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儘早帶孩子,見這三種世面

2020-02-26     成長說

一個孩子,如果能做真實的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如果孩子一直帶著面具,活在大人期待的樣子裡。他會幸福快樂嗎?




如果你問我,養孩子最大的期待是什麼?


當然是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還有呢?


能多陪陪他,看著他長大,帶著他走更遠的路,看更大的世界,讀書旅行。


有了孩子,我們都會有期許,也許說是父母小小的心愿更合適吧。


你會驚奇地發現,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爸媽的期許常常是相同的。所以在和孩子一起成長時,肯定希望孩子見這三種世面。



和孩子一起,見生命的真實。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希望多帶孩子去大自然的懷裡行走。


在小小魚很小的時候,我就經常陪他在鄉下的天地里玩。看路邊的小草小花。撿回河道邊的石頭。教他分辨蒲公英和其他野草的區別。


也讓他去抓一切可以抓的東西。


所以他摸到的是一個真真切切的世界。


小小的草也很美


很多的父母給孩子在遊樂場辦了卡。玩海盜船、雲中飛船、碰碰車等。


這是一種玩樂,只是讓孩子得到刺激。


但是真正能夠讓孩子的感官得到充分發展的方式還是去大自然。


大自然中的風,你覺得沒用?如果孩子看到了風的力量,感受到了風的語言。這就非常了不起了。這就是難得的真實生命感受。


保持孩子內心那些純真的東西,不要急著逼孩子長大。


我反而希望孩子做孩子的時間能更長一些。能夠擁有真實的自我,不做作,不需要討好,也不需要假裝懂事。


小小魚總是說自己最大的願望是能夠飛。每次說的時候很認真。我有時還會說我們飛不了,不像鳥兒。


他其實也知道這部分科普知識,但他還是有這個願望。這就是孩子跟成人的區別吧。


成人知道不行,就覺得不行,不去想了,甚至還會去嘲笑那些繼續想的人。而孩子們不一樣,他們還是會充滿期待,哪怕你說不行,他們還是會做夢。


多好的年華啊!做夢的年紀。


一個孩子,如果能做真實的自己,其實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如果孩子一直帶著面具,活在大人期待的樣子裡。他會幸福快樂嗎?



帶孩子見天地的寬廣。


席慕蓉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沒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干而脆的落葉,她就沒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第一手接觸過美。


這個我深表贊同。


我一直在著力推廣親子閱讀,希望更多的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而讀書更需實踐,所以千萬不要讓閱讀占用戶外活動的時間。孩子是需要去戶外的,和好朋友一起玩耍,看看雲,聽聽風,搖搖樹。都是非常好的。



比如有一次帶兒子去嶽麓書院。


一座千年書院,從裡到外透出一種古韻書香。


孩子指著孔子的雕塑問是誰。我說是孔子。他就問孔子是誰。那其中的故事就多了,我們可以隨便揀幾個跟孩子講一講孔子的故事。


這樣的旅行孩子就受益了。


如果孩子大了,那旅行和讀書結合起來是最好的學習。比如有一個朋友的兒子,非常喜歡水滸傳,他就一直希望爸爸帶他去水泊梁山看看。


爸爸爽口答應,兩個人開始對梁山那個地方展開資料搜索。


到了那個地方再一一驗證。孩子神奇地發現:原來讀書能讓自己了解更多的歷史人文知識。


這樣的發現就是受益,是啟發智慧。


還有一個孩子,非常喜歡岳陽樓記,每次朗誦起來總是充滿了嚮往之情。


後來他跟著班上的同學一起去了洞庭湖,登山嶽陽樓,那「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的景象真正的展現在眼前時,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旅行,讓孩子的天地變得寬廣。




讓孩子見閱讀之美。


那麼,閱讀有哪些美呢?


閱讀能讓孩子的世界變得寬闊起來,有一種大氣之美。


我們常會覺得,不同的人站在同樣的一處景物面前,感受是不一樣的。


你屏氣凝神,思古論今時,邊上的朋友可能已經催著你趕緊去下一站,說這裡沒有什麼好風景。


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你看山是山,看水只是水。但是另外一個人可能就看到了山山水水背後的故事。


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東西,腳步丈量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如果通過其他人的眼睛和腳步,那就能無限地擴大。


當孩子從書中讀到了異域風情,就會心生嚮往。這是尋找遠方的夢。


閱讀能給孩子帶來一種寧靜之美。


你會看到,那些愛閱讀的孩子,讀書的時候非常安靜。


好像周邊的一切都靜止了。


這樣的時刻,是非常難得的。


因為培養一顆寧靜的心,才能真正地做出事情來。


那些浮躁的心靈卻往往一事無成。


閱讀能讓人寧靜,很多愛閱讀的媽媽說,自己喜歡找一個安靜的時刻,好好讀書,一天的煩惱都煙消雲散了,而且閱讀讓那些瑣碎的生活變得有意義。


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能通過閱讀,找到這份寧靜。



有人會問,帶孩子見世面一定要花很多錢嗎?


絕不是如此。


那些真正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背後一定有「有眼界和高度」的父母。


父母的格局、修養就是孩子的起點。


我們很多時候會羨慕那些優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可是卻忽視了他們的父母。


孩子不要讀書,可以先去打工,打工掙錢早,能多掙點,而讀書花錢。


還記得那時候我考的大學並不理想,有一個親戚就勸說,不要讀了,讀了沒用。但那時我堅持讀,沒想到他跟我奶奶說:「讀了沒用,你們沒見過世面,不知道外邊掃廁所的都是大學生,讀那個沒用。」


他的確一直在外邊做工,去過一些城市。說的時候非常肯定。所以他的兩個兒子,一個中學畢業,一個中學沒畢業。


他說沒事,讓他們去闖蕩一番,男孩就是要去社會闖,讀書能讀個什麼名堂出來。


他期待自己的兒子也能像他說的那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低學歷,高收入,甚至成為暴發戶。


結果大兒子一直做工地的小工,收入低薄,沒有成家。小兒子在鎮上開了一個汽修店,成家了,還算是普通人家。


而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孩子運氣不好,沒有那好命啊。


其實哪有什麼好命差命?只是父母不同,家教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天資和後天的付出不同而已。


一定要引導孩子多讀書、多走走、多想想(有自己的主見)。


你會發現,其實我們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最後都成為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深深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end-

來源:養育男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QE_knABgx9BqZZI9d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