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引發的思考:美國有沒有網際網路思維?

2019-09-13     劉潤商學

商業評論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程志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59篇原創文章

今天是中秋節,祝朋友們闔家團圓、中秋快樂。

我們國人一到這種重要節日的時候,有的家庭就會開瓶好酒,慶祝一下。

提到酒,昨天,Costco又火了,這次是因為10000多瓶零售價1499元的飛天茅台(市場價據說要賣到2500以上)。

因此Costco又出現了排隊的情況。有網友調侃稱「剛退會員卡,又得去辦了」。

Costco 自從8月27日上海店開業以來,多次上頭條。先是開業當天被買到停業,之後消費者排隊退卡又引起關注。

我們因此撰寫了2篇文章,《被稱為「神奇超市」的Costco,終於在中國開業了》,《關於Costco,你可能不知道的10件事兒》,描寫了開店後人頭攢動的盛況。

留言區里很多不在上海的小夥伴留言說,期待Costco可以線上開店。

其實,Costco在天貓的旗艦店早就營業了,只不過品類和線下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

但小夥伴們下意識的反應是網購,恰恰說明了中美兩國的消費習慣有很大的不同。

這些年,由於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我們已經習慣了網購,而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卻不是這樣,網購還不是普通美國人第一選擇。

基於此,甚至有人說,美國在網際網路上已經落後於中國了。

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整理一篇我發布於2015年,在聽道做的演講《美國有沒有網際網路思維》,探討下中美網際網路思維的差異。


1

中美兩國購物方式的不同

我們驚訝於Costco開業,人滿為患的搶購場景,其實這種形式在美國已經存在了很多年。

(這是2014年的美國購物季開始的那一天的凌晨)

美國11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叫感恩節,它的後一天叫做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意味著一年的購物季從這一天就開始了。

這張照片生動的體現了美國的環境,就在門打開的一瞬間,一群人蜂擁而至。

而我們習慣的購物場景是這樣的:

(這張照片是在某一個快遞的分揀站拍到的)

在中國,沒有Black Friday ,卻有個節日,叫雙十一,在雙十一後的第二天,我們看到的是大量的包裹快遞。

這時候有人會問,難道今天中國的網際網路比美國還要先進嗎?

美國網際網路和中國有什麼不同?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不同呢?


2

中美兩國的物流不同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中美兩國的物流有很大的不同。

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在美國的東部買了一個筆記本電腦,需要從美國的西部要寄到美國的東部來,郵費是3000塊錢,差不多相當於他的筆記本電腦一半的價格。

而這要是在中國的江浙瀘,6塊錢就包郵了,其他地方也就10塊錢。

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那是因為中美的物流環境非常不一樣。

中國的物流現在相當於美國來說是非常的便宜,因為今天中國的電商,依然享受著中國的人口紅利。


3

中美兩國地產帶來的不同

第二個原因是中美兩國地產帶來的不同。

從1997年開始,中國的地產成本一直在節節的攀升。

所以今天所有線下的商場,不管是百貨商超和企業,他最後都有一部分的價格是來自於他的地產的成本。

不管你是用扣點的模式,還是用租金的模式,最後一定要把租金的成本加到物價裡面去。

可是你一旦加進去之後,就勢必很難跟網上沒有加地價的那個去比價格。所以線下的價格跟線上的價格就有了天然之別。

有人說,今天網際網路的價格也有流量的費用啊。

流量的費用,他是根據地價在動態的波動的,線上的價格流量費用一定會漲到跟線下差不多的時候。

如果線下的地價跌了,那麼流量也會自然而然隨著市場的變化跌下來。

我們認為線下的地價導致了線下的競爭優勢,相對於網際網路來說是個劣勢,而物流導致了線上的電商相對於線下的商業環境來說是個優勢。

這兩個東西一疊加,中國電商的商業環境就跟美國的電商商業環境變得完全不一樣。


4

中美兩國創新的環境不同

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創新的環境也有很大不同。

舉個例子,假如說今天有人在山東發明了一個東西,如果發現這個東西還不錯,賺錢了。

然後你會發現,廣東、江蘇、陝西跟河北等等全部開始模仿了,模仿之後在各地都能賺點小錢。

這種商業模式叫做規模經濟

賺點錢之後發現賺不到那麼多,怎麼辦?

我再降低一點質量,我再做的簡單一點,我再做的廉價一點,我就可以賺到更多的錢。

可是今天淘寶卻讓比價這件事情變得極其簡單,「規模經濟」一下子變成了「範圍經濟」。

什麼叫範圍經濟?

比如我搞了一個新的產品出來,我就有機會把它賣向全中國,不受任何的地理位置。

一旦賣向全中國之後,我們就沒有地域的保護了,比價就變得極其簡單。

如果商品是一樣的的話,那麼我們之間唯一可以比的就是價格。

如果真的想賺錢,唯一的出路就是創新。

唯有做與眾不同的東西,才有機會賺到錢,這是賺錢的獲得高額利潤的唯一出路。


5

中美兩國人口的不同

第四個原因是中美兩國的人口有很大的不同。

中國依然有巨大的人口基礎。

香港為什麼沒有大的網際網路公司?

因為整個香港700萬人口,假如說一兩百萬是成年人,就算所有人都來用你的這個APP,也才一兩百萬用戶。

可是,在大陸搞個應用,還不錯一點的就一兩百萬用戶。

搞得再好一點的話,就上千萬用戶了。

像微信這樣,超過10億用戶,已經相當於整個美國三倍以上的人口了。

這種事情只有在中國,或者類似於中國這樣的超級人口大國才有可能發生。 這是一家德國的網際網路公司。

在它首頁上,赫然寫著:我們的使命,是成為全世界除了美國和中國之外,最大的網際網路平台。

使命是一個公司所能想到的最遠的未來,它能想到的最遠,也不和美國、中國比了。

為什麼?

因為網際網路是一個人口遊戲。

網際網路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把邊際成本降為零,所以,人口越多的國家,網際網路效應越明顯。

因為人口多,中國企業就可以用日本、德國企業,甚至美國企業都看不懂的方式,把「價量之秤」的砝碼,完全撥到「量」的極端。

就像我們剛才說的範圍經濟,當你把固定成本花完之後,就要看攤薄在每個人身上的邊際成本是多少?

如果人口巨大的話,攤薄的邊際成本就會有可能非常非常低。

因此,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因為人口基數大,電商就可以把商品賣得極端便宜。


最後的話

那到底美國有沒有網際網路?有沒有網際網路思維?

網際網路當然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

但是,我們知道,美國在創新上做的很好,在他的商業環境做得很好。

但是我們也有巨大的優勢,我們在地產,在物流,在創新,在人口這四個方面的巨大的不同,導致中國今天其實面臨一個非常偉大的趕超的一個機會。

我們曾經在工業文明的時候試圖去趕英超美,但是,也沒有做的特別的成功;

我們在軟體這個時代,也試圖去趕英超美,英也許趕過了,但是,美還是沒有超過,所以也不是做的特別成功。

但是今天,由於這個巨大的環境不同,網際網路賦予中國的很多創新者,很多企業一個偉大的機會,讓我們有機會真正的超過美國,也許可以成為一個發達的、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加油。

中秋快樂。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a5ONm0BJleJMoPMj5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