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座大山基本上是南京的風水山,它就是鐘山。
鐘山風景區有很多陵墓,最知名的墓莫過於明孝陵。
明孝陵東臨中山陵,南臨梅花山,到了春天,滿山滿樹的梅花,更是將其映襯為花的海洋------明孝陵是埋葬朱元璋和其皇后的地方,在朱元璋剛開始當皇帝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為自己打造陵寢了。
明孝陵有一段神道非常受遊客喜歡,雖然只有短短几百米,但是因為兩旁種著銀杏樹,到了秋天滿眼金黃,每到周末時間更是遊客如織,連想要拍張遊客照都很艱難。
神道分兩段,一段為石象路,一段為翁仲路。明朝前別的神道都是一條道直通,只有這裡的神道正好呈現拐角姿態,可謂天下罕見。據說,與梅花山剛好形成北斗七星的樣子。
石象路長約610米。在這條短短的幾百米路上,分布著24隻石象。每1對一模一樣,面對面站著。每4隻為同一種神獸,分別臥著或站著。遊客感到非常奇怪,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特的排列?
相傳,每到午夜12點的時候,便是這些神獸換崗的時候,那些臥著的是正在休息的神獸,那些站著的是正在值崗的神獸。
這24隻石象分別為獅子、駱駝、象、馬、麒麟、獬豸六種動物。其中單大象一隻就有30噸重,而且這些動物並非拼接起來的,而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古代沒有起重機,這麼重的石頭怎麼運送?據說當時道路結冰的時候,依靠人力推過來的。
這些動物分布在這裡,除了有辟邪、守護的作用,其實更是對朱元璋拍的馬屁。
比如說馬。古代皇帝的儀仗隊里必有馬,也是帝王南征北戰的坐騎,石象路上的馬高昂著頭,雙目有神,神情昂仰,似乎在炫耀主人生前曾經的豐功偉跡。
還有駱駝。一般人看到駱駝就會想到西域,這裡放置駱駝恰好是在顯示朱元璋開創的明朝國家富強,西域安寧。
獬豸在這裡代表著正直不阿。因為頭生一角,如遇兩人相爭,必用角牴觸不正之人。象徵朱元璋是一個剛正不阿的人。
獅子我們見得比較多,一般放置在宅院的門口,起著守護鎮宅的作用。放在這裡,恰好代表了帝王權力的威嚴和不可侵犯。
最有意思的是麒麟。麒麟雖然樣子看似很兇猛,其實代表的卻是「仁義」,朱元璋一生殺過多少人,已經無法數得清了,說他仁義,可真正是在拍馬屁了。
石象路分布的是神獸,翁仲路分布的則是石人。
在拐角處有兩根柱子,被稱為華表。上面坑坑窪窪十分奇怪,以前民間流傳這兩根華表的材料能夠治病,便被人將柱子颳得滿目蒼夷,這便成了現在的模樣。
翁仲路全長245米,分布著4個武將和4個文官。
武將和文官很好分辨,穿著戰甲掛著戰劍的是武將,看起來文質彬彬的是文官。不過4個武將和文官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其中各有一對下巴沒有鬍鬚,而另外一對則長著三羊鬍子,分別代表著年輕與年老。在這裡,則是代表明朝江山代代相傳、後繼有人的意思。這8個石人是為帝王守陵的守陵人。
石象路的名字很好理解,因為分布著24隻石象,為什麼這條分布著石人的路卻叫翁仲路呢?這名字的來歷與秦始皇有關。
當時,有個能征善武的人名叫阮翁仲,為秦朝立下汗馬功勞,匈奴人很怕他。阮翁仲死後,秦始皇為他立下一具雕像擺放在咸陽宮司馬門外。後來,匈奴人來犯,看到阮翁仲的雕像害怕得不敢靠近。從此,後人便將立於陵墓或者廟宇前的石人都稱為翁仲了。
來明孝陵旅遊的人,對這兩段路情有獨鍾,除了欣賞秋景之外,還有一個動作便是爭相跟這些石象、石人合影。仔細想想,是不是有些不對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VGFs3UBjdFTv4tAsWZ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