病區,一對:核對病人信息如姓名、性別、住院號、過敏信息、飲食、疾病診斷;二對:核對病人病情及處理措施,如神志肌力瞳孔、生命體徵,特殊檢查、治療、陽性結果、大小便自理能力、有無壓瘡、院內感染及用藥情況,是否有約束用具、引流液情況;三對:核對輸液、輸血,有無輸液卡、輸血卡、管路是否通暢、顏色變化等;四對:核對管路及儀器;五對:核對病歷及交接表。

針對轉入就有轉出流程:「一備+五交」。一備:處理完醫生轉出醫囑後,即做好患者轉出準備;五交:病人來到病區,一交:交清病人信息;二交:交清病人病情及措施;三交:交清輸液、輸血;四交:交清管路及儀器;五交:交接病歷及交接表。

護理工作是一個循環、無縫隙對接的工作,準確的護理交接可以確保護理工作的安全性、連續性和整體性、規範化,使整個交接流程井然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完整、準確地掌握病人的病情,有效縮短交接轉科的時間,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提高優質護理的內涵。閉環式的病人交接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不信你也試試!

來 源 :「華醫網」公眾號

想了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我們的今日頭條號(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和微信公眾號(cjmn2015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台投稿:[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eFSBmwBmyVoG_1Zk1F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