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馬陵之戰:秦國白起對決燕國樂毅,結局到底如何

2019-11-12     有歷史

戰神白起素以「戰必勝,攻必取」著稱,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不敗名將。然而如果細細考究起來,白起其實也有一場敗績。這一戰發生之地,竟然正是當年田忌、孫臏率領齊軍大破魏武卒,擊殺太子申、龐涓,令魏國由盛轉衰的馬陵,是為第二次馬陵之戰。

一、為啥秦國要跨國打仗

秦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樂毅率領的燕軍已經在濟西大戰破齊之後,於齊地肆虐了一年以上。然而撤回本國的聯軍其他國家,卻早已開始勾心鬥角。

在攻齊之戰後,秦相魏冉獲得了原齊地陶邑(今山東定陶),作為自己的封邑,因此魏冉很希望繼續攻擊魏國,打通陶邑與秦本土之間的聯繫。

孤懸東方的陶邑

從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到秦昭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秦國將相鐵三角白起、司馬錯、魏冉聯袂出擊,斷斷續續地對韓魏兩國發起全方位進攻,戰爭結果魏國的河東之地(山西西南部臨汾、運城一帶)全被秦奪取,此外韓魏還失去了西端的一部分河內之地(河南東北部黃河以北)。

二、林下之圍

由於魏國元氣大傷,魏冉攻魏一開始打得十分順利,「取魏安城,至大梁」,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而西面虛弱的韓國,只能保持中立。

眼見著魏國危急,似乎要割地求和,燕趙兩國卻出手了。

河東戰役的間歇期,秦趙就衝突不斷。此前秦昭王十九年(前288年),秦國攻克趙國的杜陽,秦昭王二十年(前287年),秦國又攻克趙國的新垣、曲陽。這幾城應當都位於山西西部,此前秦趙二國圍繞這一區域就多有衝突,隨著秦國控制河東,雙方在此的矛盾也越發激烈。

而燕國也對秦國充滿提防,燕昭王甚至因害怕被扣押而拒絕了秦國的會面要求。此時樂毅又同時佩燕趙兩國相印形成燕趙同盟,發生這樣的情況就不為怪了。

《秦本紀》:(秦昭王)二十四年……燕、趙救之,秦軍去。魏冉免相

《雲夢秦簡編年紀》:(秦昭王)二十四年,攻林。

《戰國策·燕策二》:兵困於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於燕,以濟西委於趙

《戰國策·魏策三》: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

顯然,魏冉率領的秦軍在林地被擊敗並圍困,魏冉只好與燕趙兩國講和,承認趙國吞併原齊國濟西之地、燕國吞併原齊國膠東之地,並歸還給魏國一些土地,「割地請講於魏」,才得以全身而退。

如果我們就《戰國策·魏策三》的記載來看,這一戰的指揮官應當是背叛齊國而擔任魏相的孟嘗君田文;燕趙兩國的援軍號稱多達18萬之多,魏冉落敗被圍也就不奇怪了。魏冉承擔戰敗責任,就被秦昭王藉此罷免。

樂毅作為燕趙同盟的主持者,在林下之圍中也發揮了極大的調節作用。

三、離石攻城

《史記·趙世家》:(趙惠文王)十七年,樂毅將趙師攻魏伯陽。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

前282年,樂毅率領趙軍攻擊魏國伯陽,未知是否攻克。這一戰應當是為了壓服魏國,迫使魏國放棄對齊國領土的分配權,此外也排除了秦國對陶邑之外齊國領土的分配權,因此令秦國越發怨恨。

心懷憤懣之下,一年後(前282年),秦昭王派遣最強的戰將白起,奪取趙國二城,次年(前281年)又攻打趙國在山西西北部的重鎮藺和離石。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藺在今山西柳林縣,離石在今山西呂梁市離石區,均是戰國時代有名的商業大城和鑄幣中心。從公元前351年開始,秦趙多次來回爭奪二城,直到前261年秦最終攻克藺,得以控制呂梁山地。

秦昭王令公子延名義指揮,而白起實際指揮。白起順利地攻克了藺和離石,完成了戰術任務,但由於藺和離石都處於高山之上,地勢險峻,秦軍傷亡不輕,所謂「兵傷於離石」。

四、馬陵之地,風雲激盪

此後,秦昭王又派白起、公子延出關攻擊趙國本土,魏國由於之前被燕趙聯軍攻打而怨恨,允許秦軍在己方領土上借道。

在秦軍出函谷關之前,周君曾經派蘇厲遊說過白起,但王命難違,明知離石之戰後秦軍需要休養,面對秦昭王獨斷專行的性格,白起無法違抗,蘇厲的遊說也以失敗告終。

《史記·蘇秦列傳》:兵傷譙石,遇敗於陽馬

此處與《戰國策》有異,那麼「譙」、「陽」應當都是城池的名稱。「譙」應為離石附近的縣城,秦軍在此也發生過激烈的戰鬥。「陽」則必為趙城,應在邯鄲周邊。

攻擊趙國本土,很可能會遭到燕趙同盟的聯合對抗,秦不可能對此沒有估計,尤其是白起出兵直接威脅到燕國從齊國占領的山東地區。但由於白起曾經創造過伊闕之戰以少勝多大破韓魏聯軍的奇蹟,秦昭王相信白起的軍事才能。

然而,從戰後秦昭王「重魏,則以葉、蔡委於魏」來看,魏國顯然背叛了秦國,切斷了秦軍的後路。這正是樂毅的拿手好戲,他在軍人之外,更是高明的縱橫家,因此才能組織起五國伐齊的聯合,將齊閔王的東方霸權一舉打翻在地。

得知魏國背叛之後,白起應當馬上從陽地撤軍,抵達馬陵時,被燕趙二國軍隊追上,魏軍也在這時從南面逼近,對秦軍形成三面包圍。

在曾經爆發過魏齊爭霸關鍵一戰的馬陵之地,又將展開一場激烈血戰。

而且,這一戰很可能是由樂毅親自指揮。從之前樂毅離開齊地攻魏來看,因為齊國只剩下即墨、莒二城,樂毅是可以留下副將在齊地作戰,自己率軍離開齊地的。對付白起這樣的戰神,也需要樂毅這等名將。

這時白起的局勢比起當初伊闕之戰前夕要糟糕得多,連後路也被徹底切斷了。秦軍補給線被斷,聯軍只需要使用拖字訣,就能令秦軍缺糧崩潰。

而由於對手是樂毅,白起也不可能快速擊破聯軍一部,來化解困局。實際上,白起很可能在突圍過程中遭遇了小的挫敗,所以才使用「敗」字。

燕、趙兩國地近塞外,分別擁有幽薊和代北的產馬地,其騎兵在河北的大平原上威力更增,而秦軍卻因前不久離石之戰的損耗,戰鬥力大大下降,加上糧道被切斷,秦銳士再驍勇,也無法作無米之炊。

尤其是「胡服騎射」的趙軍,其騎射手根本不必與秦軍方陣直接碰撞,只需要通過靈活的襲擾戰術,在開闊的平野上縱橫馳射,就能令秦人越發飢餓疲憊。

饒是白起這樣戰神級人物,也似乎要眼睜睜葬身於此了。

五、峰迴路轉

然而就在這時候,魏昭王卻輕信秦王要將秦國之前在宛葉之戰中從楚國奪取的葉、蔡割讓給己方的諾言,輕易撤軍。魏冉被秦昭王罷相之後擔任趙相,趙國也因此接受了調停,筆者猜測很可能秦國許諾將離石和藺歸還給趙國。

樂毅見此,也無可奈何,收兵繼續攻齊而去,望諸君與武安君的巔峰對決,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落下帷幕。此後,秦昭王見白起得以平安撤回,「劫魏魏不為割」,拒絕割讓葉、蔡給魏國,魏昭王發現自己被放了鴿子,後悔不迭。而隨後不久,魏冉又離開趙國回到秦國為相,則魏冉之相趙,更多恐怕是為了秦國的利益。

六、小結

白起有了馬陵之敗的教訓,在邯鄲之戰時,他認為沒有勝算便拒絕出戰。這是出於一個軍事家的理智,卻因此被刻薄寡恩的秦昭王下令自盡。

歲月風煙流散,往事越二千年,這一場馬陵之戰已經湮沒在史冊的邊角當中,只有仔細考據尋求,才能獲得其間的吉光片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mLjUdW4BMH2_cNUgC7r_.html